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十二感官》之触觉、生命觉

导读:在孩子出生后,你就会开始思考很多你不曾去思考的问题,这样的时候,你在需求着,同时也在探寻着,就在这时你会吸引到一批和你一样的人和事,就像是华德福教育,这个关于生命的学科。

华德福

第一所华德福学校于1919年创立在德国的斯图加特(Stuttgart)。当时,一位德国企业家依米尔默特(Emil Molt)邀请鲁道夫·施泰纳根据人智学的研究成果,为他的香烟厂工人的子弟办一所学校,并以工厂的名字Waldorf Astoria命名为Freie Waldorf Schule(德语)。

这所学校办得很成功,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代表未来教育的典范。后来,凡是实践这一教育理念的学校都被称为华德福学校(Waldorf School),也被称为鲁道夫·史丹纳学校(Rudolf Steiner School)。(资料来源百度)

鲁道夫·史丹纳(Rudolf Steiner),奥地利社会哲学家。1861年2月27日生于克拉列维察。他是人智学的创始人,用人的本性、心灵感觉和独立於感官的纯思维与理论解释生活。他潜心於科学,编辑了歌德的科学著作,并深受其影响。在《自由的哲学》(1894年)一书中转而钻研哲学。1913年,在多纳什城成立第一个哥德学园,一所文科(人文科学)学校。施泰纳到处讲演、著述。作品有《歌德的世界观》(1897年)、《神智学》(1904年),1925年卒於瑞士多纳什城。

人智学是鲁道夫·史代纳创立的一门精神科学,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智慧、人类以及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研究人智学是探索通往精神领域的知识途径,通过研究人智学可以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人类的精神存在,物质世界与宇宙的现象。

而这里,主要是想就艾伯特.索斯曼医师根据鲁道夫.史丹纳博士的感官研究及人智学为基础进行多年的演讲后撰写成的《十二感官》这本书为基础,来和大家一起探寻有关触觉及生命觉。

早上,女儿被闹钟吵醒,睡眼惺忪地上了我的车之后继续睡觉,就这样一路载她到了学校。后来,每天早上我到房间叫她起床。我将窗帘拉开,在身边跟她讲话,并且轻轻摇动她;她上车之后不再睡觉,我们一路聊天到学校。被闹钟吵醒与被我叫醒,两者之间有何差别?因为我唤醒了她的视觉、听觉及动觉,而不像闹钟只是触动了她的听觉……(引《十二感官》第4页)

有时候你会发现,为何别人家的小孩一下子就跟同学玩在一起。而自己家的小孩却像一滴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无法跟同学融合在一起!其实,他只是有些感官受伤了,或者还没被唤醒。人的身体具有自我疗愈的能力,只是我们还没去启动它而已。有时就像车子发不动一样,其实车子并没坏只是电力不足,充电过后或是请别的车子帮忙搭电就能让它重新启动。十二感官就是我们身体的充电器,这本书则是它的使用说明书。(引《十二感官》第6页)。

当我放下手中的《十二感官》,起身时,书里掉出了一张小的透明磨砂面名片,是大理醉爱大理客栈的。想起那个时去大理只为参加荷兰籍班纳老师的华德福的工作坊。到现在还留着这一纸名片,可见是很珍惜那样的时光!一群被华德福所打动的人,怀揣着自己的梦想,不远万里跑到大理只是参加为期一周的工作坊。激情可待呀!是什么样的教育会让我们这些妈妈和老师如此期待呢?好的,那我们继续来看看哈!

史丹纳曾说:感官研究是进入人智学的第一章。这种说法很直接,但为何要将它摆在第一章呢?通常阅读一本书时,你会先从第一章开始读起,接着第二章,然后是第三章。确实,大部分的书籍都是一这种方式编写。但并非所有的书都如此。当你阅读柏拉图的《The State》,你会发现这本书和其他书不太一样。它的结构不是依照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的顺序。阅读此书仿佛漫步在一座没有边界的大寺庙一样。这本书的结构就像希腊神殿,它没有明显的顺序,史丹纳的书也是如此你必须先适应这样的方式:整本书要谈的东西在第一章就会提到,第二章当然也是如此。你需要保持耐心。如果教育是一件衣服,可以遮挡和避开懵懂无知,那也请相信仅此而已。我们更主张在生活里去找寻真理和信任。因为,华德福是一种生活。鲁道夫斯坦纳 :  任何人都不要轻信别人说的话(包括我的话)直到你自己有切身体验真实的感受



在光之中,意志从宇宙的高处流入人类的灵魂里
愿宇宙思维的确信可以实现
为灵魂解答迷惑
并且聚集它的强大光芒
唤醒人类心中的爱
*斯坦纳《心灵周历》第48周



触觉

想谈触觉,我们必须全心贯注在那个知觉上,然而,这是不可能的!除非我们将其他的知觉一并带入,否则无法正确的研究某一个单一的感官,所以呀!还没开始,就遇到了难题。列如,婴儿还在妈妈肚子里时,你可以通过触摸妈妈的肚子,让他感知你,同时你也在感知他时,这种时候,你伸出手时,你的手在动,这就用到了动觉,当你把手放在肚子上那一刻,你感觉到了温暖那这毫无疑问的又有温暖觉,特别是,现在你非要把触觉写清楚时,你就很紧张,不能让笔尖流动起来。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感官可以单独运作。人共有十二种感官。只有五、六或七种感官在平常的科学中被承认,理由是这五、六或七种感官最显著,而其他的较为不明显。现在应当有必要说,温度觉与触觉感官是人能够连结自己与世界的方法中,二种完全不同的方法。这是今天心里学家所区分的感官。(《人学》第115页)那么,让我们来想一想,如果只有一个单独运作的触觉感官,你能想象会是什么样的状况吗?比如:我们把灯关掉。让自己完全置身于黑暗里。你看不见,你这时能拥有的凸出感官就是触觉。对!这时你的触觉被放大。这种体验是和平常不同的,是的,瞎子的触觉是比我们有眼睛的人要更敏锐的。当然,这是个实验,你不能在你熟悉的房间里做,最好不要。因为,当你碰到什么东西时,你如果是在自己的房间,那你心里是会看到这个东西的。必须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房间(对,这样你是不清晰的)。就这样,你才能得到只靠触觉,就只用到触觉的最初体验。你的感官被完全陌生给刺激活,这里对你来说是全新而不熟悉,对,你第一次,只能通过想像,而非我们习惯性的去接触事物。你想过把自己完全的交给触觉,而非你熟悉的视觉或其它感觉吗?对,在完全的黑暗里,就只剩下很突出的感觉——空,你处在一个完全无知的空间。这时,你和“它”开始慢慢的明显。你的所有体验都是关于“它”。好像有什么东西被安排好了的一样,在那里等着,你有了一种很惊奇的体验。你在接触自己的某个部分……这是关于触觉最明显的一个唤醒!边界!在黑暗里,你感觉到“它”时,这就真正的开始了皮肤之外的很清晰的界线(界限)。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边界。还是回过来谈婴儿,你的手伸出来触摸肚子里的孩子,肚子里的孩子也能感知到这个界限。那么,一个出生后的小婴儿他是否知道他的婴儿床的边姐呢?还有,他的手指和眼睛、嘴。我问这些是会有些突兀,是的,婴儿只能缓慢地,一点一滴地学习或者说醒来,从懵懂无知里。小婴儿必须反复的触碰床边才知道,边界线。这就是由触觉来帮助他们完成。

人类的生命早期相比于其他动物发展最为缓慢。在一岁以前的小婴儿,是没有自理能力的,吃喝拉撒都得有人照顾,属于被动发展。在一岁的小婴儿来说,他们是感觉不到自己的四肢和躯体的!他们只具有哭和吸允反射。什么叫吸允反射呢,就是你随意的拿一个奶头或手指,去触及小婴儿脸的任何一个部位,他们就会把嘴移过来。但,这样的反应只在面部,如果你把手放到其他位置,他就过不来了,人在生命的初期,能做出反应的区域非常的小,就只限于面部,小婴儿一不能抬头二不能翻身,七八个月里小婴儿,完全需要靠另外一个人照顾。所以,人类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意识到自己的边界。是我在触碰东西?还是有些东西正在触碰我?这需要去思考去体验,然后才会知道。在生命的早期,如果抚养人能给到婴儿抚触,那就可以起到非常正向和积极的刺激。什么叫抚触?婴儿抚触并不是一项时髦活动,它是一种医疗方法。因为抚触从一开始就是和医学探索联系在一起的。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抚触,在自然分娩的过程中,胎儿都接受了母亲产道收缩这一特殊的抚触。皮肤是人体接受外界刺激的最大感觉器官,是神经系统的外在感受器。

早期抚触就是在婴儿脑发育的关键期给脑细胞和神经系统以适宜的刺激,促进婴儿神经系统发育,促进生长及智能发育(信息来源百度)。让一个小生灵得以舒展,对,父母就如同微风轻抚水面那般,温柔的去唤醒孩子的感官体验。去认知自己的头、手、脚、小肚肚、后背、小屁股。开始在母亲那柔和的声音里去识得,这位是妈妈,是我最亲密的人,开始去熟悉去信任别人。这就是触觉给到我们的界限和安全感。界限,在这里,也会慢慢作用到父母自己本身,比如通过对环境的照顾来实现。一个整洁有序的环境,这个也是触觉的体验。对,也是在界限里。在整洁有序的环境里,对于界限的把握是准确的清晰的。一个人在建立了清晰的界限后,他的待人接物,就很随顺了。我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我要如何知道自己的大小?我的边界在哪里?外界事物不断地碰触我的身体表面,这也让我觉察到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这是一个费时的历程。从出生开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去经历。但我深信,这与触觉有很深的连结。(《十二感官第17页》)

由触觉带领我们来觉察,身心的防御和界线的感知与控制,举列如下:

触觉延伸探讨一:在与陌生人的交往中,边界要清晰,防人之心不可无,你无法确定面前这位陌生人是不是友善,所以你需要防备这一点,不要自来熟,甚至有必要营造一种你这个人不太好相处的感觉,至少你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有钱,或者很大方,你要显得抠门一点,这样你的自我边界就很清晰。举列为证,向送水的工人,因为经常往家里送水,他有意无意的也知道了一些基本的情况。这时,他会来试探你的底线。找借口来给你商量,比如跟你说要加一点钱,也不多就每桶水多收个十元。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就应该直接换商家。不能让他觉得你很好说话,这就太被动了。这样的列子也多,你都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大事,但,这里有个安全隐患的问题。在陌生人之间,文明存在着一个猜疑链,这种时候你就要有个辩识真假的能力,就会用到我们身体的本能,这就是感觉,要相信自己的感官体验。

触觉延伸探讨二:在亲密关系的相处里,边界也在。在家庭和婚姻里,更是如此。你看一个家的房间布置,有餐厅,有几间卧室,能分出儿童房,书房,主卧。这就是随着时代变化发展出来的,历史学家有个发现,在20世纪以前孩子在家里没有一个单独的房间,孩子是跟父母睡在一起的。也就是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也在被分离出去,虽然没有被赶出这个家庭,但相互间也是保留了界限。家庭关系变得越来越简单,从整体趋势上来看,就是别人能管到的事越来越少,家庭越来越变成了纯粹的夫妻关系,孩子没有成年的时候家长有抚养义务,孩子成年之后呢,实际上就离开了这个家庭,实际上是这个家庭里边的客人。

触觉延伸探讨三,成人也需要抚触,这就是露营的最初温柔,当你走进大地母亲的怀抱后,你的感官也会得到滋养。露营,你可以更轻松如意的放松自己的身体。躺卧在大地母亲的怀抱,大地母亲会给你的身体一次放松的扫描。这一切都安静的就像没发生,呼吸着自然的味道,通过呼吸来引导身体。因为我们现在城市都是高楼大厦,水泥WiFi,无线网络干扰了我们的对于自然之母的链接。身心 就容易产生负性能量,在露营中跟自然接触,我们的能量跟大地有一个亲密的链接,就像我们中国人讲接地气一样。(地气,玄学所说的地中之气,是土地山川所赋的灵气。《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

所以,现代人会用晶石等矿物来去调理身体,晶石是大地之母最宝贵,而且孕育了亿万年的孩子,所以我们住在城市里面,通过晶石作用于我们触觉感官,也可以过去照顾自己的能量体。

每当你支起帐篷,在深夜感受大地的变化,那种原始的感动,你可以知道露水,在何时下来。让自己远离声光电的污染,去仰望星空。我想这也是在呼唤生命里的最根本的护卫。

当我置身於感觉之顶时,
心魂深处如此燃起
众神真理话语:
在灵的根基中以期待去追寻
将能寻得你对灵的关系。
*斯坦纳《心灵周历》第13周



唯有当我们体验到另一个世界的存在时,我们才会在那个世界里醒来。单凭触觉,你是无法进入所谓的外部世界。这个外部世界,让你透过身体产生自我意识,于是你开始体验到自己是有界线的。借由触觉,小婴儿让自己和大宇宙分离。触觉就是为了让小婴儿将自己从大宇宙中抽离,然后开始体验身体的本质。这种速度虽然缓慢,但它的确在发生。(十二感官第18页)

即使有了皮肤但是如果没有触觉的话,所有的一切都将是一个整体。我们会像落入海里的雨水一样,完全溶合在一起。想像自己是宇宙里的一个人,你完全熟睡而且对这个宇宙没有丝毫的知觉。再想像一下,为了某种神秘的理由,你离开了这个宇宙,而且你与它完全分离。此时,你依然没有任何知觉。你成为一个毫无知觉、没有灵魂的人。你想得到知觉的唯一办法就是,你必须先离开这个宇宙,然后立刻再回来和它接触。所以为了得到知觉,你必须做两件事。如图中显示的:首先你得从A点依着箭头方向离开宇宙。然后再顺着箭头的方向回到B点。这时宇宙对你而言是封闭的此时你就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十二感官第19页)

触觉对于人类有非常明确的功用。我们从神圣的整体中被释放出来,但又迫切地想要回到那里。于是,我们一直渴望去接触事物。触觉的任务就是要告诉我们:事物是分离的。这就是做为成年人要做的事,邀约离晰感近来。什么叫邀约离晰感,离:就是分离,抽离出去;晰:就是清晰,从某件事上抽身并分离出来,让自己逐渐清晰。我们做父母的要去尊重孩子的不同,要认同他们会抽离于我们之外,与此同时让孩子尝试着清晰自己并去发展自己。

诺瓦里斯(Novalis)说:“接触的同时,会产生分离与连接两种效果”。这是宇宙的深奥之处。(《十二感官》第21页)触觉最敏感的部位就是我们的手指。手指可以触摸到全身的每个部位。小婴儿就无法做到这点,必须等到二至三岁才有这样的能力。也就是小孩子到了会说“我”的时候,届时他的手臂长度才足以触摸到全身。(《十二感官》第22页)

斯坦纳说明触觉的秘密️:“如果没有触觉,人类无法成为有意识的神。”如果人们愿意打开自己的心灵耳朵,终将发现:我们的感官就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将上帝想象为自己在天上的父亲。如果你深入去思考触觉,就能得到更深切的内在体验。借由触觉的发展,人类可以领悟到神明世界的存在。这是一个极高、极神秘的世界,是你永远无法完全理解的世界!(《十二感官》第24页)

触觉的任务就是要让我们了解:我们是分离的。从何处分离?从大宇宙分离出来。不论你称呼为大宇宙、自然界、上帝、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三位一体*(Trinity)都无所谓。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体验过程。借由触觉,事物到底透露了什么讯息给我们?

*形而上学(Metaphysics)属于哲学的一派,探讨存在、实体、宇宙、时间、同一性等事物之基本原理的学问。亚里斯多德称此为超物理学。

*三位一体(Trinity)是指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引《十二感官》第25页)



在这阴霾笼罩的寒冬
灵魂感受到热切的驱使
展露它那与生俱来的力量
期盼透由感官世界启发的温暖之心
引领自己通过这幽暗的国度
*斯坦纳《心灵周历》第48周



生命觉 

来,我们再继续来看看第二种感官:生命觉。这是个很神奇的感官!斯坦纳是这样来解释:我们用它来觉察自己的身体组织。我们用感觉得到一种体验,然后这个体验会被传达到整个身体。列如,当你睡醒时,你会注意到它。你感觉非常舒服,因为你睡了一夜的好眠。你应该非常熟悉这种感觉。然而,我们更会关心的是另一种感觉:感觉到自己不舒服。无论如何,我们有能力去监督自己身体的组织状态。这就是生命觉。(《十二感官》第26页)

观察它,就像这会儿,我完全在写完触觉感官的兴奋状态里,我很享受这种感觉,这也是一种生命觉,也同样像一觉好梦一样,值得回味。观察自己的不同状态并记住这个感觉。这样会比运动本身还有趣味,运动后的人,在大汗淋漓后,也同样会升起一种感觉,这样的感觉是酸爽,也就是痛并快乐着。那感动就是让我们的心做运动。对,随之而来的也是愉悦的享受。身体也会记住这样的体验。说到记忆,身体对“痛”是会有很深刻的记忆的。所以才会有这样一句话,教育是疗愈,而医疗才是真实发生的教育。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在证明你活着!当你能够用心去感受一切的时候,生命永远都是礼物。哪怕是疾病,珍惜疾病带给你的礼物,去看疾病背后想表达的是什么?要心存感激,疾病是上天的恩赐。著名的《小王子》里有这样一句话:“这是我的一个秘密,再简单不过的秘密:一个人只有用心去看,才能看到真实。事情的真相只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我们探讨生命觉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不需要总是等到事件发生之后才从痛苦的折磨中读到些许的信息;而是可以在平时,甚至在欢乐的情境之下就能读取信息,并且明白它的含义。(《十二感官应用篇第40页》)医生就知道,没有一个人的身体是一样的。那同时也没有一个人的生命觉是一样的。

生命觉延伸探讨一:生命觉不是痛苦的感官,而是幸福的感官(即时的感觉)。

我喜欢日本已故的105岁老人日野原重明讲的:“就用我们的双眸仰望湛蓝高远的晴空,这已是人间至美,我们必须对这样的美好心怀感谢。”(引自《活好》)

为何突然间这么说呢?因为,就刚刚我正在骑车上班的路上,脑子里冒出个念头——在这里谈生命觉,我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死亡,因为,生命觉是相对于死亡才发生的话题。我们所谈的触觉和生命觉都是在这一个前提条件下发生的——你是鲜活的生命本身,必须是一个活的生命,才可能有这些感官。这真是很微妙呀!死未必是死,那活也未必是活着本身!那好,生命觉到底在做什么?如果只是在体验饥饿、口渴、感动仅此而已的话,我想就不会出现死亡这么大的一个话题,那生命觉就应该能有个更大的空间,还是这位105岁的日本老人说的:“生命是一种能量体,看不到,但一定存在。他对孩子们说,生命存在于我们能够支配的时间里。”现在,这个话题开始沉重了哈,不要,这不是我要表达的,我想要的是,?如同大理钱老师说的一样:“儿童研究的态度,不是要成为一个专家或者算命仙,而是进入很深遂生命的遇见,我很享受。”是的,我也很享受!做这一切都是因为感官研究是进入人智学的第一章。同时又正如鲁道夫.斯坦纳说的 : “ 任何人都不要轻信别人说的话(包括我的话)直到你自己有切身体验真实的感受。”就像你打乒乓球一样,只有你真实的去打过球。你才知道,什么是乒乓球,自己会打吗?打得如何,你喜不喜欢打乒乓球。这也同样适用于来感官体验。

生命觉(life sense)的主要特征就是,它会让我们感受到痛苦,因此有人称它为痛觉(pain sense)。然而,能够感受到身心的痛苦只是生命觉的一部分;无论是生病或健康、吃饱或肚子饿、疲累或轻松,对于这些生命状态的感知都属于生命觉的范围。生命觉是可以主动去感知的一种能力,而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的消极感官。《十二感官应用篇》

对呀!一说到教育,就会有些情绪在,我也尽量做到,不带个人色彩的来讲述完我想表达的!力求客观一点。教育的问题因为折射太多的家庭和社会问题,杂入过多的忧虑,同时变成一件全民焦虑的情绪漩涡。曾有段时间(包括现在都有一点),我都不想过多的来谈论关于教育的话题。这个话题有点……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总之有点回避。本可以简单点,教育从最初到最后,一以贯之的关注点,只是“人”而已,只是孩子而已。那就把话题落脚在关注十二感官上。“有病”的教育,是让孩子终其一生走不出他人的期待,迷失自我;而成功的教育,是让孩子从内在找到力量,过好自己的人生。我之所以在这里提这段话,是因为社会越往上走,评估体系越多元,也越看重人本身那些软性的技能。这里就有了个很好的问题了,什么叫软性技能?什么叫从内在找到力量?痛苦是一种暗示,同时也是一种指标,我们可以借它来判断自己是否还继续盘旋在命运的轨道,或者已经走上新命运之路。某些痛苦的事件只是为了告诉我们:“走偏了”,它是要我们修改方向而回归正途。有些人则是已经走在自己该走的道路上,然而他们还是会遇到一些痛苦的事件,但这些事件是为了考验他们,也是为了让他们完成自己的生命课题。(《十二感官应用篇》第46页)这里只是试探性的来用文字表达,因为,你想嘛,这种感官体验因人而易,每个人都不同,我在这里也只能简单而粗浅的进行表述。不希求能表达清楚。只是觉得,能进行这样的探讨本身就很有趣味和意义。因为,我们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来打开所谓的软性指标和内在力量。既然这样,那我们就继续!而不是被无明的情绪漩涡给裹挟。

生命觉延伸探讨一:对自己身体的觉察,千万不要忽略,那些隐藏在情绪底层巨大的疮口。我们常说“气死我了”、“压力好大”、“心有不甘”,这正是情绪在作祟。生气让人感觉失控,身体自动释放出大量有害呼吸系统的因子;焦虑让人体进入到空铁壶干烧的状态,一点点消磨掉人的心力;压力让人沮丧,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捂住了人的鼻子,看得见五指透过灰色的天空,又摸不到。

身体是不会说谎的,它忠实地帮我们贮存所有的情绪,而生病就是在提醒我们,要去真实地面对自己真正的需求,妥善地去处理,并相信身体的能力。你要比谁都更清楚知道自己的情绪和身体正在哪个点上,然后再去消化它。这就用到生命觉,去觉察,同时去和它和谐相处,找到解决之道。因为,身体状态不见得都能被医疗仪器检验出来,甚至有些疾病还是在检查之后才发生。

生命觉延伸探讨二:死这个话题,对于活着的人好像是个不愿触碰的。但,每个人都会经历。关于死亡,我一直就觉得这其实也是一种感觉。这只是换了另外一种方式存在,和你在一起。我相信死去的人能看到我们活着的人,特别是那些你最想念的人。

我在美丽的风景里时,我就会觉得,爸爸就在那里住着。

引用《活好》里关于死亡的话题,死亡和生命不可分开,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古希腊的哲学家叫伊壁鸠鲁,讲过一段关于死亡特别有意思的话,他说死亡这件事和我无关,为什么呢?因为我活着呢?活着的时候死亡没有来,对吧?对呀,我活着就是死亡没有来,死亡来的时候我不在,所以我永远不会遇到死亡。原来人死亡后并不会烟消云散,并不会从我们的生命中彻底消失,相反通过时时追忆他们可以更为深刻的方式,印记在我们的生命里,就比如现在,我觉得父亲从未离开,这种在一起的感觉在他离世后更加强烈,虽死犹生……文字是指向月亮的手,它不是月亮。

在这里来提及生命觉,只是为打开或者说是为撕开一个口子。作为一个指月之手,可以借这个感官来进入到思考。

十二感官的普遍分法有,初级感官:触觉、生命觉、平衡觉、运动觉;中级感官:味觉、视觉、嗅觉、温暖觉;和高级感官:听觉、语言觉、吾觉、思想觉。

如果你借着触觉进到一间房子(心灵),那你就需要用生命觉来开启光或进行觉察。

一、觉察肉身——身心的健康状态可以区分为:未病、预病、已病,透过生命觉,我们得以随时觉察最新的健康,来做评估和调整。

二、思想生命

检查自己是否有一些固执的想法或是习惯性的行为?若有,这可能是思想趋向“固态”的征兆。“液态”的思想生命具有可以接受各种不同的想法及事情发展出不同结果的弹性。“气态”的思想生命则具有更多的弹性和想象力。

某些积极的想法是否因为缺乏足够的能量支持而起起落落?在思想生命里是否存在着某种印记而让你经常浮现消极的想法,进而影响你的情绪。

三情感生命

自己为何会经常发脾气?情感的流动顺畅吗?有些人“一肚子心酸事”,因为他总是把情绪摆在肚子里而不去处理它。积极一点的人,他会把情绪带上来胸部去感受,然后再作后续的处理。有些人将此情绪能量转由双手输出去打人或拥抱别人,有的人则将此情绪能量化为语言再从喉咙出口骂人或是进行有效的沟通,有些人则是让这股能量继续往上窜入头脑里盘旋而形成牛角尖。

一般而言,触发情绪反应的因子会经由视觉及听觉进入我们的内心里,这是比较能被我们意识到的两种途径。相对地,由嗅觉所吸进来的部分则很难被我们意识到。在情绪的出口方面,通常是由语言或动作的管道输出。若能修炼好这几个感官,对于掌握自己的情绪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十二感官应用篇》第54——56页)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十二感官》之触觉、生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