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读书笔记之: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故乡,是我们每个人,挥之不去一种情思,是割舍不断一缕念想,有个故乡,似乎我们的灵魂就有处安放,没了故乡,我们仿佛如孤魂野鬼般开始四处游荡!

学生时代读过鲁迅先生的《故乡》,记忆中多少让人感觉到一些童年的趣味,尤其是那个活波勇敢的少年闰土,项带银圈,手持钢叉,在海边碧绿的西瓜地里刺猹,一切都太过鲜明。仿佛我们就真遇到过这样的少年。

现在重读《故乡》又是另一种味道,有些惊喜有些愕然有些悲哀。

《故乡》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第一个是"过去时"的,第二个是“现在时"的,第三个是“未来时"的。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

回忆中的“故乡”

先生回忆中的故乡一种有神异色彩的美: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有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绿的西瓜,少年润土有一副紫色圆脸,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银白”色的项圈,海边有五色贝壳,“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还有各种颜色的鸟类,没有一种色彩不是明艳的。同时故乡又是一个寂静又富有动感的世界,小英雄少年闰土手捏钢叉刺猹,给这个静谧的世界带来了动态的感觉,注入了活泼的生命,那么和谐自然。

现实中的“故乡”

天气阴晦,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阴冷的风,没有一些活气。先生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曾经的豆腐西施杨二嫂,如今变得“凸颧骨,薄嘴唇”,“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尖酸刻薄,自私自利,爱占小便宜,还有点得理不饶人,说的话让你无言以对。

看到先生阔别多年又见儿时玩伴,不再是记忆中的少年,而是沧桑麻木的成年闰土,一声老爷让先生与他之间隔了一层厚障壁,那些年少的时光,终究也是流淌尽了的,再也回不去了。这对其是一种惊醒作用,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使人麻木愚昧,生活压垮了昔日的少年闰土。自此先生再次离去,“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完成离去-归来-再离去这一人生循环,也是绝望-希望-绝望的心理过程。

理想中的“故乡”

先生理想中的故乡,仍然带有回忆中故乡的影子,“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先生盼望后代可以再无隔阂,盼望每个人都能幸福生活,是一种全新的、前所未有的生活:人们不再如他一样辛苦展转,也不会如闰土一样辛苦麻木,更不会如别人一样辛苦恣睢。这其实是先生对未来的一种憧憬,这希望是渺远的,比闰土求神拜佛的希望还要渺远……但是希望仍然在于将来,水生就代表故乡的未来,希望那个生意盎然、朝气蓬勃的少年闰土又会重现,正如先生所言“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联系自己,我也有如迅哥儿和闰土这种关系的儿时玩伴,小时候的我们无话不谈,长大后的我们因为不同生活阅历,慢慢地没有了共同的价值观生、人生观。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渐行渐远,彼此淡出对方的生活圈,在世界的角落各自安好。这是长大的无奈与遗憾,也是我们和身边的人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会遇见许多人,有些人注定只能陪我们走一段路,惊艳一段时光,却不能陪我们走一生,温柔我们的岁月。

感恩那些携手并肩的朋友,感谢那些回不去的曾经。最后,借用宫崎骏的经典语录做结语:

人生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许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你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你可能感兴趣的:(《呐喊》读书笔记之: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