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秦观究竟想表达什么?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我觉得这八个字是最能代表秦观的作品的。他的词里总是带着淡淡的闲愁,似一杯淡茶,似一杯度数不高的清酒,不浓烈,但是有味道。

秦观字少游,是苏轼的学生,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秦观却是婉约派的词人。这首踏莎行是典型的代表作。

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这一句初读有一种美感,一种蒙蒙胧哦的意境。雾、楼台、明月、渡口这些是诗人们经常拿来写诗的意象,但很少有诗人用“失”和“迷”这样的字。这句诗我觉得完全不用翻译,就是一种自然景色的描写,给人一种很迷茫的感觉,如果硬要翻译的话,意境和美感就不见了。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诗人在表达一种迷失的状态,诗人在寻找,寻找理想的国度——桃花源,可是又找不到。于是诗人就很迷茫,词里也带着淡淡的闲愁,似有似无,有说不出来,有点“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

“桃源望断无寻处”桃源即陶渊明的桃花源,是文人的理想世界。秦观在寻找,可是“无寻处”,所以紧接着“可堪孤馆闭春寒”,一个孤独的流浪者跃然纸上。“杜鹃声里斜阳暮”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杜鹃鸟又称布谷或是子规,据说叫声像是“不如归去”,所以一直是哀伤的意象。试想一下,傍晚时分,太阳要落山了,听着杜鹃的哀鸣,又是孤身一人,怎能没有愁绪呢?不过秦观的愁都是淡淡的,所以没有“杜鹃啼血猿哀鸣”。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这里用了两个典故,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赠与陇头人。”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诗人收到友人的音信,可是“砌成此恨无重数”。因为不能见面,所以看着一封封的书信,心中的遗憾、哀愁就更加重了。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郴江和郴山是客观的,绕可以是客观的,郴江绕着郴山流走,很自然的现象。但它也可以是主观的,有缠绕的意思,江水眷恋着山峰,不想离去,可终究还是要离去,有一种无可奈何在里面。

诗词的创作往往是刹那间的灵感迸发,雾、月、江、山本无情,可是诗人赋予了他们感情,也就是诗人自己的感情。正如这首诗里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为谁流下潇湘去”,诗人在主观与客观间切换自如,这是诗人厉害的地方。

秦观作为苏轼的学生,曾受苏轼牵连被贬,所以他的诗里有一种淡淡的愁,而且苏轼是词坛大佬,秦观笼罩在大佬的阴影下,也是好惨一学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秦观究竟想表达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