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MEM·研二上

    在开学前,群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关于要不要恢复线下上课的问题。其实大部分人还是挺希望继续在线上课的,毕竟谁也不想周末还要继续跑学校,在线的话手机往哪儿一扔,适当的时候发个消息点个赞表示自己还在就行了。
    但终究还是要回学校上课。浙大自己搞了个蓝码,不过进学校基本上都是刷脸。这波疫情对人脸识别的厂家真的是重大利好了,小区、学校、工地各个地方都装上了这类设备,所以时机真的是个奇妙的事情。
    学院终于有了自己的教学楼。大部分课都还是在城院的教室里上,讲座之类的都搬进了新大楼里。可能浙大总喜欢这种看是古朴的造型,工院的楼跟玉泉那边的风格有点类似,红砖黑瓦的样子,也挺好。


工院新教学楼

课程

    这学期总共四门课,两门必修两门选修。必修课反而都是打酱油的课,一门是介绍性质的实践课,主要是关于工院的几个实训平台的介绍,然后大家体验几个小实验。除了智慧交通的平台,其他几个都是跟电子通信相关,实验对我来说太无聊了一些,比工作上用的技术还要更简单一些。不过也可以看出,物联网、新能源、智能制造这些目前还是热门,实验室也在不断研究新的技术。本来想跟其中负责物联网安全的老师聊一聊,结果今年没有这个实践,太可惜了。无论是目前的工作还是新闻资讯上了解,物联网安全应该是接下来一个重点方向。
    另一门必修则是更加无聊的自然辩证法。最后一节课上王彦君老师问大家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家是否了解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了,大家都羞愧地低下来头。老师是好老师,主题是好主题,但作为必修,还是一个政治正确的问题吧。
    选修课一门是IT工程项目管理,授课的是大唐移动的许建军老师。由企业专家来授课最大的好处就是能用实际案例来论证理论的正确性,同时也能为大家提供真实世界中的一些做法。课程总体是按照PMBOK的体系来讲的,所以考过PMP的话,对这些内容本身是非常熟悉的了。但反过来讲,许老师还是讲授了太多的理论知识,案例不够多。课程最后也安排了一个实验,体验了一下IT项目里各个角色的分工和协作,对我而言最大的启发,也是就是关于工具对项目管理的辅助这一课题的思考吧。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工具往往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引入高效的工具,自然就可以让科学的管理方法跑起来,等大家习惯之后,也就能体会项目管理的优点了。
    另一门课是顾新建老师的知识管理。顾老师本身就是知识管理标准委员会委员和智能制造标准化委员会委员,这门课也可以看做知识管理的权威解读了吧。顾老师在PPT里塞了很多的内容,可惜这门课也就8次课,讲不了太多的东西,尤其是实操方面的内容有点过少了。最大的启发是论文方面的,最后我采用了顾老师说的模块化开发来做论文的主题,既贴合实际工作内容,也比较容易操作,后续产品平台也可以按照课程上的理论进行搭建。

作业与考试

    研二开始好像作业考试都不怎么进行了。基本上每门课都是报告作为期末考试,工程管理实践是要求针对某个实验写一个体验报告;IT工程项目管理是有一个大作业,难度低于中级软考大题目;知识管理是要求就公司知识管理现状和优化写一篇论文。自然辩证法倒是安排地比较复杂,总共进行了3次课堂测验,不过也都是课前就公布了考题,课堂上将内容抄到答题纸上就行。还进行了一次在线测试,也就10道选择题。平时作业似乎也就知识管理课程有要求,不过每次也就要求选做PPT上的一道思考题就可以。
    总之这学期的学业负担是相当轻的,不像研一要花大量的时间在作业上。而且这学期也没有小组作业,想想有点反过来了,上学期在线上课,反而好几个小组作业,这学期大家可以一起上课了,反而都只要求自己完成。两门选修课其实都可以安排小组作业的,不过既然是选修课,也许就是只想让大家体验体验吧。

论文

    这学期主要是开题报告的事情。9月初的开题报告初稿环节,基本上跟老师说一下都会通过,所以主要的就是12月的开题报告环节。
    开题报告基本上就是论文的绪论部分,为什么这个课题是重要的,关于这个课题现在国内外都做了哪些研究,自己的研究如何进行,这几个问题讲清楚,基本上就可以了。
    这学期开始才会体会到选个好导师的重要性。我的开题报告前后改了5版,每一次导师都会在文档上加上大量批注,如果邮件说不清楚,导师还会电话沟通,后面小组还视频会议讨论了一次,开题报告过后线下又讨论了一次。事实上极少老师能做到如此认真负责,刚开始听说别的同学都是一稿过的时候,还觉得他们特别厉害,现在看来很有可能是他们导师根本没时间细看。据参加了预答辩的同学说,我的导师纪老师在评审的时候特别严格。其实这样反而更好,严格的老师才会把关论文的质量,宁愿前面严一点后面通过的可能性才高一点。
    关于导师该如何选择的问题,除了要契合论文主题外,很重要的一个点就在于对这一学科的论文的要求是否理解。例如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既不能只写工程,也不能只写管理,两者如何结合才能符合要求,就是个很难的问题。因此我个人推荐去找学位委员会的成员作为导师,毕竟如果连委员会成员也不知道论文标准,那就没人说得清什么论文是可以授予学位的了。至于导师其他方面,也许只能看运气了,不过从我目前所知,工院提供的导师都是比较负责的,很多比全日制学生的导师还认真,难能可贵。

你可能感兴趣的:(浙大·MEM·研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