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合规运用个人数据?

数据安全法、个保法等一系列法律,给数据应用指出了方向,也给非法应用拴上了枷锁。各类公司,不能再随便处置数据,特别是个人数据了。

必须获得授权

无论通过什么方式获得个人数据、或为了个性化服务加工数据,都必须得到这个自然人的授权。

自然人向银行申请贷款就是一个合规的例子。最初,这些信息,都是客户主动提供的,客户填表、去公司开收入证明、去打印征信报告、去公积金中心打印公积金记录。后来,银行为了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经过客户授权,主动去外部调阅征信报告,抵押情况等等,减少了客户需要主动提交的材料。这种两种方式,银行都是取得了客户的授权的前提下获得外部数据的,并且征信机构、政府机构与客户的协议里面也有向银行提供数据的条款,因此这种做法是合法合规的。

不合规的例子不少,我们接到各类房产、商铺、贷款营销的电话应该就是。很多不知名的公司,从不知道什么渠道获得了个人数据,定制话术推销、甚至诈骗。

个保法中,更明确了指出了自然人授权的方式。第一,要明确用途和方向,比如我使用百度app,百度app给我的协议里面,就告诉我,我的搜索信息将被用于分析广告用途,为了做好广告,还会被推荐给第三方。第二,必须双方授权,除了百度会要求我授权,接受数据的第三方也需要我的授权,才能加工这些信息。

要注意的是,所有含糊的从“合作机构”处获得数据的说法,都是不合法的。

非个性化服务需要做好匿名

如果获取数据时候已获得授权,后续为了非个性化的服务进行数据加工,则加工过程本身不需要再次获得授权。

比如,某家公司利用自己所有客户的数据,统计各地区客户消费金额偏好,这类数据加工的结果是统计值,无法反推出每个客户的具体情况,那么这样是合规的数据利用方式。

又比如,两家公司分别拥有客群的消费特征、收入情况,当两家公司联合运用数据建模,分析每个收入子客群的消费偏好时,只要确保事先将建模数据匿名化,那么对方公司就不能获得对方客户的隐私信息,就能保证数据运用是合规的。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匿名化”并不是只是隐藏客户手机号、身份证、姓名等关键信息,对年龄、住址、收入、工作单位等可以反推真实身份的信息也要变形,确保变形后的数据不再能定位到具体自然人。

隐私保护

总的来说,进行个人数据分析的前提是保护隐私。法律法规的到来,让我们能在尊重自然人隐私的情况下,营造一个清朗健康的商业环境。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么合规运用个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