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希尔·哈撒韦大学”永恒的投资智慧


《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内部讲话》是一部顶级的投资管理备忘录,它展现了以巴菲特和查理·芒格为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和韦斯科金融公司股东大会30年间内部讲话的精华。这些讲话是商业教育的真正核心,可以碾压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学不到。而唯一可以学到的地方被称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大学”,其中最杰出的教授就是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在《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内部讲话》一书中,作者以清晰的架构和严谨简练的语言,记录下巴菲特和其黄金搭档查理·芒格的最有价值的评论与见解。让我们如同亲临股东大会现场一般,聆听到两位传奇投资人揭示财富自由的秘诀和永恒的投资智慧。



01

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大学”,最基础的教材是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和《聪明的投资者》。最重要的课程只有两门:如何判断企业的价值;如何看待市场的波动。格雷厄姆将投资的艺术简化为两个变量:价值和价格。价值指一件商品值多少钱;价格指买下这件商品需要花多少钱。但因为证券市场变化莫测,价格并不会直接相等于价值,价格或者高于价值,或者低于价值。价值投资者要做的是获取较大的安全边际,尽可能使购买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额足够大。就像你打算买个农场,你得考虑农场未来的产量和收购价格,你肯定不会依据农产品的短期价格波动来做这桩买卖。

所谓的价值指的是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是巴菲特投资哲学的核心思想,它是见多识广的买方愿意为购买企业支付的价值。巴菲特将其定义为“要是懂行的人收购了公司,公司会变成什么样”。这一定义与他的老师格雷厄姆有所不同。在这里,内在价值包括了管理人才、特许权价值等无形资产的价值,而这些正是格雷厄姆所忽略的。

要确定企业内在价值,只需要根据当前债券利率,计算企业未来净现金流量的贴现值即可。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确定①现金流的流量与流动性;②选择贴现率。账面价值在分析企业价值时发挥不了什么作用。账面价值记录的是企业的投入,而计算价值的关键则是确定企业的收益。投资企业就像购买尚未到期的附有空白息票债券。你要判断息票能赚多少钱,判断得越准确,投资就越明智。要是拿不准息票能赚多少钱,就千万别把钱投到这样的企业中去。

巴菲特每年都会向股东汇报公司的所有数据,以衡量公司的企业内在价值。巴菲特认同格雷厄姆的投资原则,但他完全不会把时间浪费在经济预测上,他的投资决策靠的是企业的内在价值,仰仗于企业内在价值与其当前市场价格的相符度。巴菲特经常教导我们,资产的内在价值就是它永恒的收入来源,即折现后的现值。然而,如果预期增长率远大于折现率,就会获得无限的价值。

因此,区分成长投资和价值投资简直荒谬之极,任何的投资都是价值投资,任何经济活动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价值。芒格最有趣,他甚至认为真正的投资更像赌博,你得找到本该赌资翻一倍,实际赌资却翻三倍的赌局。因此,价值投资就像是在寻找一场“错误定价的赌局”。

02

乔治·米凯利斯来自原始资本公司。他很早就认识到,多花些钱买好公司总比贪图便宜而买家普通公司要强得多。把钱花在好公司上才是投资成功的秘诀。米凯利斯的这种做法与本杰明·格雷厄姆提出的价值法大相径庭。对此,米凯利斯解释道,价值投资其实有两大基本主线:①收购资产;②投资盈利能力。

第一条主线强调购买远低于资产清理价值的公司。这条主线为格雷厄姆所创立,诞生于大萧条时代。然而,米凯利斯发现,低价收购资产的问题在于,提高资产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发生大事。巴菲特认为,这就是“资产投资”。而资产投资就是“雪茄烟蒂投资法”。除非你是清算人,否则你终将苦苦等待才能“吸上”些利润。米凯利斯更喜欢投资盈利能力的方法,他解释道,要是一家公司每年的回报率居高不下,那么股东最终也能享受到同样的回报。

但是,哈佛商学院还从来没有讨论过投资好公司的话题。芒格先生在韦斯科金融公司年会上指出,本杰明·格雷厄姆是世上最优秀的老师之一,但他在教育自己最得意的门生沃伦·巴菲特时,还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芒格叹息道,要是商学院能知道什么让好的公司越来越好,又是什么让不好的公司越来越糟,就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管理人才。可惜他们并不知道。

格雷厄姆以定量研究公司,芒格却强调以定性研究公司。根据以往经验,他们靠着低价收购优秀企业而非高价收购平庸企业赚了不少钱。尽管定性研究所需的洞察力不容易培养,但事实证明它却更有价值。自从1972年拆资2500万美元购买喜诗糖果,这家公司已经为伯克希尔赚到了10多亿美元的税前收入。要是为了微不足道的10万美元放弃这笔交易,那损失将会十分惨重。然而,尽管吸取了喜诗糖果的教训,巴菲特仍然坦言,如果价格过高,他还是倾向于停止购买优秀企业的股份。他曾一度停止购买沃尔玛的股份,他的固执让股东们损失了80亿美元的收入,这就是巴菲特和芒格后来一致认为的“疏忽性错误”。

03

像可口可乐那样的公司都是拥有特许权价值的。巴菲特盛赞可口可乐“是世界上经济特许权价值最高的公司”。这样的公司具有三个特征:良好的经济特性;值得信赖的企业管理;我们欣赏公司所做的事。但是,管理精良又经久不衰的公司并不多见,这样的公司现在似乎更少了。至于寻找优秀的管理人才,应该采用篮球教练的思维方式,迅速从一群人中锁定7英尺高的队员。只需要一个好队员,就能让整支队伍变得与众不同。

理想的生意是座了不起的城堡,城堡里住着位诚实的勋爵,四周还围着宽阔坚固的壕沟。壕沟既能抵御竞争者的进攻,又能降低成本,甚至成了商标、规模和技术优势。有品牌价值是件好事,可口可乐就是个典型。“对不可多得的好企业,一定要强化对它的所有权。”投给优秀公司的钱再多都不为过。真正重要的是公司周边的“护城河”,它越大,公司就越稳定,未来现金流就会越多。市场份额的变化、单位需求的变化以及分配管理技巧的变化是最危险的地方。而护城河越大,对管理的依赖性就越小。正如彼得·林奇所说的:“寻找连傻瓜都能管理的公司,因为傻瓜早晚会出现。”

伯克希尔一直以来都在投资品牌食品公司。巴菲特发现大型食品公司都是不错的企业。他们能从有形资产上获得良好的回报。很难有什么对手能和喜诗糖果、可口可乐、玛氏集团以及箭牌口香糖抗衡。好的品牌产品一直都是优秀的投资项目。不过,伯克希尔并不仅仅停留在此。2007年,伯克希尔提高了对强生公司的投资,并增持了赛诺菲集团的股份。巴菲特承认对药物研发知之甚少。然而他相信,不出5年药品研发领域就会呈现另一番景象。他认为,制药公司在做的一些非常重要的事,也该得到可观的利润,集体研究方法将在未来5年得到相应的结果。

芒格则盛赞好市多。好市多是全球行业的佼佼者。好市多采取的精英体制让它肩负起极高的道德责任,将节省下来的钱转移给客户,反过来创造出极高的顾客忠诚度。好市多的高道德标准、勤勉以及完善的管理实属罕见,必将推动公司不断发展壮大。芒格由此发现,成功和财富很难与灭亡脱得了干系。通用汽车曾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却成了成功的受害者。大规模的工会和异常激烈的竞争最终摧毁了股东。芒格说如果他在商学院任教,他一定将把企业的兴衰史讲个透彻。

04

有的买卖精明一次就够了,有的买卖却得一直精明下去才行,做好区分至关重要。举个例子,做零售可能随时遭人侵犯,做报纸却只需要在第一时间把消息搞到手就行。像航空公司这类企业的固定成本高,产品也极易被其他企业的产品替代,企业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有些人认为一个行业发展的势头不错就蠢蠢欲动了,其实这是错误的。看出一个行业的发展势头和赚大钱是两回事,航空和汽车两大行业发展迅猛,却没有什么人赚到钱。

无论哪个行业,只要大投资者的股本回报率高,没有商标就是风险。不少行业中的这类风险还在持续增高。没有商标的企业经营得不错,反倒是有商标的不尽然。要是产品的价格定得过高,企业的营销实力转移到了零售商手里,有商标的产品就极易被没有商标的产品所取代(如脆玉米片、纸尿裤等)。即使企业经营得不错,也依然面临成本过高的风险。如果成本过高,企业就需要花时间使价值追上支付的价格。

芒格声称,我们购买进入壁垒,但我们并不搭建进入壁垒。巴菲特附和说,有些行业甚至没有进入壁垒,你只要跑得足够快就行了。他是绝不会花300亿美元来击垮可口可乐的。巴菲特非常留意到理查德·布兰森的维珍可乐是如何问世又是退出市场的。巴菲特还声称,没有人能再修一条铁路。芒格指出,只要等着竞争对手亲手毁了自己就可以了。

经营状况良好的公司在致胜商业模式的推动下从惨淡经营的公司手中攫取市场份额。大规模企业能够轻松应对不断加强的监管力度与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巴菲特虽然喜欢小公司,但赌注还是押在大公司上,比如盖可保险,其规模扩张的速度越来越快。

盖可保险始终拥有一套制胜的商业模式——直接销售汽车保险,削减了代理的费用,享受着低成本的运营系统,使其从商品型企业中脱颖而出。当年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撰写的毕业论文就是在研究这家公司。20世纪70年代,盖可保险遇到了麻烦,巴菲特趁机低价购入盖可保险大量的股票。1995年,巴菲特需要以大约3倍的账面价值买入盖可保险余下的股份。从1995年起,盖可保险占汽车市场的份额从2.5%提高到7.9%,公司迅速发展了起来。

05

伯克希尔收购公司时并不会花很多时间来琢磨世界的发展趋势,但一定会考虑公司是否受到国外企业的影响,是否拥有优秀的员工以及产品是否方便装运。巴菲特更喜欢大公司。在他看来,大公司能保持较高的长期资本回报率,公司的管理层也会善待股东。最理想的情况是,如果一家企业价值1美元,他就花上40美分的价格买入。但要是企业经营得不错,他也愿意花上将近1美元的价格买入。

巴菲特喜欢拥有定价权的公司,喜诗糖果就是一个例子。1972年,喜诗糖果卖掉1600万镑糖果,每磅糖果1.95美元,一共赚了2500万美元。喜诗糖果能够轻而易举地将每磅糖果的售价提高10美分。可如今,就连报社和啤酒公司都发现想涨价难上加难。巴菲特总结道,只要观察好定价的波动,就能知道公司的耐久性。

安全边际意味着得到比你付出的价值更多,具体计算会涉及高中代数。不过,没有什么公式能够计算出企业的内在价值和安全边际,你得用上大量模型才行。所以,要想算得准得花上不少时间,你不可能一下子成为优秀的投资人,就像你不可能一下子成为骨肿瘤专家一样。芒格说他手上没有一套能正确评价所有企业真正价值的系统,但他会把几乎所有企业放在“难度过大”一栏,然后从少数“容易”的企业中筛选。巴菲特在过去几年传达给我们的一个道理就是,我们必须了解所在行业成功的一到两个关键因素。成功主要在于,知道如何识别和跨过1英尺高的栏杆,以及识别和避开7英尺高的栏杆。

波动率并不能衡量风险的大小,贝塔系数是不错的数学函数,但在投资组合中使用贝塔系数的确有问题。农田从每英亩2000美元降到600美元,理论上看,农田的贝塔值上升不少,所以如果你花600美元的价格购买农田会比花2000美元承担更多的风险。这种说法肯定是一派胡言。真正的风险来源于某些公司的性质、商业经济学的本质以及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认知。如果你了解经济学又了解人性,你就不会遇到大的风险。芒格直言道:“你学过的知识当中,至少50%都是废话,但教你的人智商却很高。我们很早就发现,越是聪明的人就越可能做蠢事。我们很想知道原因,也想知道谁是这种人,好躲得远远的。”

06

值得信赖的企业管理对于好公司必不可少。巴菲特给出两个衡量管理优劣的标准:①他们经营得如何;②他们对股东如何。管理的好坏在与竞争对手的对比中能够体现出来,这不仅表现在资本配置的决策上,还表现在处理低效管理模式的问题上。优秀的管理者常常会考虑股东的利益,巴菲特发现管理不善的人很少会考虑这一点。寻找优秀的管理者并不容易,却是关键的一步。巴菲特的工作之一就是识别和培养优秀的管理者,而另外一项工作则是配置资本。

巴菲特一直强调他们喜欢有专注力的管理。可口可乐和吉列都曾经在发展中失去过专注力,然而它们一旦恢复过来,就给股东的腰包里多塞了几十亿美元。20世纪70年代,盖可保险公司也曾经失去过专注力,还差点破了产。伯克希尔的好处之一是不需要总部过多干预。伯克希尔的管理人员不用和股东、律师、记者打交道,所以他们能够将精力全部集中在业务上。

从单位投入中的最大产出是社会的需要。企业必须更加高效,而不能裹足不前。管理不善是真正的问题,是消耗股东财富的罪魁祸首,而将金钱投在管理优秀的企业上再多都不为过。芒格让大家反过来想。他实在不知道有哪家企业因为裁员而毁于一旦,反倒是盲目扩张的企业垮掉了不少。他总结道,散漫的员工创造不出任何社会效益。这个世界上优秀的人很多,但是不靠谱的人也不少。不要和不靠谱的人打交道,要和信守承诺的人多接触,和有优势的企业合作。优秀的管理人才对企业影响深远,只要能找到聪明、有活力、光明磊落的人才,你就能拥有全世界。

那些才华横溢的人不知不觉就陷入骗局,都是文化使然。对付诈骗最好的法子就是躲得远远的,就是离整个行业远远的。巴菲特断言:“我们不会被骗,我遇到的骗子长得就像骗子——他们总是把事情说得天花乱坠,根本不像真的,他们最擅长做这种事。”不关心事情始末的人注定会失败,就是再聪明也无济于事。巴菲特指出,很多智商高的家伙都在经济上栽了跟斗。

07

伯克希尔·哈撒韦大学最了不起的见解之一就是:强烈的动机对世界上发生的一切有着多么深刻的影响。芒格最厌恶的就是现代公司的总部发出的“企业利润必须持续平稳上涨”的无理要求,他把这种行为称之为“邪恶的亲兄弟”。巴菲特指出,世界并不是这样发展的,这样做只会给自己惹上一身麻烦。自负的首席执行官对未来做出精确的预测,他们不是在诓骗投资人,就是在诓骗自己,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因此,我们应该建立起一套系统来施加心理和经济压力,做出人们不愿去做的事情。举例说,不少公司要求经理提交预算及季度估算,这会令经理只注重短期效益,引发他们对季度业绩的不必要的担心。为了不让公司失望,经理也许会伪造数据。

伯克希尔管理思想涉及3个选项——“买入”、“抛售”和“难度过大”。这对于投资者也是一样的。了解什么是对投资者来说难度过大的事情,坚持做自己擅长的事才至关重要。我们不需要在什么地方都聪明,“只在某些地方比较聪明”即可。巴菲特说,你要是跑得快,可以参加100米赛跑去夺取金牌,没有必要去扔铅球。有一个记者对芒格说,你看上去很普通,不像是会比其他人优秀的人。关键是,你得了解一个人所擅长的领域。

巴菲特提出了三类投资。第一类是货币资产投资。对于这种投资,巴菲特认为任何货币投资都要仰仗政府。随着时间的推移,差不多所有的货币都有所贬值,除非你能得到高额回报,否则这种投资就没有任何意义。第二类投资是产生不了任何收益的投资,但你期望能将其高价出售,比如黄金和白银。这种投资就像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说一场选美比赛。你不该把注押在你认为最漂亮的选手身上,而应该要把注押在别人看来最漂亮的选手身上。第三类投资是在能创造财富的资产上。喜诗糖果和可口可乐就是这样的投资模式。伯克希尔成功的真正秘诀就是收购了许多优秀的公司。

芒格将机会成本这一最重要概念简单概括为:“要衡量机会成本,对比一下最好的机会与其他所有的机会即可。”把精力集中在你最看好的一到两个主意上。市场永远都是动荡的,但在动荡背后往往孕育着最好的机会。投资的关键在于,趁别人动弹不得时下手,比如1974年的股市,2002年垃圾债券时期。投资最重要的是要遵循逻辑,不能感情用事。把精力放在重要的、可把控的事上,不要浪费时间去考虑公众的意见。有一个基本原则是,远离热点话题。巴菲特说,你要是从动荡的局面中获利,切记市场是为你服务而不是指导你的,这样你就能稳赚不赔。然而,芒格纠正说:“有时候也可能赔钱。”

08

寻找优秀经理的最佳方式就是查看履历。正如同高尔夫球运动,我们很难走到发球台上去观察高尔夫球手的挥杆角度来预测他的球打得漂不漂亮,但最好的击球手一定是平均得分最高的球手。影响经理的主要因素是他们的创业年龄。巴菲特说他现在需要去做的事,可比他30年前要多得多。优秀的经理一半需要智慧,一半需要气质。

芒格发现他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做生意,也喜欢设法在概率游戏中获胜。巴菲特和芒格见过不少聪明的管理人才,但一次决策失误就会让他们走向破产或濒临破产,他们想要寻找的是那种既能吸取以往经验教训,又能预见从未发生过事情的人,特别是对风险高度敏感的人。必须永远记住,无论什么东西乘以零都只能为零。就算基金每隔一年表现不错,可只要有一年为零,就会满盘皆输。

证券市场永远经历着繁荣与萧条的更迭。巴菲特在给工商管理学硕士毕业生的忠告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和喜欢的人共事,只要能做到这两点,你能准错不了。”芒格则一直提倡采用跨学科的方法来解决人类遇到的难题。通过学习、应用主要学科的基本模型(如数学中的复利、概率和工程学中的断点、后备系统),他断言,人们会做出更好的决策,这样做更能避免过度使用任意模型而导致错误。“保持理性”是我们毕生的追求。

投资需要一种气质。巴菲特和芒格断言,尽管智慧很重要,但适当的气质更为关键。芒格觉得“多读书才能睿智”的说法颇有道理。但奇怪的是,读过不少书的人当中却很少有谁具备适当的气质,反倒让大量的信息搞得晕头转向。巴菲特声称,投资的成功并不需要非凡的智慧,反倒需要超常的纪律性,可几乎没有人能做到。事实上,“历史告诉我们,人们从来不学习历史带来的经验、吸取历史带来的教训。”艾萨克·牛顿是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试图将铅变成黄金,不但浪费了大把时间,还在南海泡沫中赔得血本无归。

09

在巴菲特看来,不少投资者一见股价上涨便欣喜若狂,而一见股价跌落便一蹶不振,简直不可理喻。这种反应毫无意义。买股票应该要像买食物那样,就像某天你买了个汉堡,第二天再来买发现它涨价了就高兴不已,觉得自己前天捡了便宜一样。如果你一生都在买食物,就会对价格的起伏见怪不怪,投资也是一样的。而投机市场就像灰姑娘去参加舞会。午夜时分,他们就会变成南瓜和老鼠。每个人都想再喝一杯香槟,再跳一支舞就准时离开,可是墙上却没有挂着钟表。

巴菲特亲眼目睹了伯克希尔一连四次跌至半价。股票的魅力在于,它们的价格有时会很离谱。但“我们就是这样富起来的”。正如过去几十年所说的,巴菲特断言,《聪明的投资者》第8章“市场先生”以及第20章“安全边际”包含了所有你应该了解的内容。趁着股票定价有误,赶快建立起自己的投资系统。证券市场是最能赚钱的市场,用正确的投资系统武装自己,这些系统将对你十分有利。

有一个“最好的故事”讲述了巴菲特在1967年购买国民保险公司的故事。巴菲特发现国民保险公司的杰克·林沃尔特每年都会勃然大怒,在火冒三丈的15分钟里,他总是扬言要卖掉公司。于是,巴菲特找到自己和林沃尔特的共同好友查理·海德,他让海德在林沃尔特下次发脾气时给他打电话,他才好买下那家公司。果然没过多久,海德便打来电话。巴菲特不出15分钟就和林沃尔特达成了交易:只花了700万美元,国民保险公司就归伯克希尔所有了。

投资者必须要十分小心杠杆投资。巴菲特和芒格曾经列举了不少杠杆投资失败的案例,他们坚决反对一些鼓吹者所谓的“把风险扼杀在摇篮里”的说法。因特考公司的破产就是一个案例。芒格认为,很难再找到像因特考这样不负责任的公司。因特考做的完全是杠杆投资,从一开始就注定会失败。巴菲特认为股票的长期回报率达到6%~7%比较合理,这与杰米里·西格尔的观点相吻合。因此,巴菲特说他的股票组合总回报如果能达到10%,他就会非常高兴。

但是,分散投资毫无意义,“分散风险是对无知的保护,承认你并不了解自己持有的公司。”人的一生能有3桩不错的买卖主意足矣,总比得做上100桩平平淡淡的生意要好得多。谁说投资者必须打败所有人,芒格认为这简直就是一派胡言。最重要的是,你要真正了解自己该规避些什么,然后离那些事远点。他建议大家这样去做,生活才会更加美好。巴菲特只关心如何找到优秀的企业。只要找到管理精良、资金雄厚、价格合理的公司,它就会全资购买下来或是买下公司的部分股份。

巴菲特和芒格一致同意,投资者的获利取决于他们最好的策略。集中投资是一件好事。巴菲特曾将净资产的75%多次投资在同一个项目上。巴菲特声称,如果形势大好,你没有将50%的净资产投出去,那是一个大错误。而最大的错误在于把500%的净资产分散在各种项目上。芒格叹息道,精英学校却宣扬投资管理的秘密在于多元化。他断言,精英学校的这套理论早过时了,非多元化才是投资的关键所在。

10

在证券市场,胆怯与贪婪两大传染病永远总是周而复始地爆发。但是,巴菲特从来不会把时间浪费在预测疾病何时到来、何时痊愈上。他的方法很简单,只需要在别人贪婪成性时胆怯,在别人胆怯时贪婪就可以了。而预测百害而无一利,芒格先生认为,所谓的预测不过是人们盼着事情能向期望的方向发展罢了。与其预测经济,不如花时间考察一下产品能否存活下去来得实在。把得力的公司攥在手里才是关键所在。

芒格提倡培养一种“不厌烦持有证券”的性情。你要是在乎市场的价格,你得相信市场比你更了解价格;你要是在乎企业的价值,你就能睡得更踏实些。实际上,要是股市关闭5年,卖砖块的公司依然在卖砖块,卖雪糕的公司依然在卖雪糕。巴菲特和芒格认为投资更像同注分彩赌博,只要没有遭到重大损失,你只需要押对几次就行。但是,大多数机构的做法恰恰相反,他们派出大型科研部门来跟踪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全部公司。而巴菲特说他每年只需要一两个好主意就够了。巴菲特试图模仿了不起的击球手特德·威廉斯。威廉斯明白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能耐着性子等待好打的慢球。

关于金融灾难,巴菲特总结道,别让它打败你,同时做好利用它的准备。伯克希尔就是这样打算的。金融灾难比自然灾害发生得更加频繁,所以投资者得在未来50年里好好表现,即使遇到金融危机也能挺过去,这就是不采用金融杠杆的原因。根据以往经验来看,反倒是金融杠杆交易让人血本无归。巴菲特花不少时间琢磨意想不到的事出现时会有什么问题。他断言,如果有段时间没有发生过的事,人们便会低估他,可要是最近发生的这种事,人们又会高估它。

对于所谓的系统风险,巴菲特的第一条原则便是“明天再考虑”。这意味着无论出现什么状况,公司都不会破产,所以多储备些准备金,少些欠债,解决了这些问题就能放手去投资。在2012年之前的53年来,巴菲特和芒格从来没有为了收购哪家公司讨论过宏观问题。“如果公司不错,价格也合理,我们就收购,我们周围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坏消息。”1942年美国战败时,巴菲特买了第一只股票。巴菲特提醒大家,正是在2008年经济危机期间,他为《纽约时报》撰写了《买入股票》的专栏文章。“我们希望能购买价值,我们从不看新闻标题。”

11

巴菲特喜欢在大学教书。他确实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经济学教授和会计学教授。因此,如果真的要创立一所真正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大学”必定也是非常成功的。巴菲特认为自己也许该选“教师”两字当墓志铭。他承认自己热爱教学,他感谢生命中遇到的优秀教师,包括他的父亲,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汤姆·墨菲。

巴菲特在2008年为49所大学的学生上课。他经常讲如果要办商学院,就打算开设两门课程:如何判断企业价值;如何思考市场。就这么简单。要判断企业价值,就必须了解会计语言,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还要多关注有意义、能持续发展的项目。思考市场时,关键要保持情绪稳定,对你的决策抱着心如止水的态度。你要慢慢学会为自己考虑,学会做出正确的决策,这一点关键。当然,一切说来简单做起来难。市场的关键在于,你不能让自己被迫抛售,也不能吓得急忙抛售,因为一时的冲动打乱自己的计划。

芒格发现,巴菲特年轻时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没有真正的竞争对手。有趣的是,伯克希尔成了诸多优秀企业温馨的家,这些企业不希望自己的家盯着自己的一举一动。伯克希尔这样做了,让巴菲特进入一个没有什么竞争的环境。伯克希尔置身于没有多少竞争的地方,才变得如此与众不同。巴菲特总结道:“我们的竞争优势在于,我们没有竞争对手。”

因此,伯克希尔的文化也别具一格。巴菲特深信,文化来源于高层,领导必须始终如一、善于沟通、赏罚分明。企业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强,也更能够进行自我筛选。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所以继承自己喜欢的文化会容易得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伯克希尔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芒格总结说,我觉得我们做得最好的地方就是不满足于现状,我们总想了解更多,我们一直在学习,所以我们想了解的就更

多。

投资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巴菲特认为,投资成功的真正秘诀就是拥有与投资原则相适应的平和的心态。只要你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行事,就一定错不了。芒格说得更直白,他指出,要是盯着40多家公司,没有谁会有优势。人的一生只要盯紧8~10家公司,甚至盯紧那么一家公司,就能得到预想的回报。千万不能让市场左右你的思想,“风向标是没法带你发家致富的”。

如今,“伯克希尔·哈撒韦大学”更是云集了世界上一流的精英。在他们当中,有霍华德·马克斯、塞思·卡拉曼、彼得·林奇等一大批著名的“教授”、作家和记者,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支优秀团队,而且无数优秀的人才依然在源源不断地涌入这支优秀团队。而前来求学的学生也络绎不绝,造就了无数优秀的学生。光是每年五一期间到伯克希尔·哈撒韦大学聆听巴菲特和芒格教导的就超过4万人,成为了一个绝对的奇迹,一道靓丽的风景。祝愿伯克希尔·哈撒韦大学越办越兴旺!

你可能感兴趣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大学”永恒的投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