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道中》——重新认识东海道

在日本文化中,浮世绘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浮世”字面意思是虚无缥缈的凡尘人间。最初源于佛教的一种观念,即世间存在的虚无和无用,在17世纪的江户时代,时局稳定,旅游盛行,“浮世绘”演变成一种表达现实生活的艺术。

名所绘(名所絵,めいしょえ),这一源自江户时期观念的用语,就是“开始关心与收集与某个场所相关的信息”。

风景画作为浮世绘最后的一个画种,《富岳三十六景》与后来歌川广重的《东海道五十三次》为日本绘画风格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对此后的日本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这本《大名道中》,并没有如此家喻户晓,甚至像是时间洪流里的沧海遗珠。

文久三年(1863)江户幕府第十四代征夷大将军德川家茂自江户前往京都。

229年来第一次,打破了天皇不预国政、将军不觐见天皇的常例。

与以往的名所绘不同,《大名道中》结合此次百年不遇的真实历史事件,以浮世绘为表现形式,生动还原幕府觐见沿途之景。

原稿发行于东京东光园大正七年(1918)。以手工纸套色石印,浓墨重彩,开本阔大,布面经折装,外护彩纸函

《大名道中》又名《御上洛东海道》,《行列东海道》。

二代广重(森田镇平),三代丰国(歌川国贞)领衔十六位名家集体绘制,是歌川派浮世绘的一次集体展示,在大正七年精选九十幅编成此书。

沉寂多年,直到作者在日本的古书店里与其相遇,才有了现在手里的这本《大名道中》。

书中的[大名],即江户幕府第十四代征夷大将军德川家茂。

虽然当时为了规避出版禁令,书中并没有明确提及,但在浮世绘中出现的纹饰已有迹可循。

丰国描绘的品川八山下,女子色彩艳丽的和服,散淡的神态,搭在船舷上的一只纤手,鼓满风的蓝花白布帆,水面的涟漪,一丝不苟。远景的树林渲染的浓淡有致。


神奈川风平浪静,港湾停泊着单桅日本船。清晨,大名队伍离开驿站,继续西行。奇怪的是,并没有看到与三十六景中的富士山。


《东海道·鸣海》里,大名队伍经过鸣海街市,此时扎染技艺盛行,街道两边全是比邻而居的扎染店铺,队伍中白马将军的华服上龙胆纹的图案清晰可见,至于是否源于扎染工艺,就不得而知了。


看到作为德川家康忠实部属三河武士发源地的藤川,密密麻麻的大名队伍,感受大名威严的同时不禁发出像作者一样的感叹,画家为什么有耐心绘出这种无限重复的小人儿?压抑之感油然而生。

惺惺周麿《东海道名所之内·宫驿热田社》,是彼时“尾张造”的独特建筑风格。神职人员急匆匆地从高高的木梯上下来,准备迎候大名的参拜,但如果仔细看画面,就可以清楚地发现将军已然走在神宫外的木桥前,显然并没有下马进宫参拜的迹象,更有趣的是,史籍上也确实没有德川家茂参拜热田神宫的记录。


虽然与历史事件相结合,但并不给人沉重的感觉,浮世绘不仅表现出大名队伍的行进轨迹,更多的是生动展现了江户时期的日常生活。

阅读这本书,常常有身临其境之感。

于幕府将军,这是一次京都觐见之行,于我,更像是一次东海道风情之旅。

画面构图,色彩搭配,甚至场景分割,在还原场景的同时,更体现各位高超的绘画技艺和每位画师的个人风格。

更值得一提的是,每幅画都配有版画专家薛冰父女的生动解读,如此对每一幅画,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首次中文印刷,按原样制作高清仿真本,裸脊线装加之左文右图的简洁排版,获得绝佳的阅读体验。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游历。

浮世绘中绘出的,都是曾经的每个“此时此刻”,表达出的都是人性与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名道中》——重新认识东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