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富 || 后现代咨询乱谈(10):米兰学派教会我转圈儿


米兰学派让我从线性思维当中走出来,学会了遇到问题是脑子“转个弯儿”甚至是“转个圈儿”,凡事不那么较真儿了。我常说的那句“尽管时间是条直线,但人生却是一个圆,从哪里出发最终到达的却是原点”,也是受米兰学派启发胡编的。



在我眼里,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米兰学派在心理咨询领域架起了连接现代和后现代的桥梁,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我的影响巨大。

受贝特森循环概念和后现代建构思想的影响,米兰学派认为观察和观察对象不能截然对立或二分,比如“看到了什么”不取决于被观察对象本身,而取决于谁在看,以怎么样的角度或方式看;如果我们问一下便会知道,不同的人都会承认自己和他人所看到的并不相同;这种不相同的差异才是我们心理咨询师所需要的信息。

我现在经常挂在嘴上的那句“只有差异才是信息”就是从米兰学派学来的。它认为,人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就是来自于对差异性的把握。具体到心理咨询的操作,就是提问差异性信息。例如我会问那位因儿子已经辍学半年而痛苦不堪的母亲:儿子现在和刚辍学时有什么不同?问题是加重了还是减轻了?孩子爸爸怎么看待孩子辍学这件事?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呢?对待上学这件事,孩子和您有什么不同?和他爸爸呢?都半年过去了,您对孩子辍学的看法有什么变化吗?……一开始,我只是满足于用这样的问题把求助者问得一愣,而后来我便要求求助者在本次咨询或下次咨询给我一个答案了。

这就是我常用的循环提问。借助这种方式的提问,我常常能够帮助求助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状况。

从咨询的逻辑而言,循环提问方式根本打破了现代心理咨询的因果分析原则,不再关注求助者的问题是什么,怎样根据求助者的问题制定咨询方案;而是把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视为不同观察者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即家庭中某个成员的行为影响了其他成员,而其他成员的回应又会反过来施加影响;问题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很难说哪个是因,哪个是果,甚至很难确定谁是有问题的人。

具体到一个家庭,每个成员都与问题有关,正是借助问题,家庭成员之间才能相互沟通交流。作为家庭治疗的米兰学派,其循环提问的就是基于这样的假设而建立,希望通过提问每个家庭成员的不同观察和解释的视角,让问题显现出来。因此,循环提问不是一种咨询的技巧,而是显示问题的过程。在米兰学派看来,不存在指导性的互动,咨询的介入过程就是与求助者相互合作的过程;也不存在既定的目标和结果,恰恰相反,咨询师通过循环提问促使家庭成员指向谁也无法预计的结果——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在现代心理咨询师头脑中认为根本不可能的是,问题会在这个滑的过程当中得以减轻甚至消失。请相信,就这么神奇!

米兰学派实在复杂,光涉及到的人物就足以让我头大。好在我的学习一贯是不求甚解,今晨只把当年学来并一直在用的“循环提问”推荐给大家,也展示一下我那“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学习风格。

但是,不得不说,米兰学派让我从线性思维当中走出来,学会了遇到问题是脑子“转个弯儿”甚至是“转个圈儿”,不那么凡事较真儿啦。

想想,我常说的那句:尽管时间是条直线,但人生却是一个圆,从哪里出发最终到达的却是原点。

不忘初心,无始无终。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克富 || 后现代咨询乱谈(10):米兰学派教会我转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