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孔子周游列国,世界上还有谁仰望星空

时间:公元前500年前后

空间:东亚、南亚和南欧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是我国东周的一个时期,因孔子修订鲁国史《春秋》而得名“春秋时代”。随着物质生产的极大发展,春秋时代的统治者们纷纷开始扩张以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强大和征服成为每个统治者的目标,国家和城邦在战争中急剧崛起和衰落。人们常说中国的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的整个世界同样毫无“义战”可言。烧毁奇迹雄伟宫殿和神庙的不是大火,而是历史的必然。但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并涌现出一大批影响人类其后几千年发展的思想巨匠。

作为世界三大古典文化中心之一,在公元前500年前后的东亚中国,倡导仁、义、礼、智、信的孔子,提出兼爱思想的墨翟,崇尚自然,辩证、无神和清静无为的老子和庄子,强调礼和刑法的李悝、商鞅和韩非子等,分别开创了儒道墨法四大学派,中华文明的主要传统思想在那个时代开始形成。其中,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年轻时曾为小吏,传其曾与南宫敬叔一道“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曾因鲁国内乱流亡于齐国,期间因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公元前504年,因季氏家臣擅权而退隐,着手编修《诗》、《书》、《礼》、《乐》,传跟随他学习的弟子有三千之多,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公元前499年,升为鲁国大司寇的孔子,以摄相事仅七天便杀了鲁国的“闻人”少正卯而留下一段历史公案。公元前496年,因得罪鲁国贵族季氏,孔子带领部分弟子开始周游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列国,历14年。公元前484年,孔子以68岁高龄开始了他最伟大创作《春秋》,公元前479年病逝。其弟子及弟子的弟子把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和语录进行了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因此被后世历代统治者尊为孔圣人。


墨翟(墨子,约生公元前480年,卒年不详),春秋末期宋国人,生前担任宋国大夫,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和军事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和“非攻”,曾以模拟攻防的办法三次战胜公输盘(鲁班),最终说服楚王放弃攻打宋国。其他思想还包括“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墨子虽然认为儒家所言华而不实,“故背周道而行夏政”,但其在孝、慈、仁、义等方面也都认可儒家的主张,只是角度和方法有所不同。另外,墨子在几何学、物理学、光学等方面也都有较大成就,最早提出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并成功设计了小孔成像实验,从而奠定了现代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础,我国首颗量子卫星也因此以“墨子号”命名。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注重法律的实际效用,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把法律视为一种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法家虽然是儒道墨法四大学派中最晚形成的,但最早可追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后经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前645年)、士匄(?-前548年)、子产(?—公元前522年)、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发展,成为一大学派。其中,魏国人李悝(公元前455—前395年)是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李悝曾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现已失传。其“重农”与“法治”结合的思想对商鞅、韩非影响极大。战国末期,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对法家学说进行了归纳总结,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标志法家学派正式形成。


道家学派是由老子和庄子共同创立的。其中,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多数人认为老子(老聃、李耳,约公元前571年-前471年)是春秋时期的陈国人,孔子曾向其问礼、求道,后被唐太宗追认为李姓始祖。在修身方面,老子提倡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老子曾做过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史官,后来隐居不仕,传说其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莫知其所终”。作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又被古人称为“太上老君”,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作为道家学派另一位创始人,庄子(庄周,约前369年—前286年)虽然生活年代远晚于老子,但对道教学派的形成同样贡献巨大。庄子出生于宋国蒙,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后因厌倦诸侯混战、争霸天下,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主张崇尚自然,辩证、无神和清静无为。庄子极大地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因而与之并称“道家之祖”。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曾留下“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周梦蝶”等大量寓意深刻的典故。

作为世界三大古典文化中心之一,在公元前500年前后的在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半岛出现了两位“圣人”,一位是创立佛教的乔达摩.悉达多,一位是确立并使耆那教兴起的筏驮摩那。相对于中国思想家们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南亚这两位“圣人”更关心每个人的个体,它们都强调人的宗教修养差别,而否认人的种姓差别,实质是对南亚种姓制度的一种反抗和批判。其中,


乔达摩.悉达多生于公元前566年,是今尼泊尔境内的释迦族的王子,成人后离家外出苦行六年,在经过一次长达七天七夜的苦思冥想后“得道”,被人们尊为“佛陀”,亦称“释迦摩尼”(释迦族的寂寞贤者)。佛陀在恒河流域游历传教40多年,于公元前486年去世。佛陀死后,佛教逐渐传播到南亚以外。虽然佛教在印度已经不再是主要宗教,但却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不再从世界起源之类的哲学问题说起,而是从分析人生问题入手。其基本教义是“四谛”,即四条神圣的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谛。佛教认为,人世间一切皆苦,叫“苦谛”;欲望是造成人生多苦的原因,叫“集谛”;断灭一切世俗痛苦的原因后进入理想的境界“涅槃”,叫“灭谛”;而要必须长期修“道”才能达到最高的理想境界“涅槃”,叫“道谛”。故佛教主张人们要用修行的方法去掉自己的欲望,罪孽和烦恼,以达至善,摆脱轮回,进入不(转)生不死的涅盘境界。佛教不承认神的主宰地位,把“神”和人以及其它生物都放在“众生”之列,都不能免除轮回之苦。


筏驮摩那与佛陀同时代的人,但生年不详,且略早于佛陀去世。耆那教早已存在,但直到筏驮摩那时期才得以确立并兴起。耆那教认为世界是永恒的,无始无终,只有形式的变化;组成世界的万事万物也是如此。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由物质和精神两个因子组成。行善者可以转生为天神、为善人,行不善者的灵魂会转生为动物、植物以至于无生物。故耆那教的最高理想是,事灵魂脱离躯体,超越轮回,处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极乐状态。禁欲和节食是该教两大特征。

——上文节选改编自(《世界史.古代片(上卷)》吴于瑾、齐世荣)

作为世界三大古典文化中心之一,在公元前500年前后的在南欧希腊爱琴海沿岸(包含土耳其半岛东部沿海古希腊殖民城邦)也诞生以一大批思想家,有古希腊“七贤”之说,在哲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他们分别是,立法者梭伦、哲学家泰勒斯和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另外四人一般认为是奇伦、庇塔库斯、佩里安德、克莱俄布卢。其中:


梭伦(关于前638年—前559年),生于雅典,贵族出身,是古代雅典著名政治家,立法者和诗人。曾在前594年出任雅典城邦的第一任执政官,并进行了著名的“梭伦改革”,采取了包括废除债务奴役制,以财产之多寡划分公民等级、义务,设立400人的公民会议和公民评审法庭,以及其他一些支持和鼓励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等一系列措施,严厉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势力,保障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促进了雅典奴隶制经济和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基础。他还常以日常生活为题材创作诗篇,讽刺贵族的贪婪和自私,叙述平民的悲惨遭遇,歌颂正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泰勒斯(泰利士,公元前624-前546年)生活于今土耳其半岛的米利都城,认为万物起源于水。他和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公元前610-前546年,主张万物本“无限”)和阿那克西美尼(公元前585-前525年,认为万物之源为气)一起,形成了西方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主张物质第一,否定神创造世界的说法。泰勒斯还是古希腊天文学的开创者,曾成功预测了公元前585年发生的一次日食现象;传说他还首次提出“地圆说”,并用几何学的方法测量了金字塔的高度。


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前500年)生活于土耳其半岛的萨莫斯城,曾创立了集科学、宗教、政治和经济于一身,繁荣800余年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一学派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认为“数生万物”,在数学和几何学上的卓有贡献。传说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勾股定理”。

其他四人都是古希腊某个城邦的某段时期的执政者,因在法律制定和国家管理等方面有过一定贡献而赢得贤名,但也难免有凑数之嫌。


另外还必须提到的是爱菲斯学派的代表人物、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年-前470年,出生土耳其半岛上爱菲斯城)。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宇宙就是永恒的活火。“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就是他的名言。他还提出了对立统一的思想,被认为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总之,春秋的烽火在灭亡了一个个国家的同时,也打破了思想的禁锢,在对神灵进行崇拜的同时,人类开始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主人,在仰望星空的过程中,思想开始绽放出灿烂的光芒。虽然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但都不能阻止后世对他们的敬仰。


2018年5月中国好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孔子周游列国,世界上还有谁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