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定位陷阱,成就个人品牌

《定位》一书可谓是非常经典的商业著作了,他的问世给很多企业都上了一课。

就中国企业而言,长虹曾经是中国最大电视厂商,后来开始做了空调和冰箱;春兰以前是最大的空调厂商,接着又开始尝试做汽车;最不可思议的可以说是云南白药,居然开始做起了牙膏。

相对来说,宝洁就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它一共有21个第二品牌,而且基本都做的很好。

那么,企业品牌的定位方法用在个人品牌上又当如何呢?

如果你把企业品牌的定位方法简单套用在个人品牌上,那么无疑是走入了一条不归之路。

何为“定位”?简而言之,便是找准位置和方向。

企业本质上是什么?它是一个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机构,里面的条条框框根本上都是为了盈利而服务。

为什么企业定位需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因为只有切中了顾客的需求,那么企业提供的产品才能卖的出去。

可是我们作为个体来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人吗?诚然,没有人可以脱离他人而活,而我们的价值也不可能脱离他人而独立存在。但是,我们终究是要为自己而活,在考虑到他人需要什么的时候,我们更加需要考虑清楚: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你活不出自己的意义,那么再好的个人品牌对你来说,价值何在?

为什么企业定位要找准一个方向?因为人的生理结构使然,无论你承认与否,在你评价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的时候,都会倾向于脸谱化或者说标签化,尤其是在当今信息超载的社会,人们在处理海量信息的时候,也只能选择用一个标签去代表一个东西。因此,企业定位就是帮助顾客在心智中建立了一个关于自己的标签,只要这个标签是顾客需要的,又是独特的,就会有顾客愿意去选择它。

然而,作为个体来说呢?或许在数十年以前,只做好一件事还能算是生存的法门,而在现在这还能行得通吗?即便你成为了这个领域的第一,可一旦这个领域本身已经失去价值,那么这样的第一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你不多学一点东西,那么你很容易被机器所取代,而等到了那天,作为一个人,你又当如何生存?即便是作为企业来说,完全专注一个领域也绝非绝对的真理,就以柯达来说,他的坚持也最终因为科技的进步而变得失去意义,不会有永恒的企业品牌,更加不会有永恒的个人品牌,如果忽视时代的潮流,那么你也终究被淘汰。

简而言之:个人品牌的定位不能简单等同于企业品牌,需要考虑到他人但必须联系自己的需求,需要专一但也要学会与时俱进。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真正地定位自己的个人品牌呢?

作为普通人来说,最忌讳的便是陷于那些讨巧的定位案例,因为,书本已经通过上帝视角将能够验证它观点的事件在有利于它的角度进行了阐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不具备多少实际意义,而是借此帮助读者理解了作者的论点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看完书本以后往往觉得很爽,仿佛已经对世间的真理大彻大悟,但是脱离书本以后,感觉自己又变回了原形。

我们都知道,定位需要讨巧,不能和第一正面竞争,需要通过他人的潜在需要另辟蹊径。

可是,我们又该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方向?

《这样读书就够了》的作者赵周率先提出了一个原创概念:拆书。自此之后,拆书便开始流行起来,而他本人便成为了拆书领域的第一,可以说,他找到了人们潜在的需求,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并成为了一个领导者。这样的案例和《定位》中的正面案例可以说有的一拼了。

却又少有人知道,赵周本就是一个很牛的企业培训师,他提出拆书是由于这样的经历:

曾经一次,他在美的做了两天的课程之后,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那些接受培训的人士都是顶尖的人才,为什么只能接受这样的培训,而不是针对主题自己买书来学习呢?

他自己的回答是:企业认为,通过培训师进行的课程要比个人自己买书看收获更加大。

于是,他便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是否存在一个方法,可以代替培训师,从而让读者得到比自己看书更加好的收获呢?

拆书便应运而生。

可以看到,赵周之所以能够提出“拆书”绝非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在自身对专业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这个新概念与其说是创新,倒不如说是把自己培训的技巧,通过一个其他的可操作的方式让读者去习得,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所以仔细一想,拆书虽然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是本质上绝非是一个新的东西,只是换了一个包装,通过群体学习讨论的形式,结合了人认知和学习的普遍规律而得出的产物。这个产物对于作者本身来说并不是很新鲜的东西,实际上,对于他的同行来说,也不是高深的东西,但是它恰恰迎合了人们自我学习的需要,从而走红。

如果没有长期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赵周是否能够做出设计出一个如此科学的读书方式?

如果没有对于行业的深刻理解,赵周如何发现职场人士真正需要的?

如果没有实践和探索,赵周又如何把拆书发扬光大?

对于个人来说,与其思考那些花哨的定位,不如认真做好手头的事情,当你把事情做精,做透,当你明白了一个领域的底层逻辑和深层矛盾,那么好的定位自然会应运而生。

胡适曾经说过: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关于定位,只要你想,谈上三天三夜都不是个问题,但再精彩的案例对你的帮助也是微乎其微的。需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定位看似讨巧,若是脱离了足够的积累,也只能沦为空谈。

你可能感兴趣的:(避开定位陷阱,成就个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