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北上》| 如果运河有记忆

想读《北上》已经很多年了,从读完《如果大雪封门》开始,又从读完《耶路撒冷》开始,终于在一个长假归来的午夜被安排上了。有个憨憨说我老念着要读完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就把第十届获奖作品打包买了回来。看看,谈恋爱就是好啊!

真正读起来,《北上》并不酣畅。故事有点儿散。用徐则臣自己的话说“一个个孤立的故事片段,拼接到一起,竟成了一部完整的叙事长卷。”我犹豫着是否还要记录读后感,有点儿担心写不出来,又有点儿担心传递不出其中的岁月浩荡,大水汤汤。可是我太喜欢徐则臣了,太喜欢《如果大雪封门》和《耶路撒冷》了。借由此篇,以表敬仰吧。


徐则臣以“京杭大运河”为主干,串起《北上》的三条故事线,串起了河畔城市的烟火气,串起了民族大义,也串起了历史变迁。

第一条线是以八国联军侵华和义和团运动为时代背景,描写了意大利人保罗·迪马克北上寻亲之旅。翻译家谢平遥、伙夫邵常来、保镖孙过程一路随行。他们沿运河北上,途经杭州、无锡、常州、淮安、扬州、济宁、天津、通州......从船事、水文、景观,到摄影、戏曲、茶饮、绘画......由南到北,保罗·迪马克爱极了运河畔的“烟火气”,却也历经波折事。当时正值义和团运动时期,保罗被仇洋的河匪所伤,因救治不到位染上败血病,在运河的尽头通州(今北京)憾然离世。他没能完整体验运河,也没能找到他的弟弟。

临终前,他将随身物品送予了几位随行人。邵常来选择了罗盘,孙过程选择了相机,谢平遥选择了随行日记。

第二条线是保罗·迪马克寻找的弟弟(改名马福德)的人生故事。他原本是一名意大利水手,受《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也想看看中国的锦绣河山。他带着对战争的天真幻想和对东方的美好憧憬,怀着保卫公使馆的正义目的,成为了八国联军侵华中一位侵略者。他沿着运河稀里糊涂地上了战场,看到列强铁骑下天津百姓的惨状,看到自己和同伴的伤亡,才真正认识到战争的残忍。他做了逃兵,逃向一个叫秦如玉的中国姑娘,在运河边隐姓埋名过起了中国人的日子,春种、秋收、摆渡、拉纤......最后因爱妻如玉在日军侵华战争中惨死,马福德与日军同归于尽。

第三条线是徐则臣跳脱时空的现代线,交代了翻译家谢平遥、伙夫邵常来、保镖孙过程和马福德后人的故事。邵常来的后代邵秉义继承祖上的跑船生意,孙过路的后代孙宴临在大学里教授摄影艺术,谢平遥的后代谢望和拍摄《大河谭》纪录片,马福德的后人胡念之则从事运河研究。京杭大运河让两代人的命运又一次汇聚在了一起。


北上又南下  失落亦深思

“如果说放在文宣材料这个标准上来说,《北上》算是个不错的本子,但是要是放在茅盾文学奖的尺度上来说,整个故事既不经典也不新颖,甚至没感觉出来有京杭大运河的味道。”看完文章,我在知乎上看到网友这样评价《北上》,我想他一定是爱之深责之切,他一定也跟我一样太喜欢徐则臣和《如果大雪封门》。

《北上》的前半部分,我其实也是有些失落和失望的。我预想中的《北上》更加波澜壮阔,更加厚重。我以为围绕这条奔流不息的运河,《北上》能像《耶路撒冷》那样给我很多情绪的触动。我甚至觉得它的茅盾文学奖殊荣有点过誉。

直到读到马福德的故事,读到那些关于战争的反思,才敢大胆解读,也许徐则臣此作的意义就在于此,如何在国耻家仇民族大义的同时,葆有对战争的理智和对人性的辩证理解。这是值得人们去深思的。如小保罗,如马福德,如孙过程.....他们到底从战争中获得了什么?

阅读《北上》,我建议打乱作者的目录,按照时间顺序去读,可能故事的完整性会更强。


被勾起的“茨淮新河”记忆

读《北上》,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作者笔下的那条河。运河大概就是徐则臣的乡愁。读过一些徐则臣作品的人应该知道,他常写运河,写花街。在他的笔下,水和船填满背景,主角也一直是水上人家,是被运河轻轻摇晃着命运的人。他们在运河边生活,靠水吃水,几代人的命运都与浩浩荡荡的运河连在一起。

我从小在河边长大。每当跟人介绍家乡,我都会骄傲地说”淮河从蚌埠穿城而过“以及那句老话”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以此来形容淮河流域水丰土沃、物产富饶。但我久远的童年记忆,却是关于家门口一条不太知名的“茨淮新河”。茨淮新河是淮河的一条支流,是淮北平原治淮期间,从平地新辟的一条最大的人工河道。游野泳、搭轮渡、捡河蚌、捉鱼虾......记忆中的茨淮新河鱼类非常丰富,鲢鱼、大板鲫、川条儿、翘嘴儿、嘎牙鱼......

那是我以及我许多童年玩伴的儿时乐园啊......


少年  青年  中年

我还是非常非常欣赏徐则臣的。他敢于不疾不徐地写京杭大运河。想起当年明月老师和《明朝那些事儿》,他们都知难而进,敢于剥开日益坚硬的历史茧壳,以雄健的笔墨去寻回历史记忆。这种稳扎稳打的写作态度实在是令人佩服!

回顾徐则臣的几部作品,《如果大雪封门》像少年,“我”挣扎在漫天大雪的北京街头,为生机愁苦,连几只鸽子都留不住;《耶路撒冷》像青年,初平阳回到故乡,却要卖掉祖宅远走四方到世界去;而《北上》有点儿像中年了,徐则臣带着他丰富的人生心态,去面对丰富的社会历史和民族大义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徐则臣《北上》| 如果运河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