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狄仁杰是唐代的一名政治家,然而现在这个人物却出了好多电影,这次我要讲的就是其中之一《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在这里狄仁杰作为一名大理寺的破案高手,很多人都想杀他。八年前,他与他的朋友,沙陀,并肩作战,因为他们志同道合——女人不能当皇帝。最终,他们的反抗被镇压了下,一个押入焚字库做苦工,一个被贬至底层并残了一只手。八年后,兄弟再见,深情相拥,一个已官复原职,一个也已升迁至监工,正为武则天建造“通天浮屠”大像。

但至此,一切都只止于浮生平和,暗波汹涌中,是敌是友这是只有自己才知道的秘密。沙陀和狄仁杰在八年前的目标是打垮武则天,八年后沙陀要杀了武则天,而狄仁杰已经改变了初衷。

看起来,似乎狄仁杰才是背信弃义的那个,可这深厚的兄弟情谊当年也是因为同一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究根溯源,两者的动机本就大相庭径。狄仁杰是不相信一个女子可以担负起治国重任,他以天下苍生为本;沙陀更多的是不允许一个女人登上男人专属的宝座,他是封建旧制的囚徒,因此,八年后,狄仁杰因太平盛世而臣服于她;沙陀却因为她的得志而心理扭曲,并因怨生恨,恨她毁了自己一只手,而不顾一切代价也要置她于死地。

狄仁杰与沙陀的冲突是一条情节暗线,贯穿始终,只是到后来越演越烈才逐渐明朗起来。其次,狄仁杰所查案件背后始作俑者,正是沙陀,两人的对立已经无可避免。再者,武则天一句话就让被关押的狄仁杰官复原职,这对于沙陀,对于低声下气、忍辱负重八年才升到监工位置的沙陀,就是不公平。沙陀的心里定是纠结与痛苦的,他们曾是至交,如今却必有一死。沙陀珍惜他们的情谊,曾旁敲侧击狄仁杰别再查下。同时,他又利用他们的情谊作为自己的保护伞。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裴东来以敏锐的洞察力怀疑沙陀时,狄仁杰几乎是毫无犹疑地替他担了保。         


通天浮屠倒塌



沙陀的复仇是自私至极的,通天浮屠的陷落会致死多少人他不在乎,他既然认定一个目标,那么,无论周围环境人物如何变幻,他仍会固执地走下。这种固执,与他迂执的礼教等级又是那么的合拍。相较之下,狄仁杰身上的现代气息则十分浓郁,思维开放,无视君臣礼节,不因富贵举人,不以贫贱废人,做事不按套路出牌。他最在乎的是黎元百姓:八年焚字库天天读奏折,因此他深知武瞾有其过人之处,治国有方,而天下太平。这八年里,他有足够的时间收敛锋芒,反思省醒,渐渐接受武则天适合做皇帝这一事实,坦然面对自己曾经错误的认知。

许多大错,就是这样。一路走下来不停歇,却忘了是怎样开始。断章取义地选择原始动因,一路偏差,把自己绕进了死胡同,凄厉不止,至死方休。更可悲的是,已经走了长长的一段路,却发现最初的方向便是错误的,回头便是前功尽弃,继续下则是万劫不复,不甘与不屈之间,总有人或心存侥幸或满腹绝望地选择了后者。

沙陀不曾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也许他可以逃走,但他永远不可能安逸的生活。影片结尾,他与狄仁杰的矛盾终于爆发而起正面冲突时,狄仁杰质问他:他害死那么多人,同武瞾又有什么区别呢?沙陀是否曾幡然悔悟,还是仍执迷不悟我们都不得而知了,我们只看到他是不甘心就此罢手的,苦心经营多年的棋局,只一子未落,便是全胜或完败的两个极端。


狄仁杰

你可能感兴趣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