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何喜欢颜回?(二)

孔子为何喜欢颜回?(二)

第三,“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评颜回最著名的一段话是:“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对颜回安贫乐道、追求真理的精神是特别赞赏的。

孔子到鲁国北郊游览,登上农山之颠。他让陪同而来的高徒子路、子贡、颜回各自谈谈自己的政治志向。这便是儒家著名的“农山言志”。

子路说他愿意率领一支军队,所向披靡,夺取千里之地。子贡愿意奔走在交战的敌国之间,凭三寸之舌折冲樽俎,使双方握手言和。

与子路的勇敢和子贡的辩才不同,颜回将自己的志向定位在“不战”,铸剑为犁,用礼乐教化百姓,用仁德协和万邦。

孔子很赞成颜回的志向,因为这是仁爱精神在治国理政层面的完美体现。老先生曰:“美哉德也”。

按照颜子的学识和才能,当时到哪个国家谋个官位也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他拒绝出仕。为什么呢?《庄子·让王篇》中有这样的记载:颜回对孔子说:我家田地虽不多,但有吃有穿,平时钻研学问,每有所得心里就十分快乐,因此不愿去做官。

孔子听后感慨道:知足的人不会为钱财所牵绊,修养高的人不会因无名位而惭愧。这些话我早就听说过,只有颜回能真正做到。

第四,感情再好,也不能违背礼制和规矩,从不因情废道。

孔子与颜回名为师徒,情同父子。在困于匡地时,师徒们在逃亡中失散,孔子迷于荒山之僻,后来颜回找到孔子,孔子嗔道:不知你死到哪里去了。颜回恭敬而又幽默地说:您老人家健在,弟子哪敢去先死呢?

然而这一对感情如此深厚的师徒,在感情与原则发生矛盾时,从不违背礼制和破坏规矩。

一次孔子病重,看着就要不行了,子路让弟子们扮作为家臣,来料理孔子的丧事,他想让自己尊敬的老师享受超规格的哀荣。按照春秋礼法,孔子是不能有家臣的。奉命前行而归来的颜回,立即纠正了子路的做法,当即让弟子们脱下家臣服饰。即使是面对如父亲一般的恩师,他也自觉坚守儒家的信念,不能因情废道。孔子苏醒后,对颜回的作法很赞成,他严厉地批评了子路:“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

天有不测风云,没想到颜回竟英年早逝,没能如孔子所愿传衣钵承道统。孔门一片悲哀。孔子前一年失去惟一的儿子孔鲤,现又失去最为得意的弟子,血脉之嗣和精神之裔双双凋零,对他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但当弟子们准备厚葬颜回时,甚至有人建议孔子卖掉自己的车子,以备葬资。这些都没有得到孔子的同意。他遵照周礼,一贯反对厚葬,主张比照父子之情,用孔鲤的葬仪规格来安葬颜回。

这次弟子们没听老师的话,他们自己凑钱,隆重地安葬了颜回。孔子对此感慨万千,他觉得弟子们没人能够理解他,颜回死后,世上再无知音了。他喃喃自语:“颜回啊,你待我如父,我却不能待你如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孔子为何喜欢颜回?(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