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国庆不出门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没钱,一种是没工作。
国庆假期我没有回家,一个人在寝室呆了七天。 其实,我是不敢回家。 我怕爸妈殷切地关心:“工作找得怎么样了?”
是的,我,一个帝都985硕士毕业生,秋招已经快要结束了,手里依然一个offer都没有。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不是我一个人这么惨。 我们学硕三个女生寝室,只有隔壁一个女生拿到了一个国企的offer。税前7K。好处是,两年内有望解决户口,对,是有望。
打开手机,十个微信公众号八个都在说今年经济形势不好。我放下手机心里安慰了许多,美滋滋地把公众号星标,看来找不到工作不是我的锅。 上个厕所回来又取关了,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找不到工作你也不给我点外卖啊。
说起外卖,我已经把美团卸载了,找不到工作的我只配吃食堂。但几个月后,我连食堂也没得吃了。
我看了眼桌子上的校园卡,上面的校徽已经磨得不成样子了。 我想起三年前研究生开学典礼上,院长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三年之后,你们将会是这个行业最核心的力量。” 当时坐在下面的我们,眼睛里闪着光,我确信那不是院长锃光瓦亮的脑袋在反光。
01
我是全家人眼里的骄傲,三年前我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在我们那个小城市最大的“豪华酒店”里,爸妈斥资上千请亲戚朋友吃饭。 所有亲戚朋友都觉得我人中龙凤,大局已定,这辈子没啥操心的了。
来北京前,和发小们一起吃饭,阿凯痛饮一瓶冰啤,拍了拍我的肩膀。 “都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我们几个算是颠倒过来了,你以后出息了得带着我们混啊”。 我嘴里塞了满满的饭,使劲地点了点头。 阿凯本科毕业5次考公务员未果,阿彩在一家小公司当主播,我即将赴京读研,我们相信,只有我才有光明的前途。
初入学校,没有什么新奇,因为我在这里已经呆了四年。没错,我是本校考研。 理由是我们专业师资力量强,真实理由是本校考研难度小。
课堂上又见到那几位老师熟悉的面孔心里踏实了不少,本科四年的摸爬滚打让我深谙他们的考勤风格。 一周下来,一模一样的配置,我经常陷入一种错觉,我还坐在本科的课堂上。偶尔旁边新同学陌生的面孔会将我拉回现实,醒醒吧,你是研究生了。
偶尔刷朋友圈看到已经工作的同学鬼哭狼嚎,在凌晨三点的夜里控诉社会艰难,怀念校园时光。我心满意足地揣着今天课上要看的小说朝教学楼走去,嘴里啃着食堂3块5的鸡蛋灌饼,一丝丝怒其不争:“哎,当初是你不愿意考研的。”
02
一年下来,我已经逐渐适应了研究生的生活节奏。 学校的课程设置很人性化,一周只有两到三节大课,有大把的空余时间给我们自主安排,以锻炼我们自主研究的能力。
我谨遵学校教诲,每天早出晚归,很快,我的自主研究能力得到显著。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北京好喝便宜的小酒馆有哪些?抖音上好看的小哥哥排名?如何以最便宜的价格抢到ZARA的热卖单品。
不用再像无知的本科生,每天在各种没用的社团之间忙得团团转,研究生的青春要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接导师的孩子放学,帮导师取快递订外卖,带领导师的某老家亲戚游览首都八大景点。 偶尔彻夜为导师的课题做一些必不可少的整理工作,把近50年的某报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统计出来。
跟着导师蹭各种高端学术会议与论坛,参会的论文是两个晚上速成的,这不妨碍我在会后和各位大牛合照,然后P好自己发朋友圈,收获一些真心的点赞,这让我拥有一种青年学者走在时代前列的感觉。
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区别,取决于知网的熟练操作程度。知网上各位前辈殚精竭虑的思想精华,最大的研究意义在于为后代学子提供拼凑的论文素材。
期末交上去的论文,就是一场“找不同”的游戏,遮住名字分不清你的我的他的,再往下翻,我们都使用了同样的参考文献。 没关系,牛顿吃苹果的时候就说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 毕业前一年的生活兵荒马乱,彷佛一下子按了加速键。
03
毕业论文和找工作像是两个都得罪不起的爸爸,夹在中间的我们被来来回回撕扯着,谁也不肯放手。
开题报告会上老师怒斥”你这个题目我的本科生毕业都不会写“,战战兢兢地舔着脸继续修改,每次写到”研究意义“就开始在寝室挪步,这个玩意儿压根就没有意义。 最伟大的创造,就是无中生有。于是奋笔疾书,从短视频的发展前景,上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毕业论文是一场对于写作功底的全方位颠覆式磨练,主要体现在:如何把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东西写成一段话,如何把一段话改写得它亲妈都认不出来,如何用excel生成各类调查问卷数据。 并对博士的钦佩油然而生。原来不是我们不想读博,是我们不配读博。
经过毕业论文炼狱的我坚定了一个念头,我确实不适合学术,唯有工作才是出路,遂参加秋招。 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换上一件300块的休闲西装,我胜券在握。对未来工作的目标就是:一份高薪的稳定的,能为之奋不顾身的工作。 互联网、地产、快消,我把几乎把能想到的大公司都投了。看着那些名企亮闪闪的招聘官网,仿佛看到了自己亮闪闪的未来。
我被拉到一些面试群里,很多同学每天叽叽喳喳地讨论着,面对即将到来的秋招如临大敌。我很少说话:“如果我都找不到工作,这几百万应届生都怎么办呢?”
孟子说过,牛皮不能吹,否则会吃亏。很快,我就啪啪打脸了。 我低估了找工作的难度,今年在经济寒冬的大背景下,大厂纷纷减少hc,秋招惨烈程度超过以往任何一年。 我高估了自己的水平,顶着名校和高学历的光环,以为迈进了那个大门就拿到了未来的通行证,走出校门才发现根本不是。
某互联网公司群面,7个人,4个研究生,还有两个留学生。一道排序题,大家七嘴八舌,抢着总结发言。最后7个人,只留下一个,话最少的那个二本学生。
回学校的地铁上,换乘时我坐错了方向,地铁越开越快,离我的目的地越来越远。 我忽然意识到,原来自己也只是个普普通通应届毕业生的事实,一样要面临”毕业即失业“残酷事实。 如果说有哪里不一样的话,无非就是年龄大了点。
就这样,一直到国庆前,我投出50多份简历,收到了十几个面试通知,但无一例外都挂掉了。
04
大学毕业之后,我的大部分朋友们都去读了研究生,法学院、医学院、建筑学院、教育硕士、MBA等等,或者出国留学,攻读博士。 当然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对知识有多么饥渴,而是因为我们对稳定的中产工作很饥渴。 不管是否正确,我们被告知那种工作只能经由研究生才能获得。
至于为什么读研?为了躲避找工作的压力?拿着父母的钱心安理得地”深造“两年?为了弥补高考的遗憾?我不知道。 我唯一知道的是,当你用读研来回答别人对你毕业去向的询问时,这是一个没人会质疑的决定,是一个"政治正确“的决定。
回想这24年,在别人眼中,我一直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是那个过年在家因为成绩好不用做家务的孩子。谁知道,在不断“优秀”的过程中,却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平庸”。 我想了想,自己的青春好像就奉献给了四个字“按部就班”。
从小到大,我唯一的目标就是“如何进入下个阶段”,如何进入最好的中学,最好的大学,最好的专业,最好的社团,“进入”就是能力最好的证明,进入就是胜利。 至于未来,我却没有认认真真想过哪怕一次,自己究竟要做什么?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高学历营造出一个温暖如春的世界,我带着3D眼镜,陶醉其中,深信不疑。却忘了摘下眼镜看看窗外,北京早就冷得该穿加绒卫衣了。
不过这一冻,我也清醒了。学历不等于能力,名校不提供阶层跨越的阶梯,决定你未来的,只有你自己。 走出校门,褪去学校的光环,才终于开始承认并接受自己一无所有,且平庸。
当初来北京前给我送行的发小,阿凯考上了公务员事少钱多离家近,明年五一准备结婚;阿彩成为平台的头部主播月薪5万,现在正在浪漫的土耳其度假;他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而我在地铁14号线的换乘站被人流挤得变了形,下趟车马上就进站了,我得靠自己的本事挤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