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应该是诗歌专场,没有诗歌的生活要么只有俗世的烟火和琐碎,要么就是点灯人式的忙碌和枯燥。我们一直在说要诗意的栖居,可是如果没有阅读过足够量的诗歌,诗意又从何而来?或许成人都在为碎银几两奔忙,已不再考虑诗歌和远方,但我们的孩子,他们未来怎能重复我们的老路呢?
一、童心,童诗。
第一场是雪野老师分享的《我在哪儿》。雪野老师我们不陌生,还现场听他读诗写诗,感觉他就是为诗歌而生,也是为了唤醒孩子心中诗意的精灵。尘世在他眼里是诗,小小孩子写下的三两行的句子在他看来都是诗,还是极为精彩的诗。这份诗意和对孩子的激励值得每个语文老师深思。
1.丢人:丢掉人,文本中没有了人,只是在远远的观望,没有情绪的波动,这样的童诗写了谁?给了谁?所有的经典,每一个文字的背后是有人的,没人之文本,如同墙上某一张看不出东西的相片。
2.让母语开花,让母语在孩子耳边,心房伸出触须,伸出手臂,像花一样笑。
3.孩子说不出的时候,给孩子一个指向。
4.在孩子的抄,默,背中真的掌握了母语吗?母语本身所蕴含的,所潜藏的,所能焕发的诸多的力量,我们传递给孩子了吗?孩子真正接收到,并收好了吗?
5.所有的诗歌都是植于土地生长出来的花朵,诗的想象要从生活中建构出来。生活是一切艺术的土壤,扎根越深,开的花朵越艳。只凭想象产生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是无根之论。
调动孩子的写作热情,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童心,是每个老师需要考虑并践行的。
二、陈美丽——晨诵,与黎明共舞
黎明,是新的一天的开启,是黑暗之后的光明,是沉沦之后的新生,是绝望之后的希望。我们的晨诵,当有这样的感觉,有这般的美妙。
1、晨诵,是诗歌的舞蹈。晨通,是为了习诵、领略优美的语言,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天真、纯净等情感以及诗歌的音乐感。晨诵,不是读经运动,因此不提倡死记硬背;晨诵,也不是教材学习,不提倡机械分折。
2、晨诵,是生命的舞蹈。晨诵,不只是在朗诵一首诗歌,不只是为了获取知识,也不是为了通过一首诗来讲一个道理。晨诵,是为了丰富儿童(包括老师)当下的生命。因此,晨诵时,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诵,一起感受,一起陶醉,一起激励,让教师、学生和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它是师生的灵魂和精神在黎明被诗歌唤醒,从而更好地进入新的一天。
3、晨诵的目的。晨诵,是一种师生共同穿越诗歌,享受生命,开启新的一天的仪式。
当我们每天早晨用诗歌来唤醒黎明,唤醒我们沉睡的灵魂的时候,它就成了我们在学校的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通过晨诵,我们要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
全人之美晨诵课设置:
一年级--儿歌童谣。用母语唤醒每一个孩子。最好的童谣是没有作者的 ,他们真正的作者是母亲 。母语是母亲的声音, 是乡土的声音, 是这片大地上的语言 ……
二三年级--自由童诗。不被押韵和字数所束缚的童诗,孩子可以自由地捕捉自己对万物的感受 ,这是语言的蜜糖 。
四年级和五上--古典诗词。穿越农历的天空下,唐诗宋词 、书法国 画、民风民俗 ……树叶的萌芽 、百花的绽放 、木叶的凋零 ……古典诗词的穿越,把诸子百家的智慧 ,儒家的担当 ,道家的逍遥 乃至佛禅的洞见 ,以及唐诗、宋词 、书法、 国画、民乐的美妙 ……赠与孩子 ,成为他们与世界相遇时的底色 、资本与骄傲 。
三、良性教育学循环。
最受触动的一段话——
教育的规律与金律:
任何人对当前具体的学习/劳动的兴趣(渴望或厌恶程度),总是以前学习/劳动的结果。一个具体的儿童面对具体的学习/劳动,总是带着特定的历史经验进入的;而这次旅程,又将成为后面学习的渴望或厌恶的因素。
儿童获得学习/劳动成就的途径,既应该是多元的,又是有所规定的。这里的多元,指的是应该创造丰富多彩的学校精神生活,让每一个儿童从中获得成功的机会。这里的规定,指的是每个孩子都无法回避主要学科的学习,而且也不能借其它领域的成功,来最终替代这些重要领域中的失败。
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核心因素是儿童内在的尊严感(也可以称为道德感),责任心、意志力、动机都根源于这种生命内在的感受。我们可以相信,一个儿童如果能够在某些正当领域中获得成就,赢得存在的尊严,那么他纵然无法在所有领域都获得同样的成就,也一定不会允许自己在主要领域出现恶劣的情况。为了保持自己的自尊,他既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又要在共同体认为主要的领域中克服困难,不至于成为笑柄。
成就感,也就是幸福感和尊严感,是和所克服的困难的难度成正比的。也就是说,没有困难的学习/劳动,将不能导致真正的幸福感和尊严感。也因此,娱乐性的领域,虽然为生命的整体感提供了营养,但不能为这一核心——尊严——提供滋养。
但是,前面所指的是“自己所克服的困难”,与之相反,如果困难过大,学习/劳动者最终没能克服,而成为一次失败(能够再度冲刺加以克服的困难将依据此定义不能叫做失败,而只能视为多次挑战而克服的重大困难),那么失败将产生负面的效应——带来挫折、沮丧、畏惧的感受。
每个人承受失败的能力是不一样的,除了无所谓的麻木之外,一个人在前面同一领域的成功越多、越大,能承受失败的能力将越大。能承受失败,我们定义为“愿意在此领域再次挑战”,而不是无所谓,或者转身在另外领域去获得成就感以弥补这里的失落感。
意志力、责任感,正是克服困难的副产品;而自尊感、信心、渴望与热爱,则是获得成就的副产品。
当一个孩子在成功地穿越学习/劳动过程之后,他的意志力与责任感,以及自尊感、自信心,以及对学习/劳动的渴望与热爱都将随之增强。如果这种正面学习占据着他学习生涯的主导的话,那么我们将在不久之后得到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有着“想做个好人”、“想成为一个卓越者”这一美好愿望的人。
而这一愿望,就是内在道德感的核心与动力。也就是说,对自己生命的肯定,是爱他人、爱知识、爱世界的出发点。自暴自弃者,是谈不上对他人和知识的热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