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你一个资产通证化的未来

1) 哈希的信任

孤立系统的熵总是增加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加原理


历史总那么惊人的相似。

或许在20世纪90年代,人们会很难想象可以把自己生产的信息转移到互联网上,就像现在的区块链世界,人类也很难想象未来可以把自己所拥有的“资产价值体系”转移到区块当中。

互联网时代,人类把自己的“信息”转移到互联网上,随着信息的集中化,必定会产生许多中心化的互联网寡头,掌控着人类的信息数据。当你选择了信任互联网寡头公司的信任体制,同时也给了他作恶的成本。互联网寡头信息体系中,它会选择付款最多的第三方公司信息展现在你的面前,比如说:某度,某宝。互联网本该是一个自由且有价值体系的世界,而依靠寡头中介建立起的作恶信任机制,并没有实现真正价值的“转移”。

2008年之后,随着比特币的出现,人类开始了“资产价值体系”转移到互联网上。区块链技术从此肩负起了信息互联网未能解决的问题——信任机制。区块链最大的成功在于解决了信任问题,不在需要信任人类,信任区块链就够了。

没错,有人会说,我信任第三方支付就行了。

目前,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都把交易理解为等价交易的价值转移,没有人对它产生过怀疑。过去五千年来,自从人类发明了货币,就发明了等价交易。

等价交易本身并没有错,但它忽略了交易的时间箭头。因为A账户到B账户这两个过程,所以会导致一种行为:可以用同一笔钱来往于无数个账户之间,刷出无穷大的信用。尽管现在有防作弊机制,但系统仍非常脆弱,也不可靠。

区块链就不同,它带有时间箭头的,当一笔钱从A打到B,它不仅意味着账面上币的转移,它还对应着一个叫做币天的销毁变化。

假设在我有100币,在钱包里放了一个月,这笔交易中就销毁了100×30的币天,第二笔交易把这100币又打回来的话,账面上金额还是100。但是币天不一样,币天在上一笔交易已经清零了,假设交易的间隔是一秒,币天就只有100×1秒了,相差很大。

基于区块链的币天销毁,可以建立一个不可刷的信用评价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不需要大数据,不需要甄别交易者是好人还是坏人,更没有一个中心化权威可以阻止你去刷信用,或者冻结你的账户与交易。


所以基于区块中的哈希值,不需要依赖人性,不需要信任寡头,也不依靠垄断,一切基于算法和数学。

  

2) 通证化的路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凡险以远,则至者少。

——王安石



我们为什么要用区块链来发行一个通证?其实通证经济比区块链的范围要广泛的多。正如前文所述,区块链可以不用依赖寡头垄断,实现价值体系的传递,而承载这个价值体系的凭证,便是通证(TOKEN)。

通证实际上代表的是价值和权益。 

网络积分、商家代金券、门票等等你本该拥有的价值权益理论上来说皆为通证。互联网时代,实体通证走向了虚拟化,但本质没变。区块链时代,通证从网络数字升级到可编程代码+密码算法。

从2008年比特币的推出,从支付货币类通证“一家独大”到多种类通证“百花齐放”,从对区块链技术“糊里糊涂”,到如今“人人都在谈区块链”。但是,通证经济在发展和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难题。

区块链底层技术发展并不成熟,还没有出现在去中心化、加强隐私保护、减少浪费、提高交易效率等方面都较为突出的技术体系和评价标准,前三者实际上被称为“区块链”技术的“不可能三角”。而拥有巨大算力的专用挖矿设备的投入对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区块链的社区治理难点在于面向众多参与者时,如何就协议内容(无论是链上还是链下)快速达成一致,特别是存在分歧和利益不一致的时候。


通证化的未来世界,道阻且长,并非通畅。

 

 3)token永生

只要有可能发生的事,就是自然。

——《人类简史》


目前资产通证化领域比较知名的区块链公有链项目有比原链、元界、量子链等等。三者算是国内比较早的元老项目,但从底层技术框架来看,多数是借鉴了许多比特币的代码和底层模型,把比特币和以太坊现有的技术做一个整合,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任何一个区块链产品都不可能从头开发,开发者会参照和使用大量别人的“库”。库的功能都差不多的。每次参照都会根据自己的系统需求做一次重大的修改。

其实,面对资产通证化,公链的解决方案范围广,周期长,技术难度高。目前最靠谱的解决方案个人觉得并不完全在公链范围,而是跨链技术的爆发。因为跨链的本质就是货币的对换。

看了许多看似很宏伟但又短时间很难落地的资产通证化公链项目,对那些老老实实做资产通证化的跨链项目顿生好感,例如:Rate3双协议。

可是,当前“法定”现实与“区块链”世界之间仍然存在巨大差距,企业无法有效采用区块链技术:他们不能将易变的加密货币用于业务用途,他们的资产保持在法定价值,他们在不同的区块链上没有身份。笔者认为这个差距有三个根本原因:

    1、没有共同的法律框架将现实世界资产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与数码代币联系起来

    2、不同的智能合约标准

    3、分散的身份生态系统


基于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情况,Rate3去中心化的双协议将提供一个共同的法律框架,智能合约标准和身份生态系统,以弥合法定现实和区块链之间的差距。


Rate3去中心化的双协议主要内容包括用于跨恒星和以太坊网络标记资产,从头到尾的标记化协议和用于创造和管理一个共享跨链身份框架协议。

(图为新加坡持有的稳定币(SGDR)作为标记化资产为例)


其中标记化协议可以理解为在法律体系下智能合约强制执行的信任系统。而身份协议提供KYC/AML一个共享统一的身份框架和其他法规审查。例如,用户在信托公司甲通过KYL/AML的审查,其资料存储在个人的的身份注册处(智能合约中)。信托公司能直接登入用户现有的身份登记去完成KYC/AML过程。通过利用现有的链上身份解决方案,可以进一步增强实体的个人身份。这个身份登记系统能大大减少登入时间和精力,以方便其他想登入此资料的企业。


从跨链技术的突破。Rate3的身份协议是以太坊的智能合约,但Rate3标记化适用于跨链架构,因此恒星发行的代币和ERC-20代币可以通过原子交换,这样就可以将能够将不同的区块链数字钱包地址链接到统一的身份系统;同时又可以结合个别的区块链协议将不同的区块链钱包地址链接到同一个身份。


同时,此处得引出一个桥节点的概念。桥节点是一个去中心化服务—从以太坊智能合约中读取数据和通过两个恒星网的协议形成回应,同时也可以处理以太网注册处的跨链数据,简单理解来说,桥节点便是Rate3去中心化的双协议如何打通以太坊和恒星网络的跨链关键所在,它充当了不同区块链之间的数据中继器,用于跨链的操作性。

总结来说,Rate3协议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双协议,用于跨链标记化资产和身份管理。Rate3跨链技术巧妙结合了以太坊智能合约图灵完备的特性和良好的生态系统,又利用Stellar网络(恒星网络)具有较低的交易费、高效的验证流程、流畅的资产转换特性,RATE3协议实现以太坊与Stellar网络的跨链。解决token的不同使用情况下,灵活性、方便性和操作性。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你用Rate3网络独有的双协议体系,把你的房子转化成Token经过标记化协议和身份协议的运作,你可以轻松的完成交易。如果有其他价值资产,也可以约定Token。在Rate3网络生态中你可以有一套完整的信用体系,并反应在链上。

通证在左,技术在右。区块链技术就是要改造未来人类资产通证化,终结人类资产“田园牧歌”时代。

人类本无共识,因为利益的捆绑和驱动,便有了对价值体系的认知。

正所谓,人类从未放弃对金钱的共识价值体系的认知升级。不管是贝壳还是美元,它的价值都只存在人类的价值共识体系之中。


货币有可能会死,而Token在区块中永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许你一个资产通证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