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都挺好》

《都挺好》撕开了中国式原生家庭的一切伪善面具,将同床异梦下的疲乏和其乐融融后的算计全部抖了出来实在需要勇气。这个电视剧反应了挺多的社会问题,重男轻女父母的偏心,语言暴力,兄弟姊妹的矛盾,啃老,养老,剧情冲突也很大,和原生家庭和解太难了。做为父母这个角色没有承担起父母的责任,但在孩子长大后孩子却要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在这部剧里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这部剧对于真是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同身受,可现实中多少姑娘有明玉的命却被扼杀了勇气,在一次次绝望中灰暗离去。

她的身上,承载了许多人的泪点和痛点:

那些不被爱的小孩长大后如何了?(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句话:往往那个最不被爱的孩子,才最孝顺。他们一方面想要证明父母错了,一方面又想要得到哪怕一点点的承认和肯定。

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童年的伤害是否真的能在日后被治愈?

糟糕的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这些问题,都能在苏明玉身上找到答案。

可能很多人会说成长过程中发生的有些事已经过去了,何必去计较,我不同意这样的逻辑,有些事可以放下,但不必原谅。

我们常常以为,那段时光里的委屈和压抑,总是会过去的。可长大以后才发现,因为那段时光而改变的脾气和秉性,需要用尽一生的时间去消化。

原生家庭带给你的东西,会影响你未来的人生选择,乃至整个人生走向。那就像一个烙印,深深留在你的血液里,让你始终无法逃离。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那些生来就没有被善待的女孩是荒凉孤岛,从头到尾,疼的都只有她自己。

到头来还要假装大度,只能造成内心更大的撕裂。这种扭曲,可以把人逼成抑郁症吧。

原生家庭对儿女的影响我们不必多说了,基本上你会遇到的人生所有的牢笼,都是原生家庭埋下的祸端。

所以在《欢乐颂》里,同样被家庭无限剥削的樊胜美,表现出巨大的矛盾。一方面痛骂父母,跟姐妹倾诉。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妥协现实,被亲情绑架。

在爱情这件事上,一方面十分现实精明,另一方面其实非常容易沉沦,会爱上心智明显不如自己的男生。

说到底,她们的生命统一性被一样东西杀死了——强烈地缺乏安全感,剩下的是没有归宿。

最可怕的不是婆家靠不住,而是娘家回不去。更可怕的是真的都是亲生的。

自我消化那么难的路,本来就够苏明玉们去走得艰难了,带着真实的愤怒、反击和坚决,去呈现自己,我觉得并不过分。

所以,苏明玉们,放过过去,但最重要的是,放过自己。

明明最讨厌成为像父母一样的人,却往往在某一个瞬间,突然发现自己在潜移默化中也有了父母的某一些特质。

中国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总是有些拧巴。

有的像苏明玉和妈妈这样,一辈子感受不到对方的爱;也有的像姜文和妈妈这样,明明爱着对方,却根本不懂如何表达。

这两种都是不对的。

世界上一切和谐且长久的关系,本质都是舒服,包括父母子女关系。

原生家庭里,最重要的角色莫过于父母。但父母存在的意义,其实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也不是带有某种目的的养育,一方面嘴上说着关心你的话,但是没有反应到实际行动上。或者是数月也不会联系你问下生活情况,但在自己遇到困难了才想起孩子来,向孩子诉苦骗取孩子的同情心,怜悯之心,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真正的父母是当你想到自己有父母的时候,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你会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敢于追求人生的快乐和自由。

这才是父母存在的根本意义。可事实却是,能做到这一点的父母少之又少。

苏母的“功能性养育”,差别化地对待着每个人,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们现在的性格,造成了各自的悲剧。

很多人会告诉你,要原谅自己的父母,原谅那些年受过的伤,因为那是“为你好”,因为那些“已经过去了”,更因为那是“生你养你的父母”。

可事实上,正因为那是生我养我的父母,所以造成的伤害比别人更甚。

“在那些不得不和你在一起,只能依赖你的日日夜夜里,你除了养我长大,也曾深深伤害过我、践踏过我、吞噬过我、利用过我。”

这些伤害,就像坚硬的倒刺,插在肉里,长在心上,如果强硬地拔出来,只会连着肉和血。

因此,你不必怨恨伤害过你的父母,但也可以不原谅他们。

电视剧里,明玉说了这样一句话:那些受到的伤害,你可以不原谅,也可以选择放下。

想要与原生家庭的伤害彻底和解,关键不在于原谅父母与否,而是能否拥有一个更好的再生家庭。

去赚很多钱,去拥有很多爱,去学着爱自己的孩子,把那些曾经亏欠自己的,用一种更恰当也更温暖的方式,补偿回来。

那才是对自己最大的奖赏,也是对过去真正的释怀。

我们注定没办法讨好一些人,不管是陌生人还是亲人,如果从父母那里受到的伤害太重,那就多把目光放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吧,让他不必经历和自己一样的童年。我们不能选择原生家庭但可以创造好的再生家庭。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度剖析《都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