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24 七期晨读复盘—保研后,我要和英语做个了断

一、英语学习历程(早年VS七期晨读)

(一)大一

发心:无,纯粹是高中学习习惯的后遗症,欲以这种虚假的充实表象遮掩迷茫焦虑的本质。目标:过四级。行动:在校时,每天早起朗读、背诵大学英语教材课文,30-40min。结果:四级580。每天一点点任务量、不走心的学习,虽然让我的英语如同小火慢炖,不曾间断,侥幸通过四六级,并给自己一种努力上进的感觉,但我深知自己的英语其实差得一塌糊涂,学习生活中的其它方面也很迷茫。一句话:自我感动且自我唾弃着。

(二)大二

上学期:发心:无。目标:过六级。行动:尝试每天听写BBC一个多小时,做几套六级卷子,在某些无聊的课上偷看完英文原著《夏洛特的网》、《爱丽丝漫游记》。结果:六级566。但行动只持续了一个月,因为十八年中诸多人事变故带来的心理压抑,终于在一些突发事件的引诱下爆发,心理严重抑郁。伴随而来的是记忆力、精力的严重下降。于是停止了一切学习活动。只是在考六级、期末考试前随意地看两三天材料。

下学期:通过阅读心理学、哲学书籍,与学长学姐等人交流,投身科研项目,心情逐渐好转。但因课业繁重,平均一周写一篇论文,另有许多杂事需要我处理,所以没有额外的精力、感情来学英语。所以,发心:无。目标:无。行动:只是一时心血来潮,用了10天的零碎时间,全文背诵了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又因为上“专业英语”这门课,所以会在课前预习时花两三个小时翻译材料,一周一次。结果:顺利通过“专业英语”。

暑假:尝试从音标学起,于是花了将近20天在B站上看完了Paul Gruber的教学视频,边学边练。但课下没有练习,且从不复盘、复习。

(三)大三

上学期:发心:做翻译员赚钱。目标:过来年五分月的CATTI三笔。行动:前三个月搞科研,后一个月忙复习,直到1月初才开始跟团学习CATTI三笔(不是Scalers的笔译小组)。然后就放寒假了。

下学期:结项论文、论文发表需要翻译成英文,如何在最大程度上表达论文原意,很让我头疼;偶然去图书馆报告厅听诺奖得主谈人生,我全程懵逼,而其他同学则在互动环节用英语谈笑风生。又想到因为语言问题而听不懂某学者的学术报告,曼大系主任来招生,我无法用语言交流的尴尬处境……在这一系列事件的刺激下,我的心宛如刀割。此时,发心:听懂讲座、向专业大佬学习、开阔眼界、证明自己的外语能力。目标:五月份的CATTI三笔。行动:跟团学。1月中旬至2月中旬,每天学点基本的语法;2月中旬到三月底,写结项论文,没学英语,已脱离团队;3月底至4月上旬,因为脱离团队太久,急于追赶,便在焦躁心理下购买各类英语学习课程,并在几天内集中看完,以自我安慰。但短期内见不到成效,于是对他们的方法半信半疑;4月上旬到中下旬,联系老师、准备保研材料,同时意识到听、说的重要性,于是开始自学赖世雄英语音标,但没坚持下去,然后尝试了词缀学习,但看了几天就头晕,总之又犯了企图几天内学完所有知识的老毛病;4月下旬到5月20号,逐渐回归团队,开始看翻译理论、三笔综合、实务,但每天只图量,没有复盘、总结。结果:三笔综合60多,实务58。

暑假:天南海北地奔波于各大高校夏令营,历时20天(食宿交通全部报销,所以本质上是玩了一圈)。完事儿后歇到开学,期间看了很多闲书来解闷,唯独没学英语。

(四)大四上学期

8月底—9月20号:复习专业书,准备某学校的推免,并看了两遍《语法俱乐部》。20号—28号:联系推免学校录入系统。10月1号—7号:回家陪父母。7号—10月下旬:沉迷于专业理论书无法自拔,同时翻看学界大师的传记,发现每个人都至少精通四五门语言,英日德法是标配。我突然想起参加夏令营时很多同学的外语很好,甚至有二外。我当时觉得自己的科研能力略胜一筹,就不放在心上。可现在想来,学术的路很长,我们都处在初始阶段,我领先也无非领先几步而已,他们要想赶上来是很容易的。而外语需要长期学习,更何况还有二外,一折腾起码一年。当我返过头来搞外语时,他们会在既有的外语优势基础上,努力搞学术。最后当我达到基本线时,他们已经全方面超过我了。更何况在硕士二年级时会面临公派海外留学的竞争,外语也是相当重要的。这让保研后有些膨胀的我彻底怂了。与此同时,我关注了国际义工项目,也需要较好的英语能力。所以我抛开保研后找对象、吃喝玩乐的私心杂念,彻底下定决心学英语。然后也就有了相对具体的方向和行动。先是自己猛劲儿泛读,然后赶上七期晨读课。基于自己长期摸索的经验:朗读很重要,以及对Scalers的强烈信任,我立马报了名。这一阶段总结如下:

发心:练就成为学术界大佬的基本技能;开阔眼界;用英语赚零花钱,证明自己的能力,并体验知识变现的乐趣。目标:CATTI二笔;申报来年的国际义工项目。行动:10月下旬—11月15号,关注了某位低调的大神译员的公众号,里面有免费的讲解材料,我每天上午认真练习三小时翻译,反复琢磨,努力将八年内的16篇材料吃透。18号—12月20号,除了去外地开学术会议那三四天,每天上午阅读三个多小时的英文版《福尔摩斯》。20号—1月4号,报名Scalers晨读,每天上午听完课后,练习音标一个多小时,剩下的两个小时看英文版《福尔摩斯》。5号—8号,全力考试,放弃英语学习。9号—12号,考后聚餐、回家、短暂修整。13号至今,恢复晨读。结果:二笔综合48,实务60,我对翻译的精神有了较深入的体会。阅读英文材料语感更强了。最重要的是,我本来的兴趣就在听、说上,但总觉得自己发音不好而羞于开口。跟Scalers练习音标半个多月后,因为自己的发音更标准,所以更敢开口了,自己对英语的兴趣重新被点燃,而且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听力提升了。

二、反思

生物学里的对照试验,以控制变量对比结果。而在具体的工作生活中,以改变行为模式对比结果。通过结果好坏,反思行为模式的问题。

(一)早年英语学习中的问题

1.行动不足

方法各有不同,是在个人的行动中逐步摸索出来的。更重要的是在持续努力面前,方法是没有高低好坏之分的。而我总是企图在追到最好的方法之后,再持续行动。这样就陷入死循环:听完方法后,不行动,没有长进,于是认为原因在于现有的方法不好,转而寻找更好的方法。结果听了一堆课,花了一堆钱,英语还是差得一塌糊涂。一句话:在追寻方法的道路上自我感动着,在缺乏行动和没有实质进步的结果上自我唾弃着。

2.不持续

即使真的行动起来了,总是不够持续。一学期换一次花样,或是听写或是音标。而且每次行动时间都是一个月左右,就找各种借口放弃了。

3.基础严重不足

即使能够持续行动起来,也要注意务必首先夯实基础,不要跨级跳。学习的本来面目就是先慢后快。否则,音标还没学好,一段材料没模仿好,就开始一天一篇材料,渴望一个月后就能达到BBC播报员的水平;一些基本的单词还认不全,稍复杂一点地外刊还看不懂,就直接上手很难的文章,这是不可能的。而且整个过程很痛苦,没有持续进步的持续喜悦。

4.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即使从基础开始,持续行动较长时间,如大一一年晨读课文,还是没有进步。根因是晨读时严重的不走心、不走脑,每天重复一样的内容,从来没想过复盘以及在复盘基础上的提升。夯实基础固然重要,可它在根本上是为了上层建筑,不能偏废。

(二)七期晨读反思

1.进步

基于自己的经验:朗读十分重要,以及对Scalers的强烈信任,我终于开始行动起来了;

而且也一直在克服行动中的各种问题,努力做到持续。比如羞于在人前说英语的我,每早步行两公里到校内偏僻的小树林里大声朗读,在雪窝里一待就是一个多小时。有几天嗓子很疼,而且上火唇裂,发音时嘴一咧,伤口就会裂开,更不用说嘴巴肌肉酸痛了。当然也有情绪上急于求成的烦躁。

我也彻底承认了基础的重要性。所以每个音都会反复练,容易混淆的就放到一起比较差异,总之一个一个地过,谁也跑不了,绝不能含糊。

还有每天复盘,这主要是以自己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导向,比如哪些音、音的组合发不好,然后在Scalers课件、直播的指导下,结合实践中摸索出的解决方案,形成自己的一套知识、操练程序。当然复盘也会让人的情绪很不好,比如就一个句子而言,我发现我今天只能关注一两个问题,然后大量练习解决后,明天再温习时又有新的问题冒出来了。

2.遗憾

中间因为某些事耽搁了几天,现在还在补课,所以未能按时打卡30天,自然也得不到那份“神秘大礼”了。另外,中间也时不时会放一下水,偷一下懒,所以到最后几天有点跟不上了,发现自己的基础还是不够扎实。

(三)以英语为镜,折射出我的品质。所以当我转而反思自己在学习专业的历程时,发现了惊人的相似性。只不过我在专业上成熟得早,而在英语上却拖到了今天。不过也还好,大学三年半了,我终于可以赶在毕业前和英语做个了结了。

三、规划

发心:练就成为学术界大佬的基本技能;开阔眼界;用英语赚零花钱,证明自己的能力,并体验知识变现的乐趣。目标:2019上半年,CATTI二笔;申报国际义工项目。若目标达成,下半年考虑口译、BEC。行动:目前来看,跟完晨读,马上去补威廉老师的单词课。长期看,先练好音标,做到每天听说。然后延续每天上午三小时的英语学习量(汉英翻译、英文原著阅读)。

最后,仓促成稿。全文内容繁杂,语句啰嗦不够精简流畅,我导师看见了肯定又要把我说一顿。但来不及修改,辛苦Scalers查阅了。也衷心感谢S一个月来的辛苦付出。

另,我已保研到南京大学,听说S本科是南大的,所以我可以喊声“师兄好”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 24 七期晨读复盘—保研后,我要和英语做个了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