《探求平行四边形》课后反思

一、关于拼图法

王博士在解读拼图法

本节课教材主要提供两种方法探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两种方法指向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于是尝试使用拼图法。根据学生能力,将5人小组学生分成两个部分,小组4号5号学生(后统称A同学)用较易方法的A探究单,1到3号学生(后统称B同学)用较难的B探究单。课堂如何组织学生从原始小组有序快速的转换成专家小组是对我最大的挑战。其中要考虑如何用简单明确的语言让学生明白该去哪坐;如何设置小组不会影响到学生的移动,如何设置座位保证移动前后学生都有座位。经过多次修改,从原始小组转换成专家小组采用了如下方案:

全班一共45人分成9组,小组按照3列3行摆放。1、第一列的A同学与第二列对应小组的B同学互换座位。2、第三列中第一组的A同学与第二组B同学互换,3、三列三组(即第9组)的2个A同学到三列二组,还剩3人分别到第一列的3个组中。

转换成专家小组路线图

经过训练,学生课堂表现还是挺有序快速的。如果常态课上要使用拼图法,设置好组牌,设置好小组内成员编号,根据编号进行换座位,且尽量考虑就近换,这样会很大提高拼图的效率。

二、关于课堂对话

在课堂中,抛出一个话题,学生课堂的生成有时是不可预见的,当孩子的回答未能答到老师要的点上时,我总是希望下个举手回答的学生能够说到点上,可是借班上课,不了解哪个是学霸能够救场,就会出现多次提问可能还是回答不到点子上的情况,不仅观点混乱反而误导其他学生,而且花掉了太多的时间,影响后面环节的展开。

课后有幸得到黄爱华老师指导,感受到了黄老师讲话的艺术,也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中与孩子的交流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当孩子回答完后,如何通过积极适当的课堂评价,将孩子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上来还需要不断的刻意练习。比如“你能想到。。。已经很了不起了,如果。。。那老师就更惊讶了。”在学生回答完后先来个充满惊喜的有指向性夸奖,再提出改进的意见,这样的评价模式就会极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关于数据应用

三次作答

上课时学生第一次作答后,我看到各个选择项比较平均,就想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孩子消除部分选项。虽然二次作答正确率上来了,可是上课时挑选对的学生起来回答理由却是懵的,为什么呢?我想由于正确率只有32%,有的小组可能都是错误答案,也可能有的小组选正确答案的比错误答案的人少,这样正确选项的孩子反而容易被误导,还有一种可能就如本班学生一样,学生基础较弱,也还未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和习惯,就容易麻木跟风,没有自己的思考只听学霸的。因此,王博士建议第一次作答后应该先挑选择正确的孩子来说说理由,说清楚后,再挑其他选项孩子说,再进行二次作答。第一次作答后让正确的孩子说明理由,帮助孩子反省自己的判断,形成正确的认识,而不至于继续蒙或者被误导。

王博士还认为这里无需进行第三次作答。 反思数据,二次作答后正确率已达73%,只需简单解说后即可进入下一环节,而我这边还进行了第三次作答则是多余的,从数据来看也只改变了3个孩子的想法,说明这些孩子大部分还是需要课后辅导的。

以上个人反思还望大家多多指导

ps:感谢陈蕾老师的提醒,任何语言都没有图形来的直观,拼图法规则配上图学生一看就懂,无需我过多的解说。

你可能感兴趣的:(《探求平行四边形》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