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有感(一)

王守仁(1472-1529),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是我国明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和心学集大成者,被称为两个半圣人之一(孔子和王阳明,另外半个是曾国藩)。

《中庸》曰:“夫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大德者必受命。这是笔者在阅读度阴山先生的著作《“知行合一”王阳明》时的真切感受: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因为,一定是他。

置身书中,物换星移,跨越时空,走进少年时期的普通人王阳明,没有了“圣人”光环的遮盖与加持,多了几分桀骜不驯、书生意气和风华正茂。和我们一样,王阳明也有着自己的美好青春回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他放荡不羁,心高气傲,不受家人约束和管教,喜欢耍小聪明,玩过新郎失踪,还和学友一起废寝忘食地格竹子。

天生我材必有用。与此同时,王阳明从小就显现出许多不同寻常人之处。1483年,他在北京私塾读书的时候,就面对老师道出:“人生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语惊四座。与同时代的青年人想法不同,王阳明认为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仕途和功名利禄,而是要立志像圣贤孔子一样,成为一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

从此,他钻研军事、探索理学、浸染佛道和道教、苦攻辞章,向着心中的理想和目标前进。之后的两次会试名落孙山,并没有让他屈服,反而更加坚定了王阳明实现圣贤理想的雄心壮志。

《金枝》的作者弗雷泽说过,当人类的思维之舟“从其停泊处被砍断缆绳而颠簸在怀疑和不确定的艰难之海”时,他们会感到痛苦和困惑。只有一种方式可以抹平这种痛苦,消除这种困惑,那就是,思维之船必须重新进入一种“新的信仰体系和实践的体系中。”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探索“新的信仰体系和实践的体系”——心学的道路上,王阳明正不断求索,砥砺前行。然而,道路不会一帆风顺,迎接他的除了阳光和雨露,还有更多的荆棘和险阻......(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