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学》:完美主义却为拖延所苦?该练练内功了

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诗人 塞缪尔·约翰逊

这样的拖延轮回,你经历过吗?

终于,截止日期迫近,你不得不做出选择:

A. 丢盔弃甲:想在剩下的时间里完成,已经不可能了。下次吧。

B. 背水一战:在巨大压力之下,你终于开工了。此时你已经无心再追求完成得漂亮,只要能按时完成就阿弥陀佛了。

危机终于过去,你痛定思痛,下定决心,再也不拖延了。

……然后你开始了下一次拖延

这样的拖延轮回,眼熟吗?这样的轮回,你经历过,我经历过,无数的人都经历过。

豆瓣小组"我们都是拖延症"创建于2007年。08年时,就有了11300多个成员,19年的今天,小组成员已经多达17万人。众多的人为拖延症所苦。

《拖延心理学》大家可能早有耳闻。这本书从1983年首次出版以来,畅销至今。中文版出版于2009年,我手上印于2018年4月的这本,已经是第25次印刷了。这意味着,这本书每4个月就会卖空一批。战胜拖延症,成了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

《拖延心理学》的作者心理医生简· 博克和莱诺拉 · 袁,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只盯住"拖延"这一个主题,围绕拖延研究、培训、演讲、写书,成了研究拖延问题的专家。当他们第一次向公众开设拖延工作坊时,差点提前一周取消计划,因为在预定时间内只有寥寥数人报名。没想到的是,在报名截止前最后一分钟,多达三分之二的参与者一窝蜂涌过来报了名。连治疗拖延症这件事,他们也要拖延了!

书中,两位作者为我们指出,拖延并不是单纯的行为问题,而是一个盘根错节的综合问题,与生理、心理、过往经历、外界环境都有关系。想要战胜拖延,我们必须先解决好自己内心的纠葛,正视那些我们看不见,却一直藏在我们内心深处隐隐作痛的潜意识想法。在此之后,才是对症找药学习技巧。

拖延的成因多种多样,害怕失败、害怕成功、担忧人际关系、时间感稀薄、还有神经功能失调……虽然同是拖延,但既然成因不同,就该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安抚内心。

而这一篇,是写给害怕失败的完美主义拖延者的内功心法。

心理学家把完美主义分为两种。一种是适应良好的完美主义者,他们对自己要求很高,也能达到对自己的高要求,因此优秀且自信,在人群中闪闪发光。

另一种,是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这类完美主义者也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但他们却对自己不抱有期望,不抱有信心。因为这种矛盾,他们挣扎在失望和自责的漩涡里,也因此处于低自尊之中。你可能猜到我要说什么了,是的,为拖延所苦的完美主义者,就是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

这有点奇怪呀,按理说完美主义应该是拖延的对立面。既然追求卓越,又怎么会拖延呢?其实正相反,对完美太过渴望,让我们恐惧失败,而恐惧失败是拖延的帮凶。

一、束缚住我们的错误假设

【评判自我价值的等式,让人因噎废食】

在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心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其实并不成立的等式:我在事情上的表现反映了我的能力水平,而我的能力决定了我作为人的价值。

表现=能力=自我价值

这个等式乍看没什么,却是极具破坏力的。在这种假设下,我们有时只是犯了些小错,就会把自己判决成没有价值的人。比如当我们决心减肥时,可能只因为一时嘴馋吃了顿大餐,就会把自己批判得体无完肤。所有事情都不再是做没做好的问题了,而成了我们判定自我价值的尺码。一件事失败,我们就把自己标注成失败者,loser。长此以往,我们对自己失望透顶,陷入低自尊的泥潭中。甚至不相信自己可以成功,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你看,这种想法,毁灭性是多么强啊。

为了让自己别那么难受,大脑帮我们想了一个奇招,那就是拖延!只要拖延,就打断了等式,我的表现就不能代表我的能力了!做得不够好,是因为我只发挥出了10%的能力!不仅如此,别人需要30天的事情,我3天就能做完,看我的潜力是多么巨大!

但因为害怕发挥全力了还会失败,就不去发挥全力。这和因噎废食又有什么区别?

【对失败的灾难性想象,让人心理瘫痪】

我们还经常会对失败的后果,有灾难性的想象。一点小事,就以为大祸临头。比如,如果我没在会议前准备好资料,同事们就会觉得我不靠谱,上司会因为我派不上用场而开除我,其他公司也不愿意雇佣这样一个无能之辈,我余生都会穷愁潦倒。进而陷入心理瘫痪,无法做任何工作,只能借助其他事情来逃避。但是,这些真的是真的吗?

【不切实际的高标准,把人劝退】

为了证明自己的优秀,我们还喜欢给自己定不切实际的高标准,想要一步登天。比如多年没运动过的人,办好健身卡后,踌躇满志,决心每天都去运动一小时。但你仔细想想,这连很多健身狂热者,都不一定能做到。万事本就开头难,还一来就给自己定下如此之高的门槛,也无怪我们总想拖延了。

【或全或无的心态,使人沮丧】

另外,我们还会有一种非此即彼的心态,认为要么全部有,要么一无所有。如果事情没有按照自己的预定计划完美达成,那我就一事无成。这种缺乏弹性的心态,很容易让人陷入沮丧之中。

上面扬言要每天去健身房的那位先生,第一周去了健身房两次。他觉得自己真是太失败了,又一次让目标打了水漂。但他没有想过的是,他在这一周的运动量,已经超过了过去一年!

二、面对失败,要有成长的心态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 德威克,在研究了人们是如何面对失败后,将人们面对失败的心态分为两类,固定心态,和成长心态。

拥有固定心态的人,认为智力和才能是与生俱来的,是固定不变的。而自己在所有事情上的表现,都是对自己能力水平的一次评级。成功,则证明了自己的才能。失败,则意味着自己没有才能。因此失败是难以接受的。宁肯不做,也不能失败。

而拥有成长心态的人则相反,他们认为智力和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没有人生下来就全知全能。在任何事情上,变优秀都需要一个过程,不擅长一件事太正常了,没必要逼自己立刻成为专家。

成长心态看待问题,上面所有的错误假设都被打破了,表现不能反应个人价值,能力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没有什么需要证明。重要的是我们学到了什么、对什么感到兴奋。我们也会因失败而失落,但我们知道失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表现≠能力≠自我价值,失败只说明我现在不擅长这件事,但付出努力,我会变得擅长。

失败不是世界末日,失败是一个极好的提升自我的机会

目标要有渐进的阶梯,虽然我想爬到100层,但既然我刚开始爬楼,那我就先爬到5楼吧。

失败也要看到收获,虽然我没有完全达到自己的目标,但在这次经历中,我收获了很多,看到自己的进步我很开心。

面对失败,拖延症像是盔甲,把自己遮挡的严严实实,不让自己受伤。却同时也限制了自己的可能性。而成长心态像是自身免疫系统,虽然我们也会生病,但免疫强了,我们就更少生病了,生病了也能更快好转。

拖延症的成因多种多样,"害怕失败"只是其中之一。接下来的几天,我会更新多篇文章,介绍《拖延心理学》的精华。包括大家最关心,与拖延作战,有哪些实用又好操作的方法

我是@吟游之狼,想看后续内容,欢迎关注我哟。

你可能感兴趣的:(《拖延心理学》:完美主义却为拖延所苦?该练练内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