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蓝果树

云南蓝果树(拉丁学名:Nyssa shangszeensis Fang et Soong)是蓝果树科,蓝果树属乔木。

大乔木,高25-30米,胸径约l米;树皮深褐色,常现小纵裂;小枝粗壮,直径5毫米,微呈棱角状,当年生枝密被黄绿色微绒毛,二年生以上枝被宿存的黄褐色微绒毛。


中文学名  云南蓝果树

拉丁学名  Nyssa yunnanensis W. C. Yin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目  桃金娘目

科  蓝果树科

属  蓝果树属

种  云南蓝果树

分布区域  云南南部


1、形态特征

云南蓝果树 标本

云南蓝果树 标本(共4张)

大乔木,高25-30米,胸径约l米;树皮深褐色,常现小纵裂;小枝粗壮,直径5毫米,微呈棱角状,当年生枝密被黄绿色微绒毛,二年生以上枝被宿存的黄褐色微绒毛;皮孔显著,近圆形或椭圆形,淡白色或淡黄白色;冬芽锥形,鳞片镊合状排列,密被黄绿色绒毛。叶厚纸质,椭圆形或倒卵形,稀长椭圆形,长15-22厘米,宽8-12厘米,顶端钝尖,具短尖头,基部钝形或近圆形,稀楔形,边缘全缘或微呈浅波状,上面深绿色,干燥后橄榄色,下面除叶脉深黄色外其余部分淡绿色,干燥后灰绿色,密被黄绿色微绒毛,叶脉上更密,中脉在上面微下凹,在下面凸起,侧脉14-18对,与中脉成40度的角开展,上部略向内弯曲;叶柄粗壮,长2-3厘米,近圆柱形,上面微呈浅沟状,密被黄绿色微绒毛。花单性,异株,由叶腋或叶已脱落的叶痕腋芽生出;雄花多数成伞形花序,花梗长约3毫米,被绒毛,总花梗粗壮,圆柱形,长2-2.5厘米,密被黄绿色微绒毛,单生于叶腋或叶已脱落的叶痕内侧;花托盘状;花萼有萼片5,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约0.5毫米;外面被微绒毛,花萼下有小苞片4,卵形,密被绒毛;花瓣5,近长椭圆形,长2毫米,宽1毫米,外面被疏柔毛;雄蕊10,排列成2轮,长2-3毫米,生于花盘周围,花丝钻形,无毛,花药淡黄色,椭圆形;花盘肉质,微现裂痕。雌花未详。核果幼时绿色,干燥后紫褐色,长卵圆形或近椭圆形,长2厘米,宽1厘米,直径5毫米,被微绒毛,无果梗,通常4-5枚成头状果序,果实下边有矩圆形小苞片4枚;总果梗长2厘米,被黄绿色微绒毛,生于叶腋或叶已脱落的叶痕内侧;种子稍扁,外壳上有7条纵沟纹。花期3月下旬,果期9月。

2、生长分布

产云南南部;生于西双版纳海拔500-1100米的山谷密林中。

3、繁殖方法

选择胸径20-40厘米的健壮母树采种。采回的鲜果应薄摊在通风的阴凉处,待果皮软化后,放入箩筐中,搓去果皮,洗净晾干。用湿砂层积贮藏,先在通风干爽之处铺上约3厘米厚的砂子,然后放一层种子盖一层砂,砂堆高不超过20厘米。砂子需保持湿润,每隔半月需翻动一遍,以防止种子发霉,并要保持通风,防止鼠害。翌年早春播种。种子千粒重180-200克,呈橄榄球形,长1.2厘米、宽0.6厘米,种壳上有5-7条沟纹,十分坚硬。也可随采随播,将果实采摘后用碱水浸泡数日,然后搓去果皮,用清水将种子洗净后晾干待播。鲜果出籽率38%左右,鲜种子千粒重155克,1千克种子有4000-5000粒,发芽率40%。


栽培技术

折叠栽植

选择长势健壮的1年生苗,剪除主根,在冬季或早春芽未萌动前造林,以2月至3月上旬栽植,栽植做到根舒苗正,分层覆土踏实,填土高出地面成龟背形,一般造林成活率在95%以上。

折叠施肥

有条件的地方和速生丰产林要进行林木施肥,秋季以施有机肥为宜,一般每667米2施土杂肥3000-4000千克;生长季5-6月,每667米2施尿素5-10千克,8月下旬每亩施过磷酸钙50-60千克,同时结合中耕,促使枝条木质化。施肥方法以环沟施肥为佳。

折叠除草

坡度平缓的造林地,在树冠郁闭前可间种农作物。栽植后1-3年,每年要松土、除草,施肥,5-6月和7-8月各抚育一次,5-6月每667米2施三元复合肥50-100千克。中耕浓度不小于30厘米,在种植穴的外围向外扩20-40厘米,注意不要伤根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云南蓝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