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大厂996,我在体制朝九晚五,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文/凉亦歌


大家晚上好呀,我是凉凉~

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身边的朋友大多进入了紧张的状态,要么备考国考,要么参加秋招,朋友圈处处升腾着一股神秘的气氛。

而这个时候,大家面临的不仅仅是「怎么做选择」的问题,还要面临选择之后承担的代价和压力。

无论怎么选,好像都不对,但又好像怎么做都是对的。


01

开始今天的讨论之前,给大家讲一件有点“失心疯”的事。

之前练车的时候,认识了一个30多岁的大哥,有一天晚上,我们打电话打到了半夜一点多。

朋友们,不要多想,我们打电话的原因很奇葩——为了吵架。

当然也可以说得好听一点,为了和对方辩论,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很幼稚,但很有趣。

在此之前,除了练车无聊的时候插科打诨,我们没有任何交集,而那天晚上的电话,只是因为我们谁也不服输,硬着头皮打了一场火药味十足的辩论。

争辩的主题是:到底体制内好,还是体制外吃香?

大哥的意思很明确,人一定要进入体制,理由有两个:

第一,因为这个社会的话语权力始终掌握在这一批人手里,你在体制外创业经商,赚再多的钱,最后如果这批人不点头,或者下点黑手,你还是会垮掉。

第二,体制内承担的社会风险更小,他们可以在积累一定的权力和资本之外,去做其他投资,但是作为投资人而不是债权人,他们不需要对风险负全部责任。而体制外的人无论成还是败,需要自己承担所有的风险。

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了,总之他传达的意思就是,体制一定要进,权力大,风险小,工作相对轻松,可支配空间饱满。

其实,大哥说得这些也算不上偏激,至少表达出了他在体制内工作十几年,体验到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而我的理由也很简单,和坚持“体制内就是天堂”的大哥不同,我并没有觉得体制内外孰优孰劣,之所以坚持辩论那么久,是因为我想争取一下发出声音的权利。

我并不想赢,也不推崇哪种生活方式,我只是看不惯这种非黑即白的处世之道。(没有怼大哥的意思,如果您看到了说声抱歉)

毕竟,这个社会一直在进步发展,还没有狭隘到用一种生活标准去标注所有人的程度。

我就这样和他pk到了半夜一点半,在别人看来不是他疯了,应该是我疯了。

后来大哥主动说,如果咱俩打辩论,一定是你赢,你是我生活这么多年,碰到的第一个需要动脑思考一下才能说话的人。

结果似乎是我赢了,但我一点都开心不起来:

当我们讨论体制内外好坏时,到底在争辩些什么?

或者说,我们在害怕什么?


02

一提到选择的话题,似乎永远都要背负着沉重和纠结。

上学的时候,学习文科还是理科是个重大命题,好像一不小心选错,此后几十年的人生都有可能颠覆。

工作之后,选择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是尝试多元化的生活,也成了一个十字路口的重大抉择。

更不用说在恋爱当中,选择自己爱的还是爱自己的,结婚时选择匹配条件更合适的,还是各方面更随心的。

而所有的选择之所以如此沉重,似乎它们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隐形的道理:

如果选不好,你的人生很可能因此过不好。

可就是这样一个假设性的东西,却让我们在面对选择时,变得畏手畏脚,生怕自己扑空踩雷,从此万劫不复。

写作几年,身边也认识了不少朋友,在他们身上,我观察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他们有的特立独行,从干了十几年的体制内辞职,追求自己的事业,开工作室,开公司,写书,带领更多人奔赴自我。

也有一些朋友是另一种活法,从大城市打拼多年,忽然有一日就觉得累了,于是主动退出战场,回到家乡考了编制,对于风起云涌的商业场不再问津。

这两种活法没有对错之分,而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不可避免地要成为既定规则的一份子,承担责任,也接受评判。

问题从不在于你是怎么选的,而是这个选择是出于自己的本心所选,还是迎合了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社会规范,这一点很重要。

换句话说,认清楚自己很重要。

你是一个怎样的人,需要经历怎样的成长过程,适合那种可执行的工作模式,愿意为此承担多大的后果。

想明白这些,要比短期内纠结“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更好”更重要。


03

到底有没有哪个时刻是决定命运的?这件事情,其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知道你对这样的言论是否熟悉:

当一个人年过半百,讨论现在过得不好,就会抛出“如果当初读了大学就会不一样”的假设。

当一个人家庭关系不和睦,就会忍不住感慨“如果当初和xxx结婚可能就好了”。

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可是假如真的按照假设的情况发展,我们的人生就一定会比现在的状态更好吗?

其实未必。

我一直不相信,人生真的有哪个时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考决定命运”的说法久唱不衰。

某种程度上,那些考入911的学生,当然可以拥有更大的平台和更高的资本,去开拓更多人生可能性,这是不容置喙的。

教育的普世价值和意义,当然不可否认,所以一味指责那些鸡娃的父母,其实只是冤枉了无辜者。

但是,这里所说的「命运」,其实更像是一种以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来衡量的可视化产品。

而这种产品,大多数时候是「去个人化」的,比如,“xxx是xxx经理”“xxx是xxx教授”“xxx年入xxx万”。

光环和头衔,甚至性格和财富,都可以成为那个决定性时刻的证据,这个时刻可能是高考,也可能是其他人生阶段的某个选择或程序。

但是,一旦落实到“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的具体层面,那些所谓的决定性时刻都会变得模糊起来。

高官会腐败,学霸会平庸,经济会冷却,爱情会消散。

大多数决定性的时刻,其实起到的作用也是「时刻性」的,没有那种一劳永逸的生活方式,可以确保我们的人生永远顺遂下去。


04

所以,你说体制内和体制外哪种生活方式更好,我从来不觉得这个问题有统一的答案。

拿出某些条件去对比,比如加班时间,比如薪资酬劳,比如资源人脉,比如权力地位。

非要拿出一个表格,势必可以获得一个数量上的胜利,但,那又怎么样呢?

问题从来不在于哪种生活方式更好,而是我们有多大的能力和底气,去选择一种生活方式,然后为此持续跟进,兢兢业业努力。

中途当然有调整下车的机会,只不过在我们的概念当中,如果一开始选择不好,势必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承担更多的痛苦。

但这些都是人生的必经呀,选择和某个人结婚也是如此,我们当然不知道,在婚姻这条路上,会和彼此产生怎样的摩擦

至少在进入之前,我们还是愿意真心实意地,和对方表达自己的坚定和勇敢,表达“不管未来如何,我都愿意陪你走一段”的心愿。

可能是人生的某一段,也可能长达一辈子。

就是因为不知道答案,所以这场考试才显得格外好玩。婚姻如此,工作如此,做每个选择都是如此。

所以,不要被大环境所定义的成败蒙蔽双眼,也不要被一时的头脑发热撞昏了头。

“无论工作还是恋人,前途还是朋友,不要总想着去选择最好的,因为我选的就是最好的”。

这段话再次送给你,也送给我自己。

祝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在大厂996,我在体制朝九晚五,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