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7详解《三字经》三九——三代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只要说到上古圣王,或者说是要夸夸哪个皇帝圣明的时候,这七位是一定要被请出来对比着说一下的。而《三字经》在“三皇二帝”之后,继续再提出“三王”来讨论,其中的重点不是要讲故事,更不是要夸人,而是借“王”这个字,来给这几个时代,以及引领了时代的人一个评价。其实前面两句中的“皇”、“帝”一样是重点,我们放在这一篇中来集中讨论,到底什么样的功绩才能配上这三个字。

我们学习历史,一定要注意一个关键的问题,我们今天的学历教育更多的是近代西方的模式,而在历史这个学科上,西方是以记述历史事实为主的,后人研究前人,注重的是“证据”,讲究的是确有其事,用我们的名词来说就是“信史”。而中国传统研究历史不是这样的,我们注重的是评论,后人看前人做的事,评判其中的是非曲直、功绩影响,事是理的载体而已,注重的是接受前人的经验教训,开启未来的太平盛世。所以才有了我们传统的“谥号”体系;《史记》中的“太史公曰:……”;《资治通鉴》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等等表现。

中国人学习自己传统的文化,一定要用我们自己传统的方式方法和思维模式,而不能用近代西方所谓的治学方法,那个方法不是不好、不对,而是说不适用。

现在来看这个“王”字,甲骨文时的字形是一个斧头的形状,代表的是权利,所以说王者是能够代表大家行使刑罚的人,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吊民伐罪”。《千字文》当中“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禹、汤、文、武这四位所建立的功绩正是这个吊民伐罪。夏桀、商纣失道,抛弃了自己作为君主保国护民的责任,陷天下百姓于水火之中,所以商汤以及文王、武王父子分别带领天下万民讨伐失道昏君,让天下重归太平、让人民重享安定,就是这么一份功业。大禹特殊一点,他吊民伐罪所伐的对象不是昏君、而是一个落伍了的时代。大禹的功绩是治水,是从大水灾中拯救华夏大地、天下苍生。从吊民伐罪的这个角度来讲,虽然大禹没有兴兵讨伐的功绩,但是他治水的功绩要远远大于汤武。因为汤武革命这个事情,毕竟是武力抗暴,是有流血牺牲的,无论动机如何、目的如何,武力斗争毕竟多伤性命,而大禹治水,虽然也有牺牲,但是治水的牺牲与战争的牺牲还是有本质不同的。不治水天下苍生命如累卵,最终所有人都活不了,有幸存也是极少数,这个道理我们对照着看《圣经》中诺亚方舟那个故事,高下立判。还要注意,《三字经》中的这句明明是说“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这是四个人,但为什么是“称三王”呢?其实这里的“王”指的不是王位、称王,而是吊民伐罪的功业,所以这个“三王”,不是说三个大王,而是说这几个人,完成了三次吊民伐罪的功业,文王、武王是父子两代人完成了这样一件事。真正我们严格来诵读的话,这个“王”字应该是第四声。关于“王”这个字还有一种说法,说是那三横分别代表着天、地、人三才,中间那一竖代表了沟通三才的能力,也就是说能沟通天、地、人三才的人就是“王”。单从文字本意来讲,未必对,但是从感悟道理的方面来讲,值得提倡。做学问就是这样,不能单纯的拘泥其中,而是要立足本源,不断成长。

“帝”在甲骨文中是“蒂”这个字的本字,指的是花能够繁殖的那个部位。这个意思引申出来,就变成了部落中那个受人尊敬的“老祖母”,指的是为部落繁衍壮大做出贡献的人。所以说,《三字经》还是比较严谨的,因为从我们今天来看,或者说从汉代那个时候就已经是这样一个局面,有史料可查的做到了这个功业,配得上这个称号的人只有唐尧、虞舜两位。司马迁《史记》开篇的《五帝本纪》里,黄帝的功绩高于“帝”所以《三字经》将其归入“皇”,而颛顼、帝喾史迹过少,这里不好评论。唐尧、虞舜两位之所以配得上,是因为时势造英雄。《尚书尧典》中记载——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洪水方割”、“怀山襄陵”简单八个字就把当时大洪水的形式反映了出来,洪水阻断了各地的交通联络,高山如同被洪水拥入怀中,仅存的一点土地好像宝石一样镶嵌在水中。从近代考古发现来看,基本印证了当时所描写出的景象。“考古工作证明,沿京汉线与陇海线的邯郸——武功间至少有三处,在距今四五千年间发现过洪水的遗迹现象……沟下是洪水前,沟上是洪水后,从沟下搬到沟上,是5000年以后的事……与传说《五帝本纪》后半的尧舜禹从洪水到治水,从治水不成功到成功的时期大致吻合。所以,中原地区的文明起源要从洪水到治水谈起(《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P134)”。所以说,从功业上来看,“带领百姓繁衍、壮大”这个功绩尧、舜当之无愧。我们对照东西方的传说来看可以发现,五千年前左右的那次大洪水是世界性的。西方的记录主要可以参看“诺亚方舟”的故事。而我们看世界各地的传说也好、历史记载也好,只有当时尧、舜带领的华夏民族最终治水成功了,这对华夏族后来的繁荣发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那场大洪水冲毁了几乎所有文明的文化积累,而中华先民因为治水成功,将自己文明的文化积累保留并不断发展壮大。这个功绩让中华民族在那个时代领先了世界至少千年,并一直领先到近代。

“皇”这个字,按照甲骨文的字形来理解,就是以光明照耀大地,可以引申为开启一个时代的文明。所以《三字经》中“三皇”是伏羲、神农、黄帝三人。伏羲时总结出了易经八卦,让中华民族有了一个认识世界、适应世界的工具;神农极大的发展了农耕技术,让中华先民从田猎、采摘文明过度到了农耕文明,奠定了这个民族的生存方式;黄帝的时代,产生了衣服、文字、音乐这些可以展示一个文明其文化面貌的表现形式,让中华民族仅仅从外在上就可以区别于其它文明,这是一个文明真正成熟的标志。这些功绩都是可以说是开启一个时代的,而且都是引领部族脱离蒙昧的功绩,所以当得起一个“皇”字。


详解《三字经》目录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9-17详解《三字经》三九——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