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回龙观故事有感

下图这篇故事读了至少二遍。

第一遍嗤之以鼻:还不是要回到应试轨道上嘛?

第二遍第三遍,看出了不同:经历过“弯路”的娃果然是不一样的。内驱力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张芬妈妈的话我非常认同:快乐的童年能治愈孩子一生。

一直在应试道路上走的娃,一直在被外在压力驱赶着,这是外驱力。大概率不会产生“好了还要好”的工匠精神。

只有经历过挫折的娃,才会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想选择走哪条路,有机会找到自己的擅长,并坚持下去。

就像文中的小李。

“海淀黄庄的人海压在小李脑袋里松懈多年的弹簧上,这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仿佛更为真实、更为残酷,一种莫名的斗志也从心底悄然升起。

他记起好友天天身上的变化,更加迫切地想要逃离昌平那所佛系母校。

此后他开始参加各类考试,北京公立重点高中国际部的加试、知名国际学校的招生考试、上海“四校八大”测试、托福考试、国际学校联展、开放日。 ”

……

“在同学心中,他最大的不同是阅历丰富,思想自由。

小李把告别母校比喻为“下山”,他说:“现在我比任何时候都痴迷于学习,经历过放牛班的自由,我才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这份成熟来自他被长期放养的经历,也来自主流教育体系试图把所有螺丝都拧紧的竞争氛围。可能没那么快乐,至少相对安全。 ”

显然,小李的sparkle被点燃了。然后一路狂奔。初二并不算太晚。

解题步骤不规范,英文词性没有标注,那又如何?不过是一些术罢了。只要心中的道立好了,这些术只需要短短一段时间便可补齐。而更多的应试学子,是即便走上了社会乃至终生都无心道,终究没有点燃心中的sparkle,只是活成了一个傀儡罢了。

放牛班的娃有更多的时间探索自我、探索世界,玩疯了玩够了,在玩中学。脑中拼图越来越多,以后连起来就越来越快,理解力自然而然就上去了。理解力高的孩子学什么不快?什么叫一点就通?这就是基础。

樊登老师好像也讲过一本有关回龙观学堂放牛班的书。有机会去看看。

人生就像弹簧,松过了才能拉紧,一直拉紧的结果只会是崩断。有张有弛,得以致远。

有些弯路,有些坑,是必经的,是逃不过的。即便早年逃过了,青年中年老年也会补的。如果躲不过,还不如早点摔一跤,爬起来看看方向、想想清楚,再往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回龙观故事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