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我觉得最重要的,都是“界限”。我之所以觉得界限重要,是因为他在现实生活中太容易被侵犯,所以弥足珍贵。

工作中的界限,是不言自明的,任何人都有自己的边界和权责,如果让界限崩塌,最终就是沦为背锅侠。

结交新朋友,如果自我介绍时他或她说,“我这人说话直,但很善良,有什么冒犯的你别介意”,对于这样的人,我会此后离他(她)远远的。

说实话,我真不觉得说话直是美德,更不觉得一个人说话直,便有了用言语冒犯和伤害他人的权力和理由。一个自觉善良并说话直的人,更是往往把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点,侵犯别人隐私,指责别人行为,想要规范别人生活,一切都做得那样堂而皇之和理所当然。他们从来不觉得是在伤害别人,在这一点上,自夸善良的人,还不如普通意义上的坏人。坏人,知道自己是在伤害别人,只是各有不同的动机而已。

自称说话直的人,往往都是自我中心,控制欲很强,直率和善良,并不是他们的美德,而是他们的保护伞。是他们肆意突破界限,破坏别人生活和心情的武器。

以善良的名义侵犯你,以爱的名义管控你,以道德绑架你,是让人窒息的无法反抗的恶,既无法说理,也无法抗争,除了躲得远远的,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方法应对这样的人。

按道理,一个人越成长,就会越宽容,不断的长大与自省,结果就是对异己的理解与尊重。所以一个人越成熟,看不惯的东西就会越少,因为他慢慢学会不再将自己标准和规范施之于他人。

对你有所付出,便要求无限回报,是这些善良人常做的事,古人形容这样的人,叫市恩贾义。

朋友之间市恩贾义,让人厌恶,但还可以一躲了之,亲人之间如果市恩贾义,却连躲都躲不了。

近日看新闻,看到那个女儿考上北大,但只因女儿填志愿没告诉她,便要跳河自杀的母亲,心下对那个女儿就泛起深深的同情。因为她的母亲,实则是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去管控她,日常生活可想而知。所以女儿的冷漠与疏离,实际上是无声的反抗与自我保护。估计对于个人自由的追求,也是她学习的动力之一吧。

更早之前,有北大博士与父母的万言绝交书,说到底,都是用极端的方式,对抗另一种极端。

严复在翻译英国思想家穆勒的《论自由》,取名叫《群己权界论》,因为中国人的家族生活方式,就是以泯灭自我为代价集体主义,唯有划分群己权界,方能知晓自由的边界。如今百年过去,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早已解体,但真正对于个人的自尊、情感、自由等的尊重,却远远没有达到现代文明的标准。那些逃离了一线城市的人,回到了小城镇,最需要忍受的,便是无处不在的干涉与关心,以及自己无所遁形的隐私。可不管是一线还是N线城市,在微观的家庭单位上,对于界限的侵犯,都是一样的肆无忌惮。只要一句“我是为你好”,或是一句“这有什么”,再来一句“你怎么这样小气”,亲子之间的关系,便成了一场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持续终身。而在战争中长大的小孩,外貌再如何平静如水,内心深处,都藏着伤痕。

男女之间,界限也很容易崩塌。我看到的不幸福的恋情或者婚姻,总是会看到在爱情或婚姻中泯灭自我与寻求自我的二律背反。以前看到一句话,好的婚姻,不是1+1=1,而是0.5+(0.5+0.5)+0.5,一半的妥协与融合,一半的自我。想想也是,如果你连自己都没有了,何来资格谈爱与幸福。

爱情中的不幸,是和管控与市恩心理紧密相连的,“我对你这样好,你怎么能这样对我”,是狗血肥皂剧里经常可以看到的台词。我总觉得说这话的人,心理在孩童时代就停止了进化,因为真正的爱情,是我对你好,只是我想对你好,我在对你的付出中,得到了自我精神的满足,而非把对你的好,当成储蓄,用于交换,非但要拿回本金,还要索取利息。这样想的人,爱情的不幸是大概率的结局,因为界限已崩塌,自我已丧失。

     

   

你可能感兴趣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