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在全球逾22个国家和地区公映,迈出了征服“星辰大海”的第一步。
本周五,《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将登临最后一个大市——中国,首日预排片率飙升至75%,将对《速度与激情8》的进口片纪录发起冲击。
实不相瞒,笔者(微信号:镔哥聊影)已第一时间赏过此片。为免剧透,只能说:如果你代入了过去10年擘画的亦真亦幻宇宙图景中,你会痛感终局的荒凉,冀望梦醒时分世界归真……个人评价:五星推荐!(如果不看的话Part 2又接不上了)
这场耗费10年构建的华丽演出,终于迎来了高潮迭起的最终章。
无论《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将掀起何等市场巨浪,观者大抵都已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十载之功在此一役尽显。
但回过头来,这场事先张扬的盛宴依然令人神迷:原本并不存在的“电影宇宙”概念,何以长成席卷近150亿美元票房的“参天巨树”?这对好莱坞的既有权力格局又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会否成为漫威“不可承受之重”?
带着诸多问号,让我们回到故事的起点去寻找答案。
10年弹指一挥间。
2008年横空出世的《钢铁侠》,开启了影史罕见的“绝地反击”之路,为后来的传奇篇章打响头炮。这段饱含辛酸和勇气的故事,想必大家耳朵都听出老茧了。
而今,世界早已焕然不同。
从2008年至今,“漫威电影宇宙”的公映影片数达到了18部。
10年推出18部电影,这是什么样的节奏?对照以前的吸金系列(仅计入已上映),便可知漫威“飙车”有多疯狂:
《星球大战》正传,6年3部;前传,同样6年3部。
《变形金刚》,8年5部;
《哈利·波特》,10年8部(改编);
《速度与激情》,16年8部;
《指环王》和《霍比特人》都是3年3部(套拍)等。
即便可资利用的剧作资源再充沛(如原著小说),上述系列仍有着难以逾越的产量瓶颈。
相比之下,漫威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制作模式:在“漫威电影宇宙”概念的串联下,不论是钢铁侠、雷神、奇异博士或黑豹等单人电影,抑或《复仇者联盟1/2》和《美国队长3》等大规模群戏,都由盘根错节的彩蛋和伏线相互连接,从而实现相关电影作品情节上的有机串联和票房上的同步跃升,促成产量和收益齐飞的景象;这比由核心主创拉抬和单线剧情衔接的系列,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凯文·费奇,这位漫威影业的掌舵人,将以往只能应用于漫画业或电视剧的节奏,神奇地复刻到了真人电影领域,取得了影史前所未见的巨大成功。
由此,这种“漫威模式”在愈发充沛的现金流支撑下,便呈现出“滚雪球”般的放大效应,将其他扩张迟缓的系列远远甩在身后。
更令人惊奇的是,在经历了漫威的“轮番轰炸”后,电影观众并(还)没有感到厌倦:年初公映的《黑豹》便一举超越《复仇者联盟》,成为漫威北美票房的新王,全球范围内更抢下13.25亿美元,问鼎“英雄起源”类型的桂冠。
以此观之,在去年“续集疲劳症”大爆发的北美暑期档,《银河护卫队2》和《神奇女侠》能脱颖而出逆市增收,绝非偶然现象。
当然,如何在高产和优质之间取得平衡,是所有欲复刻“漫威模式”的系列片需慎重考量的:君不见在卢卡斯掌舵时《星球大战》还能“慢工出细活”,而从2012年被米老鼠全资收购后,新《星球大战》在短短3年内就推出2部正传+1部外传,只是《最后的绝地武士》在口碑上已隐现危机。
不容忽视的是,漫威自身也受到颇多“流水线”的指摘,即便目前来看“漫威电影宇宙”仍处在巅峰期,但“大片崩溃论”等悲观预测犹在耳边。
在漫威蒸蒸日上的10年背后,也见证了一座帝国的崛起。
截至4月23日,以仍在公映中的《黑豹》为核算点,“漫威电影宇宙”的全球总票房已达148亿美元,平均下来每部电影便有7.8亿美元的进账,称为“无敌舰队”似也不为过。
从2008年到2018年,这固然是漫威影业及其一手打造的“漫威电影宇宙”由小到大急剧膨胀的10年;但从更大的图景来看,这也是好莱坞的权力结构发生重大转变的10年。
让我们从一条旧闻开始聊起。
2009年8月底,漫威作价40亿美元被米老鼠纳入旗下版图,后者同时获得了5000余位虚拟角色所有权。
此前一年,“漫威电影宇宙”刚刚由《钢铁侠》正式启动,全球近6亿美元的表现实属惊艳,但还未看出后来大红大紫的迹象;加之随后《无敌浩克》(由环球发行)票房折戟,这笔交易的价值起初并非全无质疑。
另外,派拉蒙与漫威签订的发行协议尚未到期,因而直到3年后漫威电影的发行权才正式交割。由此“漫威电影宇宙”便以2012年为界,分别归属于这两家发行方。
正是在漫威大踏步前进的过程中,两大片厂的命运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
在2008年至2010年,派拉蒙一直稳居北美“六大”的亚军位置,并在2011年凭借《变形金刚3》、《雷神》、《美国队长》、《功夫熊猫2》和《兰戈》等片一举登顶,同时有10部影片的年度收益超1亿美元,风光一时无两。
而彼时的Disney则处在艰难的爬坡中:2008年,仅有皮克斯出品的《机器人总动员》迈入卖座行列(多说一嘴,2006年皮克斯刚被全资收购),投资2.25亿美元的《纳尼亚传奇2:凯斯宾王子》则遭遇滑铁卢,排名掉了新世纪最差的第6名;随后数年虽然略有起色,但也未能进入前三甲。
到了2012年,派拉蒙手中的漫威电影发行权到期,形势开始出现调转:全年仅有《马达加斯加3》一部过亿,派拉蒙从头名位置光速坠落,甚至被狮门影业挤出“六大”之列;而刚接手漫威就迎来《复仇者联盟》的“开门红”,米老鼠一跃晋升第一军团,并稳扎稳打固守高位。
随后的故事我们就都很熟悉了:随着新《星球大战》三部曲的开启,米老鼠旗下的各大品牌线悉数到位,自2015年开始持续贡献20亿美元+20%占有率的表现,市场统治力臻于化境;而派拉蒙始终在边缘地带徘徊,至今仍未脱离多年垫底的泥淖。
当然,公平来讲,派拉蒙的“堕落”不完全是漫威易手的“锅”,起码还有另外两个因素:
其一:原本签订多年发行合约的梦工厂动画工作室(Dreamworks Studios)与派拉蒙分道扬镳,2012年遭遇惨败的《守护者联盟》成为两者合作的终点,由此派拉蒙失去又一项重要且稳定的金源;
其二:派拉蒙自有品牌《变形金刚》、《星际迷航》和《忍者神龟》(真人版)纷纷陷入“续集魔咒”,仅有《碟中谍》等少数系列维持较为亮眼的输出,从而年复一年拖累派拉蒙的整体业绩;
加之派拉蒙母公司维亚康姆(Viacom) 创始人家族和高管之间的“内讧”,曾长时间占据外媒的头条位置,进一步牵扯了派拉蒙打磨影视作品的精力。
言归正传。从2012年电影发行权收归米老鼠旗下后,漫威的市场贡献率一直稳定在20%到40%之间,今年更在《黑豹》的强势带动下突破75%,《复仇者联盟3》公映后仍将进一步提升,堪称不可动摇的票房基石。
与此同时,皮克斯(《海底总动员2》、《头脑特工队》和《怪兽大学》等)和卢卡斯影业(《星球大战7&8》等)也接连以15%到30%维持火力输出,形成坚实的铁三角阵型;
加上“返老还童”的动画工作室(《冰雪奇缘》、《疯狂动物城》和《海洋奇缘》等)和“片库翻新”的真人化IP(《美女与野兽》、《奇幻森林》和《魔境仙踪》等),合力构筑几乎坚不可摧的五大“护城河”体系。
正如《复仇者联盟3》中的大反派灭霸一般,集齐了漫威、皮克斯、卢卡斯、动画工作室和真人化IP的米老鼠,足以在“一个响指”间底定好莱坞的票房江湖。
再推而展之,由强盛的内容火车头驱动,媒体网络、主题公园及度假村、影视娱乐、消费品及互动娱乐等板块互生共荣,形成足以羡煞竞争对手的“生态系统”;坐拥媒体巨头中最完整的产业链条,米老鼠的“帝国之相”呼之欲出。
而去年对福克斯524亿美元的惊天收购,再度加强了米老鼠旗下内容库的深度,特别是X战警和神奇四侠集体加入漫威大家庭,将极大扩充这一“镇司之宝”的挖掘空间,“漫威电影宇宙”第四阶段便可见分晓。
据报道这项交易将在2019年夏季全部完成,到时候也许我们可以论定:吞下老狐狸成就新“五大”格局中的绝对领先位置,现下的Disney已经是“传统媒体帝国”的终极形态了。
不过,在现在这个边界加速融合的时代,固守“传媒”的疆域恐怕也不再安全了。因此米老鼠也积极布局流媒体领域,为此不惜与多年的合作伙伴Netflix分手,这场“跨界”交锋的结果尚难以论定。
不过,只要在内容领域守住领头羊的位置,Disney便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未来数年,漫威、皮克斯、卢卡斯、动画工作室和真人化IP等各大品牌线都有充沛的项目储备,将成为维系“帝国”霸位的强大后盾。
最后,根据知名票房网站BOP的预测,《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北美首周预测有望挑战《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的历史记录(2.48亿美元);而烂番茄率先公布的媒体新鲜率高达86%,这对该片的续航力无疑是个积极的信号。
《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终于来了,Prepare for the Incoming!
独家首发,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