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医进化:八年蜕变与万亿未来

 5月15日


2010年春天,雷军和一群小伙伴一起喝了碗小米粥,一家叫“小米”的公司悄然开张。


小米成立前一个月,廖杰远放弃做了10年的老本行语音识别,创立了挂号网(2015年改名为微医)。


8年过去,这两位技术男创办的互联网公司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小米打破了洋品牌的垄断格局并让用户用得上便宜且好用的智能机,也有机会跻身ATM改写互联网商业版图;微医虽没有小米媲美BAT的庞大估值,但它做成了一件BAT都跃跃欲试却没有做成的事,用互联网手段缓解数亿中国人的大痛点——看病难。


2018年春天,小米敲响上市战鼓,微医则完成5亿美元Pre-IPO融资,不出意外的话,微医也将在眀年踏上IPO之路。


小米站上风口一飞冲天,微医潜入水底感受水流的方向。深水可养大鱼,当大鱼跃出海面时,微医是否能成蛟龙呢?


微医是谁,为什么而奋斗?


“这辈子估计就做这件事了”,这是廖杰远创立微医后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让年近不惑的廖杰远下定决心再次启程的动力,来自于他二岁侄儿一次艰难的求医经历。


经历过凌晨三四点钟排队挂号,10个月时间辗转七家医院,侄儿最终因误诊遭受了不可修复的创伤后,廖杰远真切体会到了中国人看病难的痛苦,这个经历也点燃了他心中再次创业的火种。


那时候廖杰远就在想,如果我这辈子还能做点什么,就是用自己熟悉的IT技术让老百姓看病能够方便一点。


中国医疗系统的自成体系与壁垒森严让众多创业者望而却步,百度、阿里都曾试图用互联网叩开医疗体系的大门,都无功而返。金牛座的廖杰远则无所畏惧,他相信,就算再坚硬的岩壁也一定能找到缝隙。


就在挂号网创办的前一年,卫生部出台了一份《关于在公立医院施行预约诊疗服务工作的意见》规定,从2009年11月起,所有公立三级医院都要开展实名预约挂号服务。


对于IT和人力都相对缺乏的公立医院来说,及时上马并运转这样一套系统,难于上青天。廖杰远因此看到了机会,要解决预约挂号的问题,首先要帮公立医院改造IT系统,当然这也是他的长项。


刘强东有这样一个创业逻辑:如果要进入一个新行业,一定要去做这个行业里最有长期价值的事情,而一个行业里最有长期价值的事一定是这个行业最脏、最苦和最累的活。


放在当时,对于挂号网最有价值的事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将医院由信息孤岛连成信息大陆,当然这也是最苦最累的活。


挂号网创办后,廖杰远将桥头堡锁定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为了谈下这家全国顶尖的医院,廖杰远整整花了6个月时间。


对于医院落后的IT系统,挂号网当时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前置服务器的模式,让医院内网数据在几毫秒内和外网完成数据交互,但又不与外网直连,避免直连产生的安全风险和压力。


利用先进的IT解决方案,廖杰远换来了当时华山医院5%的号源,号源虽少,但他终于找到了一块敲门“金砖”。


挂号网靠着与华山医院合作的经验样板,紧接着吸引了复旦系其他8家医院。死磕一年时间,到2011年底,挂号网与全国267家医院达成了合作。


2012年,挂号网用户爆发式增长,实名注册用户达到3000万。到2014年,微医已经连接了22省的1000多家医院,并且拿到了腾讯领投的1.064亿美元B轮融资,刷新了中国互联网医疗融资记录。


创业就是不断解释我是谁,内心越来越坚定自己是谁的过程。


创业之初,廖杰远想做的也许只是一个挂号网站。不断深入之后,他发现中国看病难远不止挂不到号那么简单,基层医疗保障体系的缺失、医生患者高度不匹配、国民低水平的健康观念都是国民级痛点,都存在着有待互联网改造的巨大机会。


如果只做挂号,挂号网只能是在浅海游弋的小鱼,“浅海”环境复杂竞争激烈,说不定哪天就被更大的鱼吃掉了。


廖杰远当然不希望挂号网只做浅海生物。他知道互联网医疗的宝藏藏在深海处,想要潜到更深处,挂号网就需要不断进化。


微医进化


2015年对于挂号网是极为关键的一年。这一年挂号网完成近4亿美元的融资,随后改名为微医,“下潜”加速。


微医为医院医生和患者搭建桥梁,因此积累了大量C端与B端资源。为了释放这些资源的能量,从2015年开始,微医花三年的时间从三个层级开始寻求进化。


第一个层级:医疗供应体系进化

 

医疗供应体系生态进化的目的在于打通医院、医生、患者在微医平台上的链条。


医患精准匹配是中国医疗体系多年的沉疴。患者对基层医疗水平缺乏信任,唯三甲医院与专家是求,高质量医疗资源被争抢,基层医院门可罗雀。这就导致了专家科研时间被挤占,大量基层医生资源闲置。


微医破局的办法是组建专家团队,再由专家团队组建自己的医生团队,这样一来,微医就将金字塔尖数量有限的专家和基数庞大的基层医生串联。


在微医平台上,患者可以上传病历、检测报告等,微医根据自身的疾病库,大致判断病种,推荐专家团队,专家团队的助理再次进行医生与患者的匹配,这样一来,尽最大可能实现精准医疗。


一头是专家医生团队,一头是数量庞大的患者,中间还需要一个连接器。传统医疗体系里,这个连接器就是各级医院,而在互联网医疗里,是否也应该有一所互联网医院?


2015年年底乌镇互联网医院的成立,让微医的理想照进现实。聚合在微医上的专家终于有了自己的线上诊室,医生可以在网上的诊室里为患者做复诊、会诊,还可以借助互联网跨地域协作,遇到棘手的病例,大家可以发起视频会诊。


乌镇互联网医院成立后,患者可以直接获得在线问诊、远程会诊等医疗服务,医生也能给自己的慢病患者开出电子处方,足不出户就能在线买药,并由微医供应商直接配送到家。目前微医已在全国19个省市落地互联网医院。


在19家互联网医院的基础上,微医整合现有的互联网医院体系,为全国100多家医院建设互联网医联体,向基层赋予医、药、检三大核心能力。


除此之外,微医还将1.5万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药诊店升级为全国医疗健康服务网点,为个人、家庭和企业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一站式的健康维护和医疗服务。


医疗供应体系的进化不断夯实微医的护城河,也为健康保障体系的展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二层级:健康保障体系进化


在英美国家,80%左右的内科常见多发病由家庭(全科)医生来完成。全科医生首诊之后,再判断是否需要转诊至专科医院,全科医生相当于人们的健康看门人。


现实是,全科医生在中国医疗体系里是缺失的。要普及主动健康的理念,家门口的全科中心不可缺少。全科中心之于微医,就像支付之于阿里、物流之于京东。作为先行者,全科中心对于微医来说是机会也是责任。

2016年,微医开始着手进行全科医学中心的建立,2017年3月,微医首个全科中心落户杭州萧山,为居民提供疾病诊治、健康干预、慢病随访、康复管理等线上+线下、全科+专科相结合的家庭健康医疗服务,成为微医新型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科体系建设上,微医做了三件事:


第一,通过与复旦大学全科医学系主任祝墡珠共建的微医全科学院,以及承建的海南健康管理学院,微医未来将面向全国输送全科医生人才;第二,在全国建100家全科中心,目前北京、南京、杭州的全科中心已经开业,借助自主研发的微医云HIS系统,全国各地的微医全科中心在云端即可实现全流程业务协同,标准化诊疗流程及智能化管理;第三,由微医联合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浙江大学等高校研发的全科辅助诊疗系统未来也将在微医全科中心以及全国各地基层医疗机构投入应用。


专科方面,微医通过专家团队、医联体等方式,跟中国的大医院、众多专家建立专科的协同。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其平台已经连接了7400多组专家团队、22万名医生,并由院士、学科带头人领衔的12个专科远程会诊中心。


也就是说,一个微医的会员首先会由全科医生以团队的方式,为其提供个性体检、健康管理、基础医疗等服务,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在线连接专科医生,并“绿通”做线下检查和诊疗,国内解决不了的还可以找海外名医。


“全科+专科”、“线上+线下”,是微医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独特心得,他们视其为中国的新型HMO。2017年底,微医重磅推出的智能健康硬件“微医通”,正是微医连接中国家庭的服务入口,用户通过微医通就能享受到“全科+专科”、“线上+线下”的服务。“在HMO的体系里面,50%的慢性病、常见病和健康维护在家里就完成了,35%会在基层医疗机构完成,剩下的15%在大医院里面去完成。”廖杰远分析到。


全科在前,专科在后,全面的医疗供应能力为健康保障体系的进化打下了坚固的基础。健康保障体系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医疗体系的空缺,在满足基本的医疗需求之外为用户创造了新的需求,为微医打造HMO(健康管理机构)服务体系创造了一个重要的前提,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流量入口。

 

第三层级:HMO服务体系进化


新型HMO是微医进化的终极目标。


2015年,微医发布了“ACO责任医疗计划”,开始探索责任医疗;2016年,微医发布“微医健康计划”,落地责任医疗服务理念,为个人、家庭、企业三类会员提供健康账户、HMO、ACO三类服务;2018年,微医融资5亿美金,而最主要的用途之一,即是打造“全科+专科”、“线上+线下”的新型HMO服务体系。


HMO就是把医疗供应体系和健康保障体系结合起来形成形成一个覆盖一、二线城市的医疗供应网络,提供面向家庭以健康为中心的全程的服务。


2016年,微医和众安保险联合推出首个在线门诊保险产品——家庭守护落地,这也是国内首款针对互联网医院门诊费用的补偿保险;2017年3月,首家微医全科中心开业,推出会员健康计划;2017年12月,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险平台亮相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为用户提供在线购买、健康医疗及保险理赔一站式服务。目前,微医已和众安、中意、大都会、泰康养老、人保健康等30多家国内主流保险公司合作,微医HMO签约用户已达460万,覆盖120万家庭。


2018年5月9日,微医与泛亚地区最大的人寿保险集团“友邦保险”达成战略合作,为友邦客户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并共同开发创新健康险。健康险是HMO的重要组成部分,友邦在寿险和医疗保险市场优势明显,有着强悍的获客能力,微医“全科+专科、线下+线上”的医疗供应能力出色,可以想象“微医+AIA”的绝配组合或将形成一种全新格局。


潜龙出海

 

连接超过2700家医院、22万名医生、15000家药房,为1.1亿平台实名注册用户提供了超过8.7亿人次服务,月活用户达到2700万。这是廖杰远创业八年交上的答卷。


2018年2月微医发布“微医云、微医疗、微医药、微医险”四大业务平台,以“微医云”大数据智能平台为基础,通过大数据驱动“医、药、保”升级,构建新型医疗服务体系。


深耕八年,微医在C端、B端、G端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在互联网医疗真正落地的C端,微医提供了满足用户需求的医疗供应,通过HMO建立中国人的健康看门人,由此得到了用户的信任。据了解,由微医通、微医APP组成的软硬件终端已帮助1.1亿多个人用户和120万家庭便捷获得全时、全程的医疗健康服务,累计服务人次达到8.7亿。截至2018年1月,微医通累计签约订单已超过120万台。


在B端,微医云也稳稳站在了风口之上。2017年年初,国家宣布全面推进医疗联合体,医疗机构互联网化也是医联体的重要实现路径,这倒逼传统机构进行数字化转型。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传统医疗数字化转型已迎来关键节点,医疗机构的医疗信息化需求已经爆发。除了传统的挂号平台业务,微医还在全国落地了19家互联网医院,帮助北京天坛医院、上海华山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等全国100多个医院建设医联体。


这对于微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HMO和后面的全国公立医院体系形成了紧密的纽带,这会形成一个非常强的壁垒,微医云具备了其他企业进入B端市场所不具备的优势。


G端的云化解决方案提供,也成为了微医云最重要的广泛应用场景之一。比如黑龙江省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温州市区域医疗协同平台、桐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等省市政府平台的建设,都有着微医的身影。


医疗供应能力和健康保障系统逐步成形,微医得到了产业资源的青睐。5月9日,微医宣布完成了由友邦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和新创建集团有限公司5亿美金的Pre-IPO轮融资,本轮融资也是中国医疗健康科技行业目前完成的最大规模上市前融资。


目前微医估值超过50亿美元,计划最快于2018年年末赴港IPO。如今,在互联网医疗的大海中不断下潜的微医终于跃出海面,它的华丽一跳让众人惊艳。


当然,微医并非没有对手。平安好医生已经在近日登陆港股,天然具备医+险连接的优势。3月底,健康160也宣布拟从新三板摘牌,计划明年启动IPO。


但在廖杰远看来,医疗跟所有其他流量为王的互联网行业都不一样,是供应决定需求。建HMO,85%是医疗供应能力,老百姓的需求很简单,那就是能不能解决看病的难题,如果不能充分满足这个最重要的需求,HMO就飘在空中。


结语

“HMO市场在中国一定会超过万亿,我敢跟所有人打赌。”谈到HMO未来时,廖杰远信心十足。


微医的进化也是中国医疗体系变革的见证者和推动者。在庞杂的生态系统里,微医始终小心翼翼前行。不当颠覆者,不做破坏王,微医八年来一直坚持最初的信念,默默推动着整个医疗生态系统中的组成要素进行良性互动。


医疗在中国拥有超过10万亿的市场规模,相信在未来,这个领域一定会有比BAT更加伟大的公司出现。机会永远留给那些坚守使命的公司,微医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此文章为互联网医疗圈原创,特此声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微医进化:八年蜕变与万亿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