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走“成见”这座大山

文/路人甲

今年暑期档电影黑马要说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估计没人反对吧。上映9天,票房超20个亿,猫眼电影评分9.7分。这样的空前成绩,使人们对国产动漫的前景寄予了很大的信心。这部电影不论从场景、画质、细节,还是笑点、泪点、燃点都做的很棒。当然这些都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去展开的,那就是“成见”。可以说整部影片里里外外都能用“成见”去诠释。

魔童降世

1.对国产动漫和哪吒影片形象的成见。

我对国产动漫的印象虽然突破了《喜羊羊》的水平,但总觉得还差点火候才能与美国动漫大片相媲美。但其实,从15年的《大圣归来》到后面的《大鱼海棠》、《白蛇缘起》,国漫已经崛起了,而且我中华文化和故事题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毫无疑问《哪吒》又是一部制作精良的良心片。至于,画着烟熏妆,龇着大牙缝,满脸恶相的哪吒也一改以往动画和电视里的形象。这让我想起了《西游降魔篇》里的孙悟空,是不是成佛之前都是魔相?不成魔不成佛。这也许是导演打破成见的入口。

藏好了吗

2.哪吒人物形象改版打破了固有的成见。

这里说的人物形象是指内在的人物性格。曾经“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反叛者”变成了一个始终在寻找自我道路上的“孤独者”。他渴望关注、渴望认同,走入“主流社会”并改变所谓“宿命”是小哪吒的终极追求。父亲则成为了一个默默付出的“支持者”形象,亲情关系退居自我意识之后。如果一成不变,只能是无限的翻版,犹如一潭死水,这也许就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吧。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

萌萌哒

3.影片内容里的成见。

先说哪吒。影片刚开始的时候,是太乙真人带着一口川普的独白:“人是否能够改变命运,我不晓得。我只晓得,不认命是哪吒的命。”从魔丸降生的小哪吒生来就被贴上“妖怪”的标签,村里人都避之不及,没人敢接触他。他也时常弄的村里不得安宁,以至于即便他做了好事,也没人相信他。在救了小女孩之后反被冤枉,他愤怒地踢起一块石头落到远方的山上,顿时山崩了,这似乎是在暗指后面申公豹所说的“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他开始反抗命运了。想必最后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震撼了很多人。这让我想起了华晨宇《齐天》里的歌词“这不是你能决定的胜负,一棒把天宫闹翻颠覆,什么人命天定,我说天命由心…”歌曲里那两段说唱我练了不下百遍,烂熟于心,每次听却依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甚至眼底湿润。

我命由我不由天
再来说说申公豹,他坏不坏?坏!可是没有无缘无故的坏,就如他和敖丙的对话所说。

申公豹问敖丙:你知道为什么我那么努力,却得不到师父的信任吗?

敖丙说:徒儿不知。

申公豹说:因为我是豹子修炼成精,我是妖,无论我多么努力,我都是妖。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

孩子看的是哪吒,成年人看的是申公豹。抛开主角光环,申公豹才是可怜的命运牺牲者。

很多人一生都活在别人给贴的标签里,出不来,最后也就认了。最无形的“杀人”方式也许莫过于此。我们身边有关成见的例子太多了。

“他爸是贪官,他一定也好不到哪去。”

“她升职这么快,一定跟老板有一腿。”

“他有纹身,肯定是个社会人。”

“他从小父母离异,人格肯定不健全”

……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不同程度的灰。世界也不是简单的由A到B,而且复杂多变的。如果一切都是知道条件后,立马就能推出结论,那这个世界简单的就像数学公式一样。那人也不能谓之人,而是设定好程序编码后的机器,一件触动便原形毕露。

他是个成功者,打个喷嚏,都要拿笔记下。他是失败者,说的再多都是废话。所以有个常见的现象:同件事情,名人说一句我们深信不疑,而熟人和陌生人费劲口舌,我们却始终摇头嘲笑。事物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我们心中的成见就像一片树叶,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都说寒门再难出贵子,是的, 一方面是环境、教育、认知水平的巨大差异,另一方面,是没人会去注意寒门子弟的价值,认为不可能比得过钱权势力。所以就这么循环下去,马太效应越来越大。

唯一的朋友

有句话叫“相由心生,心由境生”。“相由心生”指一个人看到的事物,或者对事物的理解、解释、观感,由他的内心决定。相是指物相,世间万物的表现形式。而“心由境生”是指内心是由身边的大环境所决定的。既然如此,那可以推导出“相由境生”,认为人或物的现状是由以往的大环境造就的?这样理解又回到了“成见”上去了——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和物。这完全忽略了心的作用,正如哪吒所说“去他的鸟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决定!”

说到这,我想起了心理学三大巨头之一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阿德勒心理学倡导的是目的论,而不是原因论。这观点与弗洛伊德的背道而驰。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否定人的自由意志,把人看作机器一样的存在,认为人的现状是由过去的经历所决定的。这与成见不谋而合。相比来说,我更喜欢阿德勒的“目的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人都可以改变,而且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过去和未来都是伪命题,每一个当下都是过去也是未来,真正存在的只有当下。

逍遥又自在

越缺失什么,就越弘扬什么。这似乎是古今中外所有文化作品的基调。影片最终传递了导演的希望:不论是电影角色还是身边的人,他们都不该被随意贴标签,每个人都有复杂的一面,不要用成见和偏见压垮一个人。

成见是一块巨石,也是一个云梯。但愿我们不抛巨石,若不幸被压中,也要登上云梯,直上云霄。

摘掉成见,从心开始,还世界以本原。一直存在的就一定是真相吗?正如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所说“从来如此,便对么?”

我想,答案不言而喻。

                                                           

你可能感兴趣的:(搬走“成见”这座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