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阅读 Day04:《人生十二法则》01

阅读日记-Day04:2021.01.15 周五

人生十二法则.jpg

阅读时间:05:40-06:25
阅读内容:检视+推荐序+结语

开始读之前先大概看了封面、封底、目录和作者介绍,对这本书主题和内容框架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同时也大概了解作者和本书的影响力。

然后带着老大给出的问题读了结语部分,重点标记了作者提出的27个问题和答案。刚好打算整理自己的活法文档,感觉作者的分类方式和具体内容都很有参考价值。

由于开始得比较晚,推荐序读了一半,引言和第二章完全没有开始读。

【具体过程】

封底:上架指导为“心理学/哲学”是我感兴趣的领域,顿时就很想开始阅读,激发了内心的阅读欲望。

宣传文案:
“读懂十二条法则,解决人生80%的不如意。”大概了解书中内容是针对生活中的不如意给出的解决方案。
“未有了解规则、真知、历史与前言科学中蕴含的真理,你才有能力面对人生的每一场困斗。”只觉得很有共鸣,认同这种说法。

根据封底的问题和答案对标,对比目录,对全书提到的千万个法则有一个大概的框架。
封面:
英文书名:12 rules for life
关于生活的一些法则,对全书的核心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认知。
推荐语言:长踞52国畅销书排行榜,现代人应对混乱生活的一剂良药。
在多国畅销,可见有很大的影响力,值得一读。“应对混乱生活的良药”,想起《活法》里面提到的“混乱时代”,都是对当下物质富裕,精神匮乏,越来越多的人陷入迷茫的描述。可见这已经是世界范围内被专家关注的一个问题。《活法》和本书都是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案。
英文:AN ANTIDOTE TO CHAOS 面对混乱的解毒剂,说明混乱中有一些有问题的东西(“毒药”),本书旨在给出去除这些问题的解药。
作者简介:
乔丹·彼得森,临床心理学家,说明他的研究不只是单纯的理论,是与现实中的案例紧密联系的;主要研究变态心理、社会心理及人格心理学,基本上集中于问题心理,个人发展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我感兴趣的方向。

推荐序:
只看完了前半部分,推荐人详细介绍了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一些个性特征和经历。在这里面,我看到了自己身上与作者类似的特质,也许可以在某些方面借鉴和参考作者的一些东西,比如生活的原则之类。


分享时间: 6:27-7:05
分享内容:《人生十二法则》首尾+第二章

短短半小时里,老大展示了他检视阅读的整个过程。分享了阅读中关注的重点、自己的感受、困惑以及解决困惑的思路。很有启发。

整个过程中一边跟着老大的演示看书,一边记笔记,一边在心里和自己的做法和想法比对。看到了差距,也收获了很多。

01. 看到自己进步的空间

听老大分享的时候发现,同样的内容,老大看到提取出的信息比我的更丰富、更深入,看问题的视角也更本质。

这种差距让我愈发地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大很大的进步空间,对未来自己能成为的样子充满了向往。

在信息之间建立连接,其实是看到某些信息从大脑中调取相关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够开始的前提是一个人脑海中已有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要在大量的信息里面选取更有价值的那些。这里面包含了两个关键要素:
一是积累,这要求有大量的有效输入;
二是筛选,这需要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提高有效输入首先要多学习,多读书,多思考,多输出,把看到的内容转化吸收到自己的认知当中。
提高思考力和判断力需要进行有必要难度的刻意练习。

除此之外,老大能随时从一个点联系到另一个点,能够拔高抽象提炼本质,也能够降维到具体的实用层面。
能拔高,源于深度思考+涉猎广泛,要多阅读,多思考;
能降维,源于具体实践多,复盘思考多。

02. 每一章都要做检视阅读

这是今天最大的收获之一。对于原因,老大给出了一个很形象的说法:书是你的奴隶,你得知道你有多少奴隶,好安排他们干活。

第一天共读之后看到了检视阅读的神奇效果,所以在开始阅读整本书之前进行了检视阅读,大概了解了全书的框架。但在进入正式内容的阅读之后,就又习惯性地回到了从前到后读的模式。

老大展示之后才意识到,不管在哪个层面阅读,始终都要把了解框架放在最前面。在了解框架的基础上再去阅读,能够有效地接收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毕竟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是基于一个框架去安排内容的。

所以接下来的阅读过程中,要改变原来的做法,尝试检视阅读之后再进入正式的阅读。不急于完成内容,更重要的是形成对内容结构的大致框架。在框架的基础上再去了解细节的内容。
具体方法:

  • 先看大标题,再看各节小标题,然后判断各节之间的关系
  • 重点关注:那些能够揭示结构的句子和核心论点

03. 时间投入不是看书的评估指标

看一本书,要先弄懂它的核心逻辑和框架,不着急去看内容。

读书的目的在于有效接收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而这个信息是以一定的架构用文字表达出来的。直接进入内容的阅读方式很容易陷入语言的细节中,看不到整本书的全貌,而无法对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一直以来读书都是下意识地想早一点获取里面的知识,所以每次打开书,就迫不及待地进入阅读。结果每次都是在细节中有很多感悟和启发,但看过之后,无法建立起对一本书框架性的认知。只是隐隐约约知道书里面讲过哪些话题,没办法用简单的话概括这本书的核心内容。

之前尝试检视阅读,感觉正式阅读之前花的时间太多,不看内容的情况下又没办法建立一个完美的框架,就干脆放弃了。直到今天被老大对于时间和价值的理念打破。

对有价值的东西谈论时间没意义。对于确定有价值的事情,不要在意投入多少时间,只看自己投入的时间里获得了什么。——任何投入的时间都有意义。

这是一个冲击了我原有认知的一个理念,我要把它收进我的原则里面去。

04. 谦虚和高标准

还发现了老大一个特别值得学习的地方:谦虚!说自己不懂,但其实只是按照自己的标准不太懂。他有自己非常高的标准,按自己的标准没有达成,就持续去读。

分享的时候老大说自己在用检视阅读推荐序和引言的时候,唯一的感觉是看不懂。听到的当下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啊,原来老大也有不懂的地方,跟我没什么差别嘛!瞬间对自己充满信心,想要努力去读一遍,读懂之后就说明自己跟老大车不多,甚至如果一遍能读懂,岂不是比老大还厉害。

但后来分享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老大说的不懂,只是按照他自己的标准,看完之后没有形成一个完全清晰的框架,没有和自己原有的认知建立起连接,形成新的知识模块。

他说的“不懂”,根本不是我心里定义的“不懂”。因为他在“读不懂”的情况下分享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过了我的认知。面对他“没读懂”的情况下对于内容的解读,我已然是一种膜拜的感觉了。

标准不一样,最后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我对于“读懂”的理解一直都是“看懂字面意思”,但似乎在老大的字典里,“读懂”意味着完全萃取出作者的信息精华,融入到自己的原有认知里面,并且跟具体的应用实践建立联系。按照他的标准,我可能就不算看过书。

有了这样的高标准,自然不会让自己轻易地定义“读完”一本书。就会花很多时间在一本书上面,通过反复阅读去寻找和发现里面的框架、内在逻辑、概念和结论。这样读完一本书,可能比用我的标准读100本得到的价值都要高。

所以,老大的思考力和洞察力,其实是源于他的高标准。

接下来我也要考虑在原有基础上,适当提高自己对于“读懂”的标准。

下一步行动

  1. 接下来的阅读中坚持从检视阅读开始,多花一点时间把框架弄清,再进入具体内容的阅读。

  2. 将“在高价值的事情上不吝啬时间投入”写入自己的原则,并开始践行。

  3. 适当提高自己读书的标准,增加对框架的重视,不只满足于读懂字面意思,停留在碎片的启发和感悟中。

  4. 持续阅读,努力输出。

你可能感兴趣的:(晨起阅读 Day04:《人生十二法则》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