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唐》之九十四

早就在默默准备一切的李隆基接到兵部尚书崔日用的警告后,知道事情已经非常紧急,只有抢先下手,才能避免没顶之灾。

李隆基首先去找了太平公主,将自己准备武装夺权的打算告诉了姑母。太平公主推荐自己的儿子参加李隆基的政变行动,并提供一些幕后的参详和联络工作。

主要还是得靠自己。李隆基没有去求助于自己的父亲李旦,因为他知道父亲是怎样一个得过且过的人。他依靠的是自己的班底。

万骑营的那些铁哥们--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这些中下级军官其实早就愤愤不平了。韦后派来掌管禁军的韦姓亲眷,资历本领一点没有,却偏偏要摆出威势逼人的做派,动辄就处罚打骂中下级军官和士卒,早已是人人侧目,恨之入骨。因此并不需要怎么动员,这些人就表示惟李隆基之命是从,赴汤蹈火再所不辞。

当然也并不仅仅是愤怒这么简单,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了这么多年,却被别人因为裙带关系死死地压在下边。不干掉这些人,哪里来的出头之日呢。跟着李隆基干,成功了就是铲除妖孽、再造帝国的功臣,就有了别人无法企及的荣华宝贵,这样的机会打着灯笼也难找啊。就算失败了,也不是多大事,反正烂命一条,大不了来生继续。

在刘幽求的策划下,李隆基制定了政变计划,由钟绍京带领诸人进入禁中,先杀死诸韦控制禁军,再带兵杀死韦后和安乐公主,拥护相王李旦登基。

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以来,大唐历次军事政变总会有意外发生。这一次当然也不会例外。但是这一次卡在了第一个环节,卡在苑总监钟绍京身上。事情发动当晚,钟绍京怂了,害怕了、反悔了。李隆基一行在门外等候了很久,却没有等到钟绍京来开门。

可以想见李隆基以及葛福顺、陈玄礼这一帮人当时的心情,是不是出了意外,消息泄露,钟绍京被控制?抑或钟绍京临时反水,告发了李隆基?要知道这个时候已经有太多人参与和知道了政变的事情,如果不能马上行动,随时有可能出现变数,到时候就真正危急了。

就在李隆基在宫门外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上的时候,钟绍京也在自己的家中坐卧不宁。本来已经一切准备停当,但是真正要举事,钟绍京退缩了。跟葛福顺、陈玄礼这些头脑简单的武人不同,文人总是想得太多,想得越多,人就越容易心里发怵,越容易举棋不定。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还好钟绍京的母亲头脑清楚,她为钟绍京分析了局势:你已经参与了政变,即使现在反悔向韦后告密,一家人也逃不了韦后事后的诛戮;你现在退出,如果李隆基政变成功,也会将你作为叛徒对待,到时候仍然是个死。所以,你现在已经下不了船了,只能一条道走到黑,跟着李隆基干到底,一旦成功就什么都有了。、

钟绍京豁然开朗,当即打开了门,迎接李隆基进入了大内。

接下来就没有什么悬念了。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带领手下冲入禁军官署,将韦氏一党尽数杀死,全盘掌握了禁军。然后,李隆基带领禁军杀入宫中,韦后、安乐公主被乱军斩杀。

到此时,此次政变已经大获成功,人人喜形于色,纷纷向李隆基道贺。然而李隆基并没有多少喜悦,他的眼中闪烁着与年纪不相称的冷静,缓缓地告诉众人,事情还没有做完,首恶虽除,但附逆未诛,必须除恶务尽。

军队原本嗜杀,现在老大发话了,这些大兵当然喜出望外,大杀大掠,何等快意。于是,原本安静平和的长安城,转瞬变成了屠宰场,但凡与韦氏有所牵连的,被抓出来杀了个干干净净,连家中老幼都没有放过。

有一个人,原本以为能够逃过一劫的,这就是上官婉儿。因为不看好韦氏以及多年练就的政治嗅觉,上官婉儿早就与李旦和太平公主暗通款曲,如今李隆基政变成功,她以为能够逃过诛戮,以至于继续安享权势尊荣。

但李隆基不这样想。像上官婉儿这样的政治投机者,诚然不是自己的敌人,但是也永远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臂助,所以,留着也没有啥用。于是,上官婉儿这个长袖善舞的政坛长青树,被一刀斩杀,为政变祭旗。

这一年,李隆基年仅二十五岁,他凭借这场“唐隆政变”,一举登上大唐帝国的政治舞台,成为帝国时下最灿烂的政治明星。很多人看出来了,这个年轻人,酷似他的曾祖父李世民,集英武、果决、冷酷和个人魅力这些特性于一身,注定会成为一位名垂名册的人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大唐》之九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