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认知学习(科学观与方法论)

为什么我们看似很努力,却总是忘记?

“每次大考之前,我不会一遍一遍地看书、看笔记,而是拿出一张大纸,靠自己的回忆把这学期学习的公式、重点、单词、生字、诗词都默写一遍。每门课用一张纸。遇到想不起来的,就使劲想一会儿。最后才查书,补充完善这学期的知识图谱。”

我们在书上画满各种颜色的线条,其实并不有很大作用,他么看似条理清晰,实则会让我们产生误以为记住的错觉,甚至看的越多错觉感越大。他没有起到巩固作用,他欺骗了我们,我们的大脑开始不耐烦,看了很多遍以为记住了。相反,越是让大脑头痛的,挣扎思索的东西,记忆越深。这个过程是不断刺激神经元,触发新突触形成的过程。这也是脑科学的观点。

纠正错误的认知:反复阅读的缺陷:记不住、误以为记住、付出不成正比。

与反复阅读的复习方法相比,回想事实、概念以及事件更有效(冥想);间隔性的练习效果更好。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强调的是多次读,间隔读;一次读完100遍只会有很熟的错觉,间隔的反复读,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如何看待考试?为什么需要考试?

考试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我们疲于应对各种考试,周考、月考(为什么我们是这样坐的,效果却不好?间隔周期问题,学生忙于应付问题,所以并不是多多益善,小测验而非大考试),目的是迫使我们定期回顾以往知识,不断巩固大脑中的记忆。

从记忆中检索知识有两大显著的好处:知道自己会什么,不会什么,巩固不足;检索的过程是巩固记忆的过程,强化新知与已知之间的联系,方便以后的记忆和触类旁通。考试可以有效地中止遗忘,将短期记忆转换为长期记忆。

间隔练习并且穿插其他知识,有助于保持新鲜感与学习力。文理科目搭配练习,有助于大脑思考与放松。

知识是平面的,复合型知识是立体的,六边形战士!

在不同时机、不同环境下多次进行检索练习,其间穿插不同的学习资料,这样做有助于给这些资料建立新的联系。这个过程建立了彼此关联的知识网络,这种知识网络强化了你对自己专业的精通程度。这个过程还可以增加检索线索的数量,让它们能够充分适应今后各种应用场合。知识链接的过程,就是大脑突触连接地过程,我们地神经元越密集突触越多,记忆越深刻,知识体系就越牢固。

这个过程离不开反思与复盘:巩固旧知,链接新知

科学观与方法论

我们大脑的思考方式就是对事务的处理方式。什么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我们在掌握已知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和经验去面对和处理新事物的角度或者方式,这套理论在我们不断地潜移默化地练习和碰壁中打磨与成熟,最终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不仅仅针对学习与工作,甚至是待人接物之道,在这个过程我们不断地检索与重构自己的心智模型。

其他

性格,求知欲以及家庭条件对学习的影响:父母的智力确实对子女是有影响的,比如生下来脑突触就更多,发育更活跃。

当然,在某些方面达到精通或专业,不只能靠超人的基因,还需要自律、勇气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

总结

学习的正确方式: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反思总结。

大道理我们其实很早就知道了,古人很早就告诉我们了: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功夫在平时啊!

参考链接: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