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逛宜家都不能让我感到温暖了,要怎么办?

刚毕业开始工作那几年,周末在宜家商场里,拎着个黄色购物袋,慢慢逛上个大半天,再去宜家餐厅里点上一份儿肉丸子配土豆泥,喝杯可以无限续杯的咖啡,差不多就是最惬意的过周末的方式之一了。

对于那时候还在租房子住的20来岁的我,宜家简直就是梦想中的家的代名词。那个年代,还没有“自如”这么有服务意识的全包长租平台,作为一个普通的小租客,手里捏着每个月有限的预算,能租到一个心仪的带点小装修的房子,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经常要面对的是,老破旧的小区里,老破旧的公寓,里面摆着房东懒得带走的老破旧的家具,放上自己随身的那么几件被褥、衣服和锅碗瓢盆,几乎就是全部家当了。从走廊里昏暗的灯,到屋内透着霉斑的墙,到锈迹斑斑的洗手间,唯一能足够安慰自己的,一般都是——临近轨道交通。这一条,对预算不高的小打工人来说,其他都可以忽略不计。

我还记得,有一次男朋友的出租房里,墙皮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斑斑驳驳,从里到外散发着白灰和潮湿的味道,我自己跑去了福州路的文具店(为啥去了那么远我已经不记得了),买了很大卷厚的绘画纸和胶带,回来当墙纸糊。现在想想,大概因为那时候淘宝还没那么发达,缺钱的我可能都没敢想买墙纸这么高端的东西。好不容易折腾着,糊完了大半面的墙,都感动的快把那当家了。至于为什么是大半面,而不是全部?因为被床和柜子遮住的地方,就省了吧,能省几张纸也是好的。那时候在四大工作,还和男朋友打趣,我亲自给你糊墙,这一天的人工,不得了啊!

因为房租上涨或者工作变化,一般不超过两年,总会经历一次痛苦的搬“家”。除了辛苦,难免还要丢掉一大批东西,还要置办一大批东西,所以在每个租来的房子里,很少会按自己的意愿置办或装饰的像个家的样子,经济不允许,房东也不允许。近几年看到家装行业里有一个新兴的细分市场,专门为出租房进行装修装饰,就是可以整体移动的那种,不需要打洞固定之类,你要搬家,可以连这些装修一起带走,还不会损坏原有的房屋样子。原来有多破,你走的时候就可以恢复成多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留下一方墙纸。这个商机,绝对是抓到了小打工人的心坎里,当然,前提是针对经济收入或父母经济收入还可以的小打工人群体。

好了,回到我当年,那经济收入水平,其实也还可以,但一门心思要攒钱,给自己咱嫁妆,再加上在出租房里压根待不了多久,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加班,能不回去就不回去,索性就不花心思和钞票折腾了。节省如我,新搬“家”也要大超市走一趟,添置些必备的。记得有一次买了快500块钱的锅碗瓢盆和生活用品,推着购物车从收银台出来的时候,从来没觉得自己如此豪气,当然下一秒钟就心疼的直滴血。但因为是和男朋友一起买的,也只能滴着血陪着笑,安慰自己谈恋爱是要花钱的,都这么甜蜜了怎么能不买点好的吃点好的呢,然后一个人的时候再把这500块省回来。

就这样在上海各区县的出租屋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生活了接近6年,才买房安定了下来。(中间也曾安定了一段时间,但以我在结婚前的逃跑而告终,又继续了自己漂泊的租房生活。)

那6年,甚至一直到有了自己第一个真正的家的之后3、4年,甚至更长,宜家都是一个我遥不可及的梦,就像女生心目中的梦幻城堡一样,宜家里的沙发、床、蜡烛、餐具,和一个一个样板间的布置,几乎满足了一切我对家的幻想。每逛一次,在那个黄色的编织袋里,放上两个一模一样的水杯,放上一个9.9元的玻璃沙拉碗,甚至放上一个毛绒绒的坐垫,都让我感觉到无限的温馨和满足。尤其是宜家的灯饰,我从没有自己买过,也从来没有在晚上去上海的宜家逛过,但很多年前的那个飘雪的傍晚,在厄勒布鲁的那个宜家,朦胧闪耀的灯光,已经成了我心底最安宁的城堡。


宜家的那个黄色袋子真的很大,每次都好像装不满,每次只能在很多很多想要的东西中,选择那么几件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最“宜家”的东西,每次都会在心里想,如果有一天能把我自己的家也布置成这样,会有多幸福呀。宜家样板房里的客户、厨房、卧室、阳台,甚至儿童房,都是我觉得最温暖的存在,就是有一天如果我有这样一个家,我就会和我爱的人“从此幸福的一起生活下去”。

直到什么时候开始变了呢?是最近一次换房的时候,装修设计师和我们说,宜家的东西和你们这个年纪和装修风格(也许,是和支付给他的装修费用)不搭了么?是我们再次逛宜家,开始各种挑剔宜家的廉价感了呢?是不再愿意排很长的队,去等那一杯咖啡续杯了呢?还是,我拎着黄袋子,走了大半天,也没发现什么让自己心动,想往里面装的东西了呢?

生活不可能一成不变,我也懂得。最近看过一些文章,告诉我人到中年,会对物质的需求和欲望降低了,会越来越难取悦,我也懂得。因为疫情也好,工作也好,家庭也好,我自己处于低谷状态,还没有走出来,我也懂得。

可即便如此,抱着那一丝被温暖的期许,去了次宜家,还是绝望地发现,我感受不到温暖了。那,接下来,我要怎么办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连逛宜家都不能让我感到温暖了,要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