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个南方女孩,大学毕业后在国营单位工作了一年,然后辞职到 了广州,进了一家做汽车配件的民营企业当业务员。她干活舍得下力 气,对公司的工作忠心耿耿地傻干。可是两三年过去了,她发现自己越 来越无法忍受这份工作。
她跟朋友讨论过,认定自己的职场方向在外企,最好是高科技含量 的五百强企业。经过准备简历和重重面试,她入职一家美资企业,职位 是华南大区销售助理,月薪4000元。
两年之后,她升任行政主管,年薪8.5万。又奋斗了4年多,在30岁的时候,她被破格提拔为经理,年薪猛涨到23万......
这个女孩,她叫杜拉拉。
《杜拉拉升职记》,这本据说畅销超过200万册的的“职场小说”, 在封面上赫然印着“她的故事,比比尔•盖茨的更值得参考”。
值得参考,大概是因为这本书的目标读者们(职场工作者)觉得自己离世界首富太远,但杜拉拉的职场奋斗史,我们可能在大学毕业7年后的同学聚会时从任何一位同学的嘴中听到。
那么我们就来参考一下,一个让人艳羡的职场工作者意味着什么。杜拉拉给自己的老板发了一封信:
拉拉指出,按照公司的规定,经理级别加班无补休,而主管级别加班不拿加班费,但是可补休。自己半年来每个月加班都达100小时以上,大大超过劳动法规定的每月加班不得超过36小时的上限。——李可,《杜拉拉升职记》,80页
这本小说中描写了职场的种种问题、机会、冲突、方法,但没讲什么?
没有提到杜拉拉在大学读的什么专业,她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大概在工作中完全没用。
没有提到杜拉拉读些什么书。
没有提到杜拉拉参加什么学习,也没有见公司有这方面的要求。
没有讲杜拉拉有什么兴趣和爱好。几乎没有提过她的生活。
也难怪,按这样的工作强度,一个人不可能有自己的生活,也不可能有时间去充实自己。
这就是现在我们成年人在面对家庭和工作的各种压力时,感到焦虑不安,我们想要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技能以改变现状,但没时间、没精力又将我们打回了原形。压力与学习的矛盾也是现在社会的一种常态。
———————————————————
1.成人学习的问题:
没时间、没精力——压力与学习的矛盾
———————————————————
1963年,密歇根大学的成人教育学教授麦卡卢斯基(Howard McClusky)提出了生存余力理论模型(Margin in Life Theory),基本观点是:一个人总是在他需要的精力与可提供的精力之间寻求平衡。那些消耗个体精力的事情,叫做“生存负载”(Load of Life),而处理这些负载需要“生存力量”(Power of Life)。无论生存负载还是生存力量,都由外部和内部因素构成。
关于生存负载,外部负载主要指的就是工作,包括职场工作和没有薪水的家庭工作;内部负载主要来自于个体不断发展的生活期望——想买房,想换车,想升职,想实现财务自由。
生存力量呢,外部的力量源自家庭背景、人脉资源、经济能力等; 内部的力量就是个人的能力和经验。
生存力量除以生存负载,就是麦卡卢斯基强调的“生存余力”(Margin in Life)。
生存余力的公式
如何更好的理解生存余力这个概念呢?
这就好像你阅读的一本书,每个页面除了中心的文字(版心)之外,四周还有白边,这叫做margin。你可以在margin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如果页面文字太多,就会把margin挤得过窄,整个页面看起来就 会密密麻麻,读起来也就非常的累。
职场工作者的生活也是如此。“如果能够保持一定的余力,那么就能够很好地应对不可预见的紧急情况,更好地承担风险,能够从事各种 探索性和创造性活动,也更有可能进行学习。”
当然,margin过多也不好,一本书的空白太多意味着内容太少,就不会有人愿意买这本书;一个人生存余力过多,也意味着他对他人没什么价值,可能在失业,也可能是“白占地主”的主儿。
生存余力理论指出:
一个人要从事学习活动,必须拥有一些生存余力
杜拉拉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处在事业起步期,外部的生存力 量乏善可陈。好在她善于察言观色,又舍得投入精力,快速积累了可观的工作能力和经验,所以她内部的生存力量还比较强。问题是,她的生存负载更大:外部负载是永无停歇的工作压力,内部负载是她自己对升职加薪的强烈渴望,导致她每月要加班100个小时。
生存负载远远大于生存力量,杜拉拉已经没有生存余力。
这是一对矛盾:工作压力越大、对未来的期望越高,就越需要学习;而学习需要生存余力,但压力越大也意味着越少的生存余力——你有想法,但没有时间报考和学习MBA,没时间读专业资格考试,甚至没时间认真读完一本书。
你比杜拉拉能好多少呢?
———————————————————
2.生存余力指数为多大值时最为合适?
关于生存余力指数在多大为合适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定论,但至少要为“1”,就是生存力量基本能覆盖生存负载。
———————————————————
如果生存余力小于“1”,将意味着你的生存负载远远大于你的能力以及外部所能提供给你的资源(也就是生存力量),这将导致你的生活状态非常疲惫,并且非常不快乐,因为你的工作非常忙碌,没有精力学习提高,无法应对风险,增加自我价值以及从事探索创造性活动,期望的东西也实现不了,很容易陷入“瞎忙”和“低水平勤奋”的恶性循环中。
贫穷的原因之一就是生存负载太大,低水平重复劳动,没有精力成长,实现可持续收入增加的可能。
相反,如果生存余力远大于“1”,说明你拥有的资源很多,或者能力很强,而你的工作却没有让你发挥到最大的价值,你个人的能力没有体现出来,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这也是一种可供精力与所需精力不平衡的表现。
———————————————————
3.如何用“生存余力理论模型”指导生活??
———————————————————
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这个公式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生存余力值是个很主观的感受,如果现在你的工作和生活让你觉得很疲惫,透不过气来,也就是说你的生存负载过大,那么你的生存余力值应该是小于1的,这时候,你就应该好好盘点一下自己:
剖析一下自己的疲惫感究竟源自哪里?是源自工作还是源自期望?还是说工作不复杂,自己也没有多大的欲望,就是工作能力较低?
在外部资源、个人能力、工作及期望值这几个变量中,一般来说,除了外部资源,其他都是属于可变的,可以通过自身去改变的可能性很大。因为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基本上可以确定他拥有多少资源。
要一项项地拆解、层层剖析,最终确定属于自己的行动计划。
如果是工作太忙碌了,项目太难太复杂或者说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让你很揪心,让你觉得疲于应对,那么可以考虑换部门或者换个工作;如果是自己期望值太高,想要的太多,就思考一下自己的期望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坚决摒弃,如果是在合理的范围内的,就给自己列个梦想清单。在能够奋斗的岁月里,我还是愿意多折腾自己,找对方法,找好资源,提升自己,谋定而后动,一项项努力去实现。
除此之外,我们可以通过增加生存力量的方法来增大生存余力,这里我们最可行的成长办法就是学习,通过持续学习,积累经验,使自己的能力不断提升。
如果你的工作生活很休闲,常常觉得无事可做,自己的价值没有得到相对应的发挥,那你可以对照着模型做出适应性的修改,让自己的工作及生活更富有意义,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的提炼与进步。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余力值的大小也不尽相同,本质上来说没有好坏之分。只是说如果有需要,我们可以用这个模型来衡量我们的精力与生活,指导我们做出最合适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