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再下手,不熟咱不碰——《巴菲特之道》读书笔记

图片发自App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来自于三位智者:本杰明·格雷厄姆、菲利普·费雪、查理·芒格。他们都执着于通过分析企业运营状况来评估未来的市值,低买高卖。差别在于,格雷厄姆倾向于寻找已经被严重低估的“烟蒂”。即便买入后立即破产清算,也能毫无风险的赚上一笔。费雪和芒格倾向于寻找未来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优秀企业。买入后长期持有,通过复利获得巨额回报。巴菲特的风格正是这样转变的。

这本书稍微提到了一些人物故事。整体还是偏方法论,于大原则上已经非常透彻了。前11章直接撕掉。12章是小传,也没必要看,感兴趣可以读《滚雪球》,那本更详细。13到18章可以反复读,直到实操时能完全领悟。19章是巴菲特的战绩和原则总结。以及后面附录都没什么读的必要。


全书要点与思考提炼如下:

格雷厄姆凭《聪明的投资者》和《证券分析》两部巨著奠定了开山鼻祖地位,这两本书务必另外去读。他的理念要点节选如下:

1、关于投资的定义:“投资是经过分析,可以承诺本金安全并提供满意回报的行为。不能满足这两点的就是投机。”

2、价值被低估的企业大多有低市盈率、低市净率、高分红的特征。并且一般都不是市场追捧的热点,长期受市场冷落。

3、格雷厄姆建议以“安全边际”去挑选股票。对于公司未来成长充满信心的投资者如果将股票纳入组合,可以考虑两种情况:①在整个大势低迷期间买入股票;或②即便在大势并不便宜的情况下,购买那些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股票。第一种的难点在于时间点不可能人为控制。它需要投资人使用一套公式去判断市场何时低迷。而这低迷将持续多久也是不确定的。当市场标价公平时,投资者买入也无利可图。等待市场调整,可能令投资者空耗时间精力,最终一无所获。

由此,格雷厄姆建议投资者将精力放在第二种,寻找那些低估的股票,不用理会大势高低。投资者需要有方法分辨出哪些股票的价格比其内在价值低。运用数量分析勾勒出低估股票的方法,在《证券分析》这本书之前,从来没有出现过。

4、金融分析并非一项精确的科学。一些财务的数量指标,例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资产和负债、利润、分红等的确有助于分析。然而,我们不能忽略一些不易计算,却对决定公司内在价值非常重要的因素,其中两个是管理层的能力公司的性质。格雷厄姆的问题是:在它们身上应该花多少精力? 巴菲特对这点的总结为:宁要模糊的正确,也不要精确的错误。

5、因此,格雷厄姆经常提到两项投资原则:一是不要亏损;二是不要忘记第一条。他将“不要亏损”的理念分为与安全边际有关的两个部分:①以低于公司净资产2/3的价格买入公司;②专注于低市盈率的股票。 但在牛市时,这样的股票少之又少。1976年,格雷厄姆修正了买股票的标准:一个十年的市盈率乘数,股价是前期高点的一半,另外参考净资产价值(我要读完证券分析再回来解释这句话)。

费雪的理念要点节选如下:

1、超级利润有可能从如下方式获得:(1)投资于那些拥有超出平均水平潜力的公司;(2)与能干的管理层合作。一家公司所在的行业必须“具有足够市场空间潜力,才能具备多年大规模增长的可能。”

2、影响公司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参考是,公司未来的成长是否依赖新增投资。如果一家公司的成长是由大量新增投资所致,那么股本的增大将摊薄现有股东的利益,使其无法分享成长的好处。一家高利润率的公司应具有内生性产生的现金流,这些资金能维持公司的成长,而无需稀释股东的权益。

3、公司是否有忠诚可靠的管理层?管理层能否担得起股东的信托责任,或他们是否仅仅关心自己的利益? 有个方法可以帮助投资者得出结论,费雪建议,看管理层与股东们的沟通方式。无论是好公司还是坏公司,都会经历困难时期。通常,当情况好的时候,管理层会畅所欲言;但当经历艰难时,有些公司会三缄其口,而不是开诚布公地说明遇到的困境。从管理层面对困难的态度,可以得出很多公司未来的表现。

4、注意信息的搜集。尽管人们不愿披露当下服务的公司内幕,但对于竞争对手的情况倒是毫不吝啬。因此很多消息完全可以从其对手那里得到印证。

芒格的理念已经与巴菲特完全合二为一了。可以总结为巴菲特投资方法12准则 :

一、企业准则:

1、企业是否简单易懂?(巴菲特从不碰他不懂的企业,比如高科技股。因为不知道到底能估出多高价值。如果你懂,那没问题。)

2、企业是否有持续稳定的经营历史?(最好的回报来自那些多年稳定经营提供同样产品或服务的公司。“重大的变化很难伴随优秀的回报”。对于现在正在解决难题的企业,经验告诉我们,转机很少发生。一个在合理价格上的好企业,比便宜价格的坏企业更有利可图。)

3、企业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前景?(巴菲特将经济的世界分为不等的两部分:少数伟大的企业——他称之为特许经营权;多数平庸的企业——多数不值得购买。 他定义特许经营权企业的产品或服务:①被需要或渴望;②无可替代;③没有管制。“一个伟大企业的定义至少是伟大25~30年。”)

二、管理准则:

4、管理层是否理性?(很多管理层见不得手中有盈余,会想方设法把钱投出去。但整合和管理一家新企业很容易犯错,巨大的代价将由股东支付。 投资者得到现金分红好过企业留存盈利并进行低效率的再投资。 如果没有弄懂分红的真实价值,那么第二个方法——回购股票,也是有效的好方法,虽然在很多方面,它的效果是间接、无形的,不会立竿见影。 同时,一家优秀的企业应该在没有负债的情况下,也能创造良好的回报。那些依靠高杠杆负债而产生高回报的企业令人担心。)

5、管理层对股东是否坦诚?(报喜不报忧的要慎重)

6、管理层能否抗拒惯性驱使? (是否有魄力改善不合理的“传统”、“惯例”、“前任策略”……并非一定要变革,而是要及时做有益变革)

三、财务准则:

7、重视净资产回报率,而不是每股盈利。(很多企业都会保留未分配利润,这将导致每股盈利表面上增大)

8、计算真正的“股东盈余”。(股东盈余=净利润+折旧和摊销-资本支出)

9、寻找具有高利润率的企业。

10、每一美元的留存利润,至少创造一美元的市值。(每一元未分配利润,应当使得市值至少上涨一元,越高越好。否则,该利润的留存就为使用不当)

四、市场准则:

11、必须确定企业的市场价值。(市值预估=股东盈余/折现率。巴菲特常用美国长期国债利率6.81%作为折现率。这被他视为无风险投资利率。不同时期、地点应当使用不同的折现率计算出估值范围,而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字。)

12、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能否以折扣价格购买到? (“无论一个投资者基于什么估值、什么原则买股票,无论公司成长与否,无论盈利呈现出怎样的波动或平滑,无论相对其当前盈利、账面值而言的价格是高是低,投资者应该买入的是,以现金流贴现方法计算后,更便宜的股票。”只有到了这最后一步,巴菲特才开始看股价。)

本书给出的其他忠告:

在你没有将股票首先(以及总是)考虑为一个企业的一部分时,不要进入股市。
准备好勤奋地研究你所投资的公司,以及它们的竞争对手,以至于达到一种状态,那就是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这个公司,甚至这个行业。
如果你没有做好五年(十年更好)的时间准备,不要开始你的集中投资。
做集中投资时不要使用财务杠杆。
要先具备成为一个集中投资者需要适当的性格及人格特质。1、不要过度自信。判断失误通常发生在人们过度自信时。最难以想象的事情之一是你不会超越平均。2、人们对于一些偶然事件赋予了太多的关注,并认为自己捕捉到了一个新趋势。人们对于坏消息反映过度,对于好消息反应迟钝。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过度反应偏差。3、长期投资主要回报发生的月份只占所有月份的7%,也就是说,在余下93%的月份并无回报。所以,最好不要频繁查看股价,最好一年只看一次。前提是你确信做出了正确的投资。
我是罗锦书,一个在文字中漫步、撒欢儿、沉思、歌唱的灵魂。欢迎加微信以文会友:timothy421204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透再下手,不熟咱不碰——《巴菲特之道》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