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朝野的“二皇帝”——贪官和珅(一)

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原名善保,钮钴禄氏,入学后改名为和珅。关于和珅的早年生活,《清史稿》的记载相当简略,只记载他“少贫无藉,为文生员”,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和珅出身贫穷低微,是地位低下的内务府包衣(即奴仆)。

图片发自App

其实此说并不确切,和珅是满洲正红旗人,其父常保世袭三等轻车都尉,官至八旗副都统,至乾隆时兼任福建都统。史书之所以说和珅少贫无藉,有可能是因为和珅的父亲常保身为武将,常年征战在外,家里没有什么产业。乾隆二十五年(1760),常保病逝,家境顿时陷于窘迫。当时和珅年龄尚幼,还没到领兵饷的年纪,为了维持家计,他只好带着家中的仆人四处借钱,日子过得十分艰辛。幼年物质生活上的匮乏和遭受的世间冷暖,成为了和珅不断向上爬的动力,也是他无止境的贪欲的根源。

和珅天资聪明,过目不忘,不仅能熟读四书五经,而且书法出色,他的满文、蒙古文、藏文和骑射也相当不错,这为他日后飞黄腾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乾隆三十二年(1767),18岁的和珅与英廉之孙女冯氏成婚。英廉原姓冯,内务府包衣汉军镶黄旗人,历任内务府大臣、正黄旗满洲都统等职。冯氏自幼失去双亲,英廉将孙女视为掌上明珠,一心想为她找一个称心如意的郎君。和珅没有一官半职,又家境窘迫,然而英廉慧眼识英才,看准这个八旗才俊必定有出头之日,便主动将孙女嫁给了他。后来的事实证明,英廉确实是有眼力的。

图片发自App

冯氏带来的嫁妆不仅是当时和珅急需的钱财和英廉在官场上的关系,还有和珅缺乏的家庭温暖。冯氏善良体贴,对和珅关心备至,两人成婚后,夫妻恩爱,一生中互敬互爱。嘉庆三年(1798),冯氏去世,和珅伤心欲绝,为亡妻连作6首悼亡诗。

乾隆三十四年(1769),和珅袭承三等轻车都尉世职。次年,他参加顺天府乡试,结果名落孙山。乾隆三十七年(1772),和珅被授为三等侍卫,在粘竿处当差。粘竿处侍卫经常随侍皇帝出巡,有接近皇帝的机会,从而给和珅提供了通往权利的道路。粘竿处侍卫众多,三等侍卫只不过是个低等侍卫,和珅是通过什么机会接触乾隆帝并获得他的赏识?关于这个关键问题,根据历史记载,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乾隆四十年(1775),乾隆帝出巡,和珅随驾出宫。乾隆帝在舆中阅读奏报,得知有要犯逃脱,心中微怒,吟诵《论语》中“虎兕出于柙”一句,侍卫们不知何意,茫然无所对。唯有和珅迅速对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耳。”意思是管理者应当负责。乾隆帝听了很高兴,问和珅:“读过《论语》?”和珅答道:“读过。”乾隆帝又问家世,年岁,和珅一一奏对。乾隆帝见他仪度俊雅,声音清凉,动作敏捷,十分赞赏,从此对他恩宠日隆。

另一种说法是乾隆帝驾幸山东时,喜欢乘坐一种骡子驾驭的小车,速度如飞。一日,碰巧和珅跟班,或许是闲来无事,乾隆帝便跟和珅闲聊起来。乾隆帝问和珅是什么出身。和珅答道他曾是咸安宫的学生。乾隆帝又问他是否参加过科举考试。和珅说曾参加过,不过没有考中。乾隆帝让他背出当初写的那篇文章。和珅一边跟着骡车行走一边背,一字不落地背诵出文章。乾隆说道:“你这篇文章是可以中选的。”这次偶然的谈话,便成为和珅政治生涯的转折点。

野史中还有一种离奇的说法,说和珅是雍正帝一个妃子的转世,与乾隆帝有一世之约。当初乾隆帝当皇子时,一日经过后宫,看到一个年轻的妃子在对镜梳妆打扮,模样惹人怜爱。乾隆帝玩心顿起,悄悄走过去捂住妃子的眼睛。妃子大受惊吓,顺手抓起梳子往后扔去,正中乾隆帝的额头。妃子转头后见是皇子,吓得发抖,乾隆帝好生安慰一番,发誓不对外人讲。谁知道雍正皇后看到乾隆帝额头上的伤痕后,逼问出了缘由,当即大怒,赐死妃子。乾隆帝悔恨交加,返回妃子的住处。此时妃子还有最后一口气,乾隆帝指染朱砂,在妃子的后颈上印下痕迹,以求来世相见,弥补他犯下的错误。

几十年后,乾隆帝偶然看到和珅,觉得似曾相识,仔细回想之下,忆起和珅的容貌跟那个死去的妃子相似。他密召和珅觐见,令他靠近御座,俯视其颈,发现上面有个隐约的朱色指痕,始知和珅原来是妃子的转世,从此对他倍加宠爱。这个故事不过是民间野史,不过从中隐约透露出乾隆帝与和珅特殊的关系,清代男风盛行,乾隆帝心喜和珅年轻俊秀,对他有异样的好感也不无可能。

从此,和珅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其官阶之高,兼职之多,权势之大,为历代所罕有。

你可能感兴趣的:(权倾朝野的“二皇帝”——贪官和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