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佳节

元旦,元,会意字,本义是头首,释义有第一、大、善、本来等。旦,指事,象太阳从地面刚刚升起。本义:天亮,破晓。合而观之,可喻义第一光明、正大光明、本来光明,是以佳节为称。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老子《道德经》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是以大道为称。

庄子讲“逍遥游”,讲“常心”。“逍遥游”所谓的自由,最后归结到“无待”二字。他以为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不能算数。就是大鹏自北冥徒南冥,列子御风而行,亦皆有待于风,不能算“自由”,真自由唯有“无待”才可以做到。《德充符篇》“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等语,章太炎先生以为可以跟佛法互参。“知”就是“意识”,“心”就是“阿陀那识”,或称“阿赖耶识”,简单说起来就是“我”;“常心”就是“庵摩罗识”,或称“真如心”,就是“不生不灭心”。佛家主张打破“阿赖耶识”,以求“庵摩罗识”。因为“阿赖耶识”存在,人总有妄想苦恼,唯有打破生命之现象,那“不生不灭之心”才出现。他所谓的“打破”,其实是参悟的意思,是转识成智。《西游记》中的悟空,须菩提祖师就是要他“打破顽空须悟空”。

如何达此大道,悟此常心呢?庄子通过颜回心斋坐忘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无我”方可,即一己与万物同化,今人所谓融“小我”于“大我”之中。

道体,常心,即是佛家讲的“第一义谛”,或谓“妙明真心”。《西游记》第一回讲石猴的诗,诗云:“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就是用石猴表法“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真妄和合,真的一面,唯识宗也有另立一名“庵摩罗识”,或谓“第九识”,以表纯真无妄。本体不变,有体必有相用,相用变化无常,变与不变,其实是“不一不异”,是谓“不二法门”。东坡亦有诗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他所说的“空静”其实就是“常心”。

既然人人都具足此常心,为什么不能自明自可呢?也是有原因的。此常心道体,包容一切,是存在整体,是第一的,亦是终极的。所以道体不可见,可见的非是道体,只是其相用。《道德经》有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德”字与“得”通用,得道之人,不觉得自己有得,因为与道逍遥容与,而忘之。就像是鞋合脚时,人就忘了鞋的存在,不合脚时,才时时觉得鞋的存在。等而下之,汲汲以求,怕或失之的,是未得之人。

而此道体,幽微难明,不得明师指出,甚难体认。加以欲习缠盖,“性相近,习相远”,愈加逐物而迷。《西游记》中花果山那个水帘洞瀑布,也是表法“阿赖耶识”的。“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阿赖耶识不是真我,转识成智的那个才是。

佛度众生,只是帮助指出“常心”,“真如心”,愿众生能体认,自性自度,个个成佛,方是释迦本怀。而不能理解成我们差佛一等,只能待佛挽救,自甘堕落,这就不是佛家所谓的“真自由”,“真平等”。佛眼观众生,个个是佛,只是众生迷惑颠倒,不能自知而已。所以《金刚经》说:“度尽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得度者”,就是这道理。

元旦佳节来临,亦愿诸位个个悟此本心,大放光明,平安喜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元旦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