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姑娘的剩下 都不应该被诟病

待在家里的第三十八天,终于看了活跃在朋友圈很久的美国PBS高分纪录片《剩女》。

我的本意,不太想看这部片子。毕竟作为现实生活里剩女中的“圣斗士”,几乎片子里每一个引起不适的情节,我都亲身经历过,并在千万遍的蹂躏中筑起了防御这些词语的心理围墙。没想到看到片子中的很多细节,还是忍不住泪流满面了。

连续三年的春节,我都没有回家过了。害怕父母的眼神,爸爸曾直言因为我的未嫁,他在村里抬不起头做人,犹如自己的女儿是残次品无人认领。害怕姐弟的劝说,尤其是所谓的沟通无果之后引起的争吵,血亲丢出的哪怕是几个字的伤害,都是直刺心脏的疼痛。

男女平等这个概念,如今被提起得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细致。细致到职场的JD,都不允许标注性别要求。可为什么在婚恋这个问题上,社会认知的枷锁,始终难以被打开?

“到了年纪不结婚,就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顺!”

“不结婚,再幸福那都不叫幸福。”

“你不结婚,就是个不正常的人。”

“你不结婚,谁都可以过来说一嘴,踩一脚。”

诸如此类的声音,不绝入耳。而我的疑惑层层加深:这些所谓大龄未婚的剩女,哪一个不是怀揣梦想,埋头奋力为自己的梦想之花耕耘浇灌?而孝敬父母,也是所谓的剩女们除开工作之余的时间付出最多。她们大多坚强而独立,主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工作出色,生活优雅,懂周身也懂自己,不拖累不依附,在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人的时空里,尽已所能去美丽和丰盈自己与他人。这样的一个饱满而鲜活明亮的群体,为什么会被诟病黑化至此?

“好端端的人生,因为不结婚,过程了一种战斗、一种逃亡的生活。”《剩女》中的女主之一Huamei在挣扎后的结尾处说到。她最终选择了去法国留学。当她身着清爽自在的运动衣,在优美宁静的校园道骑着自行车悠然行进时,微风拂过她笑意盎然的脸颊,我知道她释然了,也更懂自己的身心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一位姑娘的剩下 都不应该被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