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截取的之前刘强东事件发生后的评论,可以看到,在这位评论者的认知中,一个人如果做了很多好事,就不可能会做坏事。
其实,这种看问题的方式非常普遍,我常常能在我的文章留言中看到类似的话,比如:“上次说要跳出舒适圈,现在又说要找到自己的甜蜜区,这两者不是矛盾的吗?”
这些都是非常典型且普遍的“二元对立”世界观。秉持这种世界观的人是人群中的绝大多数,他们习惯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出“非此即彼”或“非黑即白”的判断、论断或决策,就像这位评论者一样。
而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他不再用这种世界观去看世界、看问题、看他人以及看自己。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一个人的成熟度就可被分为三个层级:
层级一:黑白对立、正邪对立、好坏对立,万事万物都有非常清晰的两极。
层级二:黑白之间有灰色地带,提倡“灰度哲学”。
层级三:两极是一个事物的正面和反面,正反本是一体,可以相互转化。
第一个层级 —
清晰的两极
如果环顾四周,你会发现,大多数人都是带着“非黑即白”的视角在看这个世界以及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的。
于是,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和人都能被分到对立的两个面上。
当然,这跟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有关,从小我们就被灌输“在好坏之间、对错之间有一条绝对的边界”。所以,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直到工作结婚生子,都一直保留着这种坚定的“好坏观”或“黑白观”,于是常会说出“这人是好人”、“那人是坏人”的话。
当这种从小到大的教育渗透到我们的头脑和心灵,并逐步巩固下来时,就会形成凡事都有“清晰两极”的世界观。
而如果在此后的人生中,又恰好缺少了批判性思维的习惯,且没能注入新的思维模式和心智模式,这种“清晰两极”、“非黑即白”、“非此即彼”、“要么A,要么B”的世界观就很容易被固化下来,成为贯穿一生的习惯与方式。
我在职场上就曾看到过这样的管理者,当她觉得某个下属好的时候,就会给她委以重任、赞赏有加。假如这个下属有一两件事情没能做好的时候,她就会立刻在心里将她打入“十八层地狱”。更可怕的是,我见过她不止一次这样对待过她的下属,要么捧到天上,要么让其立刻离开。
其中一位下属在被迫离职后的很多年里发展得都很不好,每次我们聊天时,她都会说起这件事的前后反差,然后问:“为什么她会那样对我?在那之后我总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这位管理者,虽然身居高位,但却一直在以“非好即坏”的视角对待团队和下属,没有中间地带。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她难以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伤害到了团队里的每一个人。
毕竟,这个世界是复杂的、瞬息万变的,人也是复杂的、很多面的。所以,如果一个人总是在用“简单模式”的视角来看按“复杂模式”运转的世界和人,势必会看不清楚,自然也就很难过好。
第二个层级 —
灰度哲学
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停留在第一层级,能够来到第二层级的人,已经是非常厉害的人,他们是抱持“灰度哲学”的人。
在华为内部,有一个原则就是“灰度哲学”,它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白黑融合”的和合思维。
任正非曾说:“在变革中,任何黑的、白的观点都是容易鼓动人心的,而我们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们需要的是灰色的观点,在黑白之间寻求平衡。”
从本质上讲,灰度哲学是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和现实情况的思维模式。
华为的灰度哲学包含两个意思,一方面是战略、战术可以讲“灰度”,一方面是对人要讲灰度。在这里,我想主要聊聊对人的灰度观。
“对人的灰度观”意味着我们允许一个人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那么好的一面。而不是说,如果一个人是好人,那他在道德上就必然是完美无瑕的。或者如果说一个人非常能干,他就可以能干到各样事情都是100分。
关于这个视角,我想举个例子说明。这个例子是关于著名的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
马丁路德金主张以非暴力的公民抗命方法争取非裔美国人的基本权利,是美国进步主义的象征,也是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他的“我有一个梦想……”不知曾激励过不知多少人。
但是,在他死后没多久,有关他婚外情的丑闻就开始出现,随着他在旅馆房间里淫荡嬉戏、与多人发生私情的报道不断增多,人们再也无法对传言提出合理的怀疑。
消息一出来,大家先是不肯相信,后来随着来自可靠来源的消息越来越多,他在大多数人心里的位置也一落千丈,从“神”的位置跌落到了“人渣”。
但是,之前的看法和现在的看法都是正确客观的看法吗?
显然不是,说他是“神”的,和说他是“人渣”的,都只看到了他的一个面。
而真正客观成熟的看法是:马丁·路德·金是一个人,所以他当然是不完美的。他是矛盾的,但他的爱也是毋庸置疑的。
秉持这个观点的人也有一些,比如马歇尔·弗拉迪,他在《马丁·路德·金》传记的序言中写道:“抛开人们对金的所有敬畏和称颂,真实全面的金最终给我们的启示应当是,实际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位道德英雄——我们的先知——是以怎样令人痛苦的复杂形式,多么神秘地将善恶混杂为一体的。”
这种评价就是灰度的,也是中肯的,实事求是的,原因在于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真实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多面的。
大众看到的马丁路德金的灵魂是单一的、扁平的,但真实情况却是,金的灵魂一直都是立体的、复杂的,他比后来人们将他大规模神化时所打造的扁平形象要复杂得多、痛苦得多。
用“灰度观”来看人,实际上就是让我们去客观看待每一个人身上的复杂人性,不论他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他的身上始终都有着人的弱点、人的优点,同时也有着各自不为人知的痛苦与脆弱。
在如今这个时代,评论一个人早已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轻松,所有人都能随意评价别人,或轻易给别人下定义,说他是英雄或者“流氓”,说他是男神或者人渣。
但其实,这都是秉持“二元对立”的不成熟的思想表现。真实世界可从来不是这样简单划一、一分为二的。你说他是“英雄”也好,“流氓”也罢,其实都只看到了他的某一面。而当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立体全面的样子后,也许就会发自真心的感叹:人性是如此的复杂,人性又是如此的脆弱。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不仅该用“灰度观”来看待别人,也该用灰度观来看待自己。
事实上,第二层级已经是种非常接近真实复杂世界的世界观。假如,你不仅能够看到这一层,还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相互转化,那就是一个更高的境界,在那个境界中,你能用更长的时间视角与更广的空间视角来看待自己以及这个世界。这就是第三层级。
第二个层级 —
灰度哲学
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停留在第一层级,能够来到第二层级的人,已经是非常厉害的人,他们是抱持“灰度哲学”的人。
在华为内部,有一个就是“灰度哲学”,它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白黑融合”的和合思维。
任正非曾说:“在变革中,任何黑的、白的观点都是容易鼓动人心的,而我们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们需要的是灰色的观点,在黑白之间寻求平衡。”
从本质上讲,灰度哲学是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和现实情况的思维模式。
华为的灰度哲学包含两个意思,一方面是战略、战术可以讲“灰度”,一方面是对人要讲灰度。在这里,我想主要聊聊对人的灰度观。
“对人的灰度观”意味着我们允许一个人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那么好的一面。而不是说,如果一个人是好人,那他在道德上就必然是完美无瑕的。或者如果说一个人非常能干,他就可以能干到各样事情都是100分。
关于这个视角,我想举个例子说明。这个例子是关于著名的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
马丁路德金主张以非暴力的公民抗命方法争取非裔美国人的基本权利,是美国进步主义的象征,也是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他的“我有一个梦想……”不知曾激励过不知多少人。
但是,在他死后没多久,有关他婚外情的丑闻就开始出现,随着他在旅馆房间里淫荡嬉戏、与多人发生私情的报道不断增多,人们再也无法对传言提出合理的怀疑。
消息一出来,大家先是不肯相信,后来随着来自可靠来源的消息越来越多,他在大多数人心里的位置也一落千丈,从“神”的位置跌落到了“人渣”。
但是,之前的看法和现在的看法都是正确客观的看法吗?
显然不是,说他是“神”的,和说他是“人渣”的,都只看到了他的一个面。
而真正客观成熟的看法是:马丁·路德·金是一个人,所以他当然是不完美的。他是矛盾的,但他的爱也是毋庸置疑的。
秉持这个观点的人也有一些,比如马歇尔·弗拉迪,他在《马丁·路德·金》传记的序言中写道:“抛开人们对金的所有敬畏和称颂,真实全面的金最终给我们的启示应当是,实际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位道德英雄——我们的先知——是以怎样令人痛苦的复杂形式,多么神秘地将善恶混杂为一体的。”
这种评价就是灰度的,也是中肯的,实事求是的,原因在于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真实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多面的。
大众看到的马丁路德金的灵魂是单一的、扁平的,但真实情况却是,金的灵魂一直都是立体的、复杂的,他比后来人们将他大规模神化时所打造的扁平形象要复杂得多、痛苦得多。
用“灰度观”来看人,实际上就是让我们去客观看待每一个人身上的复杂人性,不论他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他的身上始终都有着人的弱点、人的优点,同时也有着各自不为人知的痛苦与脆弱。
在如今这个时代,评论一个人早已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轻松,所有人都能随意评价别人,或轻易给别人下定义,说他是英雄或者“流氓”,说他是男神或者人渣。
但其实,这都是秉持“二元对立”的不成熟的思想表现。真实世界可从来不是这样简单划一、一分为二的。你说他是“英雄”也好,“流氓”也罢,其实都只看到了他的某一面。而当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立体全面的样子后,也许就会发自真心的感叹:人性是如此的复杂,人性又是如此的脆弱。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不仅该用“灰度观”来看待别人,也该用灰度观来看待自己。
事实上,第二层级已经是种非常接近真实复杂世界的世界观。假如,你不仅能够看到这一层,还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相互转化,那就是一个更高的境界,在那个境界中,你能用更长的时间视角与更广的空间视角来看待自己以及这个世界。这就是第三层级。
第三个层级 —
相互转化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的是:福与祸之间是会相互转化的。
知道这句话的人很多,但对转化为什么会发生的原因,只有很少的人才懂。
福与祸分明是一种状态的两极,怎么会相互转化呢?
关于这点,韩非子的解释是:“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
意思是:一个人有灾祸的话,内心就会恐惧害怕,行为就会表现端正、正直,然后思考就会比较清楚,代表你明白事理了,后面就会有福报了。而一个人有福的时候代表有富贵,有富贵就是锦衣玉食,吃得好,穿得好,跟别人对照后心理就骄傲了;一旦骄傲,行为就偏差了,任何动作都会背弃它应该有的道理。
从这个解释中,可以看到,福与祸间相互转化的原因是 - 人性的弱点带来了心理状态的改变,从而发生了一系列的转换。
这个解释很有道理,但却仍然不够。
其实,这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底层逻辑,那就是:假如,你把一件事放到一个足够长的时间段或足够大的空间中,它的转化就几乎是一定会发生的。
我们之所以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看不到转化的发生,那是因为时间还不够长、空间还不够大。
《塞翁失马》这个故事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
塞翁的马跑到了胡人的驻地,他丢失了自己的马。
于是,人们前来宽慰他,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福气呢?”
几个月后,丢失的马带着许多良驹回来,人们又前来祝贺他。
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灾祸呢?”
后来,老人的儿子骑马摔断了腿,人们前来安慰他。
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
一年后,胡人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伤众多。唯有塞翁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住了性命。
在短时间内看,一件好事就是一件好事,它不可能变成坏事。但是,一旦时间拉长,好事就可能变成坏事,而坏事则能变成好事。
其实,不仅是《道德经》,在《易经》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智慧。
比如:“乾卦”六个爻的最高一层说的是“亢龙有悔”。
啥意思?它的意思就是:你已到达最高处了,这时如果不能戒骄戒躁,修身养性,就很可能会做出令你后悔的事。这就是转化,在最高/最好状态时往往可能会向不好的状态转化。
再比如:《易经》有一个“否”卦和“泰”卦,意思是一个事物如果强盛到了极点,那么他离衰落的时间就不远了,而假如他倒霉到了极点,那么离变好也不会远了。所以会说“盛极而衰,否极泰来”。
而庄子在《齐物论》中也写到过类似的观点:“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通过这句话,他想跟我们说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彼”与“此”,“是”与“非”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所以,对万事万物的评判都没有永久、终结和全面的结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见,都有自己的一套是非标准,肯定别人或否定别人,这种肯定与否定从事物的本性来说都是片面的。
这些,都是我们中国哲人的思考,如果再看西方理论,就会发现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那本《人性能达到的境界》中就曾指出过“二歧论”的问题,也就是“二元对立”观点的问题。
而成人发展理论大师罗伯特凯根则说,如果一个人能够看到两极间的相互转化,那他就已达到了最高水平的心智模式,即“内观自变”。
而当我在运用这种思维方式与心智模式进行思考的时候,我发现:其实每一个人都没有所谓的优点和缺点,而只有特点。因为优点和缺点正是特点的一体两面,它们看似对立,实则关联,可以相互转化。
有人的缺点是“强势”,喜欢做决定,而且不顾他人反对。但如果换到对面去看,这个缺点可能恰好是个优点,即“统率”。也就是说,这个人观点明确、决策果断,所以能够力排众议、统领大局。
有人的缺点是“谨慎”,凡事都小心谨慎,喜欢思虑周全后再行动,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缺乏行动力和魄力的体现。但是,假如你走到“谨慎”的另一面,就会发现,它又能够成为一个十足的优点 - 它能帮你避免可能的风险与危机,让你总是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领域。
可见,我们身上的每个特点,也就是我一直讲的天赋(蓬勃学院“天赋激活工作坊"中的天赋),假如你把它用好了,它就是优点,假如你没能用好它,它就是缺点。优点和缺点正是我们身上每一个“特点”的一体两面,它们彼此关联、相互转化。
而如果看向自然,你会发现,这些“道”其实早就蕴含在了自然之中 - 月亮圆了就会缺,缺了会再圆。潮水涨了就会退,退了又会再涨。
盈与缺不是对立的,而是月亮的两面,相互转化,无分彼此。涨与退也不是对立的,而是海水的两面,相互转化,无分彼此。
这就是最高层级的认知,也是一个人思想非常成熟的表现 - 相互转化观。
最后的话
看到这里,不知你会为自己的心智成熟度打上几分?
但其实,分数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来到哪个层级?你想通过什么样的思维改变和行为改变去达到那个层级?
最后,我想送你一首鲁米的诗:
“在对和错的观念之外还有一个所在。我会在那里与你相遇。当灵魂在那里的草地上躺下,世界就满溢得都没法谈论。观念、语言,甚至彼此这个词,都没有任何意义。”
很多人都在寻找“开悟”的境界,其实,这片草地就是。
- END -
作者艾菲介绍:“只做影响你一生的课程”的蓬勃学院创始人&CEO、深度思考力畅销书《直击本质》作者、多家企业创始人&CEO的个人教练、Gallup全球认证优势教练、国际教练协会(ICF)认证专业教练、前美国财富500强公司大中华区市场部负责人,20万读者公众号“艾菲的理想”创始人兼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