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薛凤旋《清明上河图 北宋繁华记忆》想到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著)呈现了千年前繁华都市汴京的市井街景。历经多个朝代、数次劫难,竟能保存完好,流传至今,真可谓奇迹,绝世瑰宝之价值不言而喻。

画中场景,感兴趣的,这里写三点。

一河流及船

古代中国河流运输是主要交通方式,河流过境流过之地,很难不繁华。百姓供养皇朝的物质、民间贸易往来的商品,主要用船舶运输。宋代中国航海技术大提升,对外贸易频繁,中外商人为利聚集,商埠码头人船如蚁,河上百舸争流,一派繁荣。

《清明上河图》画中有多艘船,大小样式不一,漕船、客运船、货运船…宛如当今陆地上车辆,款式多样。水上交通发达促进宋代造船技术的腾飞,船的设计及用途适应当时的运输、贸易、旅游的需要,就像当今陆地运输为主的时代里,汽车制造技术日新月异,车辆用途各异,市场需求应有尽有。

川流不息的河流、船舶,促使河流沿岸形成热闹繁华的商业区。

现在国内有的城市,比如:阳江、惠州、广州荔湾,但凡大片的骑楼建筑区,附近必然有河流或曾是河网密集之处。虽然这些建筑区楼体多残旧,甚至被废弃不用,但依稀可见当年此地水上运输的重要性及曾经辉煌的贸易盛景。

二城乡关系

《清明上河图》卷首画的是京城的郊区。画中城墙将城市与乡村隔开。人、物的双向流动打造和建立了城与乡之间的关系。

乡村供养城市,城市促进乡村。城乡在功能上的差别,这点古今恐怕没太大差异。

农民在城市的周围耕种大片农田、种植果蔬、畜养家禽,为了生活的需要,在集市上、在城里进行物物交换,以换得收入和己方不能生产之物品。

在农耕时代,传统城乡关系保持了交流平衡和有机调整。但进入现代化工业时代,这种平衡被打破了。城市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彰显农村手工业的落伍并加促其衰落。机器制造大获全胜。人工和机器竞争,犹如挑夫用腿比拼飞机火车,望尘莫及。

尽管现代机器工业取代手工业是历史的进步。然而,这样的进步对于中国农民很可能是痛苦且不适应的。

在传统社会,乡村手工业可以离开城市而发展,但在近代大机器工业面前,依靠手工的农民只能束手无策、甘拜下风。

农业底色深重,故当今中国农村地区城镇化、现代化、工业化,会是道路漫长,变化缓慢,需无数人努力。

三街道与人

《清明上河图》临河街道上商户林立、人来人往、摩肩接踵。饭馆、旅店、酒肆、药店、讲书、贩货、搬货….应有尽有。商贸环境宽松、市场交易发达,社会分工细腻、民众娱乐多元…北宋一线城市交通要口地带的繁华,似与今中国类似地段无二样。

无论任何朝代,人们都需要社交。

在传统中国城市,虽然街道的基本功能仍然是交通,但人们普遍将其用为自由市场和休闲空间。而街道这一公共场所,不仅是商家除了店铺外最重要的商业空间,也是普罗大众成本最低的公共社交场所。

商业的发展促生了丰富的街头商业文化。这种商业文化反映在《清明上河图》中各店铺的匾额、招牌、幌子、旗帜、灯箱中。这种标识性的装饰,不仅昭显商家自己的经商能力、势力范围,同时也显示了行业商业竞争的激烈。“万商云集市廛中,金碧辉煌户户同”。

而普通百姓也把街道及其四周作为日常生活的空间。只要步入街道,便可与他人发起互动社交,互通消息,休闲娱乐,打发时间。“安顺桥头看画船,武侯祠里问灵签”。

因此,街道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清明上河图》中街道各场景显现之信息,可窥见一斑。

你可能感兴趣的:(由薛凤旋《清明上河图 北宋繁华记忆》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