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春》教学案(2课时)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春》教学案

一、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二、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自主学习、习题、提问、探究、评卷

三、教学用具

ppT、U盘、图片、画画、照像

四、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词语,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

3.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

(2)难点: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六、中招考点

借景抒情、修辞手法、情感语言

(附后)

七、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与学生对话进行导入。

“同学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啊?”预设回答,同学们喜欢春天,并请同学说明自己喜欢春天的理由。有一位作家也对春天充满热爱,并且将这热爱融入了一篇文章之中——《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眼中的春是什么样的吧。

2、认知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前三段。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的?

明确:盼春、绘春、赞春。

3.师生共同探讨,绘春这一部分描写了春天的哪几部分呢?

明确: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三)深入研读

1.小组讨论,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春草图的?

2.找出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学习赏析和修辞手法。

明确: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钻”字,说明了小草的俏皮、顽强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增强了韵律美。)

(2)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小草长势喜人,面积大,顽强生长。)

(3)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间接描写,用人来衬托小草,表现了小草软绵绵的,易于亲近,十分惬意。)

……

(四)拓展延伸

比赛朗读:朗读文章中描写春草的部分。

(五)课堂小结

多方展示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情感,表现作品中的景美、情美,与汉语的声韵节奏。

八、作业

①抄写课下注释重点字词及“读读写写”

②积累描写春的诗句

③课本思考探究:一、三、四、五

④用今天学习的方式预习剩余的段落,并进行记录,下一节课共同分享。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略)


第二课时

赏析各部分各个语段

  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还将读者的心牢牢的抓住,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近"用得十分准确,把春天拟人化,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3.修辞:拟人和反复,通过两种修辞手法,表现了对春天的盼望,这是文章的总起。此时春天还没到,只是近了。接下来呢,春天来了,…

  第二部分:绘春。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然":的样子,是词尾,表示状态。

  拟人写法,很形象很具体地写出了春天刚到时的特点。

  2.朗读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排比:使句子整齐和谐,有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朗润:明朗,润泽。因为春天到了,山草变绿,林木抽芽,色彩变得非常鲜明,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树木由枯萎转为润泽。给人一种清晰明亮的感觉。(点击朗润的山的图片。)

  水涨是因为冬天的冰雪融化造成的。(冬去春回)

  写太阳,拟人。用"红"来描绘,表现春日融融的暖意。

  这一段是作者在描绘春天中的总写,他用非常概括的语言勾画出了春天的整体景观。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要对春天进行仔细地观察,用他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春天的美,为我们展现一幅幅春的画面。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钻,写生命力。嫩,写质地。绿,写颜色。满是的,写范围。软绵绵,写姿态。

  "偷偷地"和"钻"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勃勃生机。

  这些景象也正映现出了作者对春天的一股强烈的热爱之情。这种用景物的描写来寄托作者感情的写法,叫做借景抒情,也叫情景交融。

  如:叶子,心情好的时候是嫩嫩的,绿绿的,心情不好的时候是粗粗的、黑黑的,或者是枯干的,或者…

  风,心情好的时候是轻悄悄的,心情不好的时候是凛冽的,刺骨的。

  模仿:草,心情好的时候是软绵绵的,更好的时候,甚至是散发着阵阵清香。

  心情不好的时候是--硬梆梆的,针刺般的,甚至是恶臭。

  4.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从高到低的顺序。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赶趟儿: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1)拟人,写春花报春的气势。(2)比喻,写春花色彩的艳丽。

  (3)通感,写春花气味的甜香。(4)衬托,写春花数量的巨大。

  (5)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

  总的特点:春花万紫千红,争芳夺艳。花下的情景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闹",不仅写出了声音,而且写出了情态、动作,渲染了热烈的气氛。"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都围绕着春花写,中心十分突出。获得启示--写文章要围绕中心写,还要注意,想让文章更加的精彩,让你所描绘的事物更加的形象可感,这就需要修辞的运用。就像作者把野花比喻成眨呀眨的星星,很含蓄的写到了风,写到了太阳,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

  5.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笛。怎么写的呢?

  基本思路:先写风的温和,再写风的香气,后写风的和悦。

  从人的感觉:触觉、嗅觉、听觉。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

  作者从触觉写春风,用了比喻,把春风比成母亲的手。

  母亲手的普遍特点是温顺柔和,而父亲的手的特点是粗广刚毅。因此,这一比喻从触觉的角度非常巧妙的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把本来看不到摸不着的风形象化了。

  作者通过嗅觉感受到了春风带来的各种气息,有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有青草味儿,也有花的香,写出了春风的香甜和醉人。

  作者还借助听觉写出了风的和悦,鸟儿"清脆"、"宛转"的叫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和轻风流水应和,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这是多么动听的音乐。

  以上我们看到作者从触觉、嗅觉和听觉三个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美妙感人。再看到春花图,作者也同样运用了这三种感觉,还有视觉。从中,我们看到,文章对春景写得如此具体生动,是和作者多方面的感觉和深切地感受分不开的。这里我们又获得了一种启示:要获得实际感受,就耍仔细观察,观察就是要把五官一齐开放,使大脑同时通过五条渠道去认识和表现事物。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要在实践中提高观察能力的一种途径

  6.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顺序,由物及人,由近及远。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二个比喻形象生动。特点:细密,轻盈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绿得发亮""青得通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什么意思呢?可以在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两山排阈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修辞,排比,比喻。

  7.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工夫:时间。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幼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第三部分:颂春。

  1.朗读8、9、10节。

  2.在给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比喻、拟人、排比)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

  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是健壮有力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文章描写的顺序也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

《春》是一篇充满诗意的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主要特征,描绘了大地春回,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的希望,从而激发人们在大好的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通过课文学习,我们要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珍惜青春,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理想而奋斗的品质。

  【课后小结】

  本文声情并茂,适合朗读,因此读是讲授本文的重要方法之一。采用听读、齐读、自读、默读、朗读比赛等方式,以读带讲,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整体感悟、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拓展与延伸及作业的设置,五大版块的设置处处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教材只是用来教会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理解,学会运用。教是为了不教,只要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那是老师的心愿。

教学反思:

(略)


《春》教学设计

1 春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朗读技巧。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感知课文内容,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篆体字,有谁认识?

课件出示:

篆体字

预设 这个字是“春”,其字形由三部分构成:上面的“艸”是绿草丛生;中间的“屯”像一颗种子,上部冒芽,下部生根;下面的“日”是暖阳。三部分合起来,它表示经过了万物凋零的冬季,阳光回归,大地升温,地里的种子苏醒破壳,扎根生长,广阔林野,遍布新绿。

课件出示:

艸 屯 日

师:理解了篆体“春”字的构成,再提到这个字你会有什么感受?

预设 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等。

师:是的,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到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韩愈写下了《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杜牧写下了《江南春》,宋代诗人朱熹写下了《春日》,清代高鼎写下了《村居》……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之一,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0余种,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2.初读感知课文

师:本文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以上评价在文中有很好的体现。听录音范读课文,请带着大屏幕上的三个任务用心去听。

课件出示:

(1)圈出文中的四字词语和易错生字,对于易误读的生字还要注上拼音。

(2)尝试给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意思。

(3)思考:这篇散文像一首抒情诗,像一幅风景画,还是像一首春的赞歌?

(生自由交流并完成任务)

预设

(1)提示:四字词语和易错生字可让学生写在黑板上,集中订正,全班学习。

(2)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颂春。

(3)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木争荣的景象。本文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幅风景画,更像一首春的赞歌。

3.体会春天之美

师:速读课文,用“春天美在________,你看(听),________”的句式,说说文中写的春天具体美在哪里。

预设

(1)春天美在小草,你看,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板书:春草图)

(2)春天美在五颜六色的花,你看,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板书:春花图)

(3)春天美在春风,你闻,风里还夹杂着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板书:春风图)

(4)春天美在雨,你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板书:春雨图)

(5)春天美在精神抖擞的人们,你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板书:迎春图)

4.把握课文内容

师:文中一共写了五幅春景图,除了刚才提到的这几段,文中还有哪几段刚才没提到?这几段各写了些什么?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预设 第1、2段和最后三段。

第1段盼春,点题,为全文定下了喜悦的感情基调。

第2段从春山、春水、春日大处着笔,勾勒春天的整体轮廓,为下文分别描绘五幅春景图做铺垫。

最后三段赞春,强调春天新、美、力的三个特点,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三、再读课文,指导朗读

师: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情感脉搏,调动起我们对春天的热爱之情去朗读全文。

1.指名朗读选段

2.指导朗读技巧

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适当引入重音和停连技巧。

课件出示:(语文书课下注释有提示)

(1)重音,是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一般用着重号“·”标示在词语下面。例如: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2)停连,指朗读语流的停顿和连接。停顿,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限于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连接,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表明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此处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例如: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3.自由诵读课文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声情并茂地朗读,借助一定的朗读技巧,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由衷的赞美。

提示:可以分小组展开朗读竞赛,也可以让学生互评。

结束语:本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热切盼望它的到来;待它降临后,则尽情地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主旨。

四、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关于“春”的古诗文名句,摘抄在作业本上。

抄写课后词语两遍。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展示

指名学生朗读自己读书笔记本上关于“春”的古诗文名句,师生集中评议。

二、精读课文,品析语言

师:郁达夫说,朱自清的散文“满贮”着“诗意”。这节课,我们着重欣赏《春》的“诗意之美”。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1段

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预设 急切,喜悦。“近”。

(2)这句话里,两个“盼望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预设 期待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3)第1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呢?

预设 点题,总领全篇,引起下文,奠定了全文热爱春天的感情基调。

2.全班齐读第1段

要求:在朗读时,细心体会字里行间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欣喜之情。

师小结:这一段,看似简单实际也是耐人寻味的。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是作者通过抒情的手法,运用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给我们传达了他渴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还有对春天的亲近感及喜欢春天的感情。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第2段

(1)思考:这一段分几层?结构有何特点?第2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预设 两层。“总—分”结构。先总写“一切”,后分写山、水、日。作用: 内容上,勾画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整体轮廓;结构上,为下文绘春做铺垫,定下感情基调;写法上,从大处着笔,采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春的轮廓。

(2)用“我喜欢‘______’(课文中的词、句),因为______(填手法、描写对象的特点),我觉得应该读出______的感情”的句式说说你对第2段的理解。

预设 我喜欢“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一个刚睡醒的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睡饱醒来时精神饱满、心情愉悦的情态,我觉得应该读出轻缓、喜悦的感情。

我喜欢“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山、水、日等大处着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的新气象,我觉得应该读出越来越欢喜的感情。

2.全班齐读第3段

思考下列问题:

(1)这段文字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预设 嫩、绿、多。

(2)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预设 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3)本段在词语运用和修辞方面有何特色?

预设 词语运用方面:“钻”和“偷偷”两个动词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及其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

修辞方面: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再现了春草勃发带给人的欢快心情。

(4)本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作者将小草生长的画面和小孩子在草地嬉戏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流露出作者对春草的喜爱之情。

提示:通过抑扬、重音、节奏的变化,尝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3.诵读第4—7段

(1)学生自由诵读第4—7段,讨论如何读才能表达出感情,注意节奏、重音、抑扬起伏等。

(2)结合学习第3段“春草图”的方法,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几幅图对应的段落,完成下面的表格。

(3)重点品读各段中精美生动的语言。

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用“我喜欢__________句,因为它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__________(景物)__________的特点,表达了__________感情”的句式说说你的想法。

提示:从词语、句子、修辞等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全班齐读最后三段

思考下列问题:

(1)最后这三段,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预设 比喻、排比。

(2)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写出了春天的哪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发展阶段的春分别有什么特点?

预设 初春——“新”(万物复苏,新的生命开始);仲春——“美”(百花争艳,景色动人);暮春——“力”( 充满活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别指名读、小组读、齐读这三段。

要求:①合理运用重音和停连技巧;②读出对春天由衷的赞美之情,感情波澜渐次高涨。

师小结:这三个句子组成了一组排比句,比喻精巧,意义深远。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不仅形象地写出春天走向盛大的过程,还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尤其是最后说“领着我们上前去”,更是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文章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结束语: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严谨和美妙。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歌颂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课堂语文教学活动的结束,也是学生课余自主学习语文的开始。在学生对课文分析有了整体的认知之后,要求学生选读与分析朱自清的散文,有利于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巩固技能;让学生进行模拟作文,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设计意图】整个环节的设计,以朗读贯穿始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感悟。由于本文是一篇经典美文,可供学习的点很多,在教学时根据七年级新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从语言入手,欣赏作者笔下的美景,学习表达的技巧,感受作者的情怀。

三、布置作业

1.课后选读与分析:《荷塘月色》(朱自清)的第4—6段。

2.模仿本文的写法,仔细观察,以“秋天来了”为题写一篇短文。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略)


附:中考链接

(一)《春》阅读原文

  小草偷偷地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光,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阅读上文,完成下列各题。

  1、想像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下面的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第二段写春花的顺序是从 到 ,写出了春花繁密茂盛, 、 的特征。

  3、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对写春花有什么作用?

  4、作者由花朵想到了果实,“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那么,你由“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想到了什么?用几句话把它描写出来。

  5、景物本身没有思想感情的,但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写。文中有这样的例子,你认为写得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看法。

  《春》阅读答案

  1、C

  2、上、下 色彩绚丽、香气浓郁

  3、侧面写春花,用蜜蜂、蝴蝶的繁忙表现了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4、(略)

  5、“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一句就把花当作“人”来写,将竞相开放的花态写得栩栩如生。

(二)阅读课文选段,完成10-13题。(15分)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③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0.选文向我们描述了春天的三幅图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填空。(3分)

第①段:__      __图;第②段:_            ___一图;第③段:              图。

11.第②段是从          、          、            这三个角度来描写春风的。(3分)

12.说说下面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6分)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13.第①段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分句的语序可否颠倒?为什么?(3分)

                                                     

答案:

10、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11、温暖、清香、悦耳

12、不仅写出了蜜蜂的声音,而且写出了春天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态。

13、这三个分句的语序不可以颠倒,因为三个比喻分别对应着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以及后面的“桃儿、杏儿、梨儿”语文中的描写、叙事等手法有它的内在逻辑关系,上下文是一一对应的,红的像火对应的是桃花,粉的像霞对应的是杏花,白的像雪对应的是梨花。用这几个排比着重突出了春天的色彩,完美的表达出“春”的特征和作者巧妙的利用色彩展现春天鲜花盛开、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

中考链接

(五)阅读下文,回答。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③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选自朱自清《春》

13. 按照示例,梳理选文的内容。

多彩的春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说说这句话的妙处)

15.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出春雨怎样的特点?

16. 有人说,第①段写花,“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与本段内容无关。你怎么看?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13. (1). 柔和的春风(或:和煦的春风、温暖的春风) (2). 温馨的春雨(或:无声的春雨、绵绵的春雨、温柔的春雨)

14. (1)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桃树、杏树、梨树人的行为动作,写出了桃树,杏树和梨树都争先恐后开花的场景,使文章更加生动,富有情趣,表现了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

(2) 这句话运用了引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风的轻柔、和煦、温暖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对春的赞美。

15. 写出了春雨细而密,细而亮,细而长(柔),细密,晶莹透亮的特点。//或者:多(或细);闪亮;绵长。

16. 这句话与写花是相关的,是侧面描写花。写蜜蜂的多,衬托出花的香甜;写蝴蝶欢飞,衬托出花的色彩艳丽。这样写,还赋予静态的春花的画面动态的美,使春花图更有诗情画意。

【解析】

【13题详解】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内容分析,然后结合示例梳理每段内容即可。第一段写春花(多彩的春花),第二段写春风,结合“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可以写出柔和的春风(和煦的春风、温暖的春风等);第三段写春雨,结合“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可以写出:温馨的春雨(无声的春雨、绵绵的春雨、温柔的春雨等)。

【14题详解】

(1)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赶趟儿”原意是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桃树,杏树和梨树都争先恐后开花的场景,使文章更加生动,富有情趣,表现了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2)首先指出修辞方法,然后结合修辞方法的作用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了引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风的轻柔、和煦、温暖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对春的赞美和喜爱。

【15题详解】

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分析。“像牛毛”写出了春雨的“细而密”的特点;“像花针”写出了春雨的“细而亮”的特点。“像细丝”写出了春雨“细而长”的特点。

【16题详解】

首先明确观点,是有关的。然后要求学生从侧面描写的角度分析。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写蜜蜂的多,衬托出花的香甜;“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写蝴蝶欢飞,衬托出花的色彩艳丽。动静结合写出了春花的画面动态的美,使春花图更有诗情画意。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春》教学案(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