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刷《琅琊榜》梅长苏说错一句话暴露他是林殊的事实

最近迷上了《琅琊榜》总是反复的看,发现说话有理有据的梅长苏也有说错话的时候。

当然只是因为情绪激动所以才犯了错误,而这个错误直接让霓凰郡主断定他就是赤焰军的少帅林殊。

林殊和霓凰从小一起长大,小时候不管霓凰跑多久,跑多远,她的林殊哥哥总是能把她找回来,走不动了,还会背她回家。

而在琅琊榜这部男主大戏里面也只有霓凰郡主和林殊这一对CP。

霓凰郡主虽然掌管云南幕府十万精兵,但是她向来不怎么过问朝堂之事,对于太子和誉王夺嫡也是保持中立。

对于梅长苏她只是听闻比较好奇,传闻中的琅琊榜第一的麒麟才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但是纵然是第一次见面她就感觉到了,对这个人有种莫名的亲切感,不由自主的信任。

在面见太皇太后的时候,太奶奶把梅长苏的手放在了她的手上,她想要收回,但是被抓住以后也没有动。

如果是一般的人她肯定是不会这么轻易就妥协的,但是对于梅长苏她有着莫名的熟悉感。

就像她后来跟梅长苏说的,女人的直觉就是这么不讲道理。

那她到底是怎么一步一步确认梅长苏就是她的林殊哥哥的呢。

01

比武招亲结束以后,百里奇的横空出世让梁王很忌惮。

所以他宴请入选的选手,安排比武。

在比武宴会的时候,梅长苏告知郡主关于后宫有人会用非常手段逼她就范的时候说了一句,你从来不带侍女这个习惯可不好。

心细的霓凰郡主马上就开始怀疑了。你怎么知道我从来不带侍女。

一个新来京城的文人,怎么会知道自己这个郡主的私事。

还有比武的时候她明显看出了三个稚子根本打不过百里奇。

那百里奇为什么会放水。虽然梅长苏说了原因,百里奇是江左盟的人。

之所以安插他在比武招亲的人里面就是以防万一,郡主遇上什么难以对付的人。

那么梅长苏这样劳心劳力的图什么呢,虽然他嘴上说挣的是云南幕府的人情。

但是这件事说白了最后的受益人只能是霓凰自己。

她并没有相信梅长苏的一面之词。从这个时候起她就开始调查梅长苏。

02

恰逢梅长苏想要在京城找一处宅子。

她让穆青去请梅长苏过来看宅子,其实是有深刻的用意在里面。

看园子是假,试探他才是真。

先是用靖王的性子来套他的话。

接着就是带着他绕去曾经的林帅府。试探他到底是不是她的林殊哥哥。

虽然最后没有得到答案,但是一向镇定自若的梅长苏突然表现出的激动。

尤其是提到炽焰逆案的时候,她在心里更加确定。梅长苏就是林殊。

后来邀请梅长苏来慕王府。

一起赏梅花,他不由自主的帮她拭去头上掉落的梅花。

动作那么亲昵又自然,若说他们刚认识不久任谁怕是都不信。

到这个时候,郡主已经很确信他是林殊了,但是没有证据她不好说什么,只能继续调查。

03

誉王和太子主持朝堂论理。

这是明面上帮助誉王的机会。

梅长苏用一块玉佩就请出了多年不问世事的周老先生。

霓凰拿着梅长苏写的书信认真比对,笔记大相径庭,她伤心的奔溃大哭。

但是周老先生的如约到来让她更加确信他就是林殊。

她就去重新调查了当年帮她演练水战的高人。

当年这个凭空冒出来帮他们解决危机的人最后消失在了江左盟的地界。

能在江左盟的地界躲过他们高手探子追踪的人肯定是江左盟内部的人。

细细查下来发现,发现那个人不仅是旧人,而且还是格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就是赤羽营的副将卫峥,而赤羽营的主将就是林殊。

虽然换了名字,易了容,但是最终还是被他们查了出来。

作为一个副将,他听命于江左盟,那么江左盟的盟主一定不会是一个平庸之辈。

加上之前的种种推测那么是林殊无疑了。

在送别老先生的亭子里,郡主咄咄逼人的逼问。梅长苏情急之下说错一句话,郡主马上就证实了他就是她的林殊哥哥。

说起林殊,梅长苏直呼其名,没有称之为少帅。

这大概只是习惯性的说了出来,没有加以思考,就像那个帮她拿掉头上梅花的举动一样。

但是就是因为这一个疏忽一句话,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就是林殊。

好在郡主不是靖王,没有在权力的中心,也没有因为关心则乱做出什么不利于他们大局的事情。

04.

从梅长苏以苏哲的身份到金陵开始调查他的人络绎不绝,誉王,太子,谢玉,梁王。

最后的大家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苏哲就是名满天下的麒麟才子梅长苏,也是天下第一大帮江左盟的盟主。

但是从来没有人问梅长苏又是谁。

其实梅长苏这一招很高级,一般人隐藏身份用一个假的就足够了,没必要假上假。

而他这样的欲盖弥彰让很多人确信梅长苏就是梅长苏。

所以一开始几乎没有人问梅长苏又是谁,除了霓凰郡主的直觉。

与其说是直觉,不如说是他们青梅竹马的那种情分,深厚的感情和相互惦记的心思始终都围绕在他们各自的心里。

所以见面就算不说话也会有熟悉和亲昵的感觉。

他们俩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容颜可以改变,字迹可以改变,但是那些习惯性的动作和掩埋在记忆里的下意识行为一直都在。

真正相爱的人是真的会有心有灵犀的真相。

你可能感兴趣的:(六刷《琅琊榜》梅长苏说错一句话暴露他是林殊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