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老师说:中国人有人不太了解苏东坡,但是没有人不喜欢苏东坡。比如说我们夏天吃荔枝,就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我们一到西湖我们就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一到庐山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便是遇到最不会念诗的人,你问他苏东坡有什么影响?他会说东坡肉还是不错。
苏东坡是位“君子不器”的“斜杠青年”的典型代表。他真真是一位才子,吟诗作赋写文章,无一不使旁人惊叹,但他并不只拘限于文学领域,他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绘画家、美食家。苏东坡所擅长之事还有很多,但他并不是在每一领域浅尝辄止,而是在各种领域大有作为,深有造诣。
苏东坡生于1036年,宋仁宗景祐三年,当时还不叫东坡,叫苏轼。大家说苏东坡是文曲星转世,他来到这个家里边,连他27岁不爱学习的爸爸都影响了,也开始读书,打算考取功名。
6岁苏东坡开始入私塾,10岁就开始写诗。苏东坡的弟弟叫苏辙,轼是那个车的前边,辙是后边的印子。所以两兄弟一个在前面走,一个在后边跟着,两个人好了一辈子。苏东坡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们觉得是情诗,还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并不是情诗,而是怀念他弟弟的诗。
后来苏东坡长到18岁,准备要应试。他们出川应试要先解决结婚问题。18岁苏东坡结婚,娶了王弗。
弟兄俩和父亲苏洵来到京城东都,也就是开封,一考俩兄弟都中了。苏轼进士第二名,苏辙十三名,父亲被推荐作了官,因为朴实的文风倍受当时文坛巨匠殴阳修赏识。
欧阳修看苏东坡的文章的时候,跟周围的人讲“我喜急而汗下”,这个年轻人写的文章,我一读浑身冒汗,我觉得这写得太好了。欧阳修说“我要退让此人,使之有出人头地的余地”。
1059年苏东坡兄弟参加殿试,仁宗皇帝看了他们的文章,说了一句话,“我今天已经给后代选了两个宰相”。两个宰相就是苏氏兄弟。
仁宗皇帝给苏东坡派了一个官职是凤翔府判官,到陕西去当官了。从开封出发往陕西走,苏辙送苏轼一直送到郑州。分别时,苏轼写了很长的诗来纪念这件事。其中有一句是“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好有画面感。这是兄弟两人的第一次离别。
1065年,他的第一任夫人王弗去世了。两个人感情一直很好,10年后,苏东坡写了那首非常著名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066年4月苏洵病逝。父亲去世是大事,他们必须回川去居丧。居丧期满,苏东坡娶了王弗的堂妹,叫王闰之,这个夫人陪苏东坡的时间最长。1068年,离开四川就再也没有回去过,因为从此以后苏东坡就卷进政治斗争当中了。
回到了京城,是神宗皇帝执政,开始了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其中的“青苗法”是逼着老百姓贷款,掏空了老百姓,国库有了钱,就去跟北辽、西夏打仗,结果北宋国运从此衰落。
这时候苏东坡当了杭州太守,苏东坡第一次到杭州,见到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美景,就写了我们中学课本里的一首名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也写了很多记录当时老百姓穷苦生活的诗,如:“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把王安石变法带来的惨状写出来了。这就给苏东坡后来倒霉埋下了伏笔。
后来,苏东坡被调到山东密州,想弟弟苏州辙了,喝点小酒,写下了《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没多久,他又调到徐州,做徐州太守。如果去过徐州的话,你会知道徐州有一个黄楼,这个黄楼就是苏东坡修的。苏东坡这一辈子抗洪救灾,没少干事。
1079年,发生了乌台诗案。当时的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说苏轼的上表文中,用语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因为他住的地方叫东坡,他像个农民一样,每天开荒种地,自称东坡居士。有诗为证:“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于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苏东坡诞生了。
在黄州,苏东坡干了好多事:开荒、发展慈善事业、发明了东坡肉,对,东坡肉就是这时候出现的。还为我们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贡献了很多文章:前后《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听听,飘逸如老庄!还写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瞧瞧,多豪放!在《临江仙》里写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想想,多浪漫!半夜乱跑写下《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读读,多清凉!
1089年,苏东坡再次回到杭州,做了太守,修了至今还在用的苏堤,疏通了西湖的水系,造福千秋。但好景不长。1094年,奸臣章惇上台做宰相,把苏东坡流放到到处是瘴疠之气的岭南惠州,那里人烟稀少,生产力落后。苏东坡看到农民耕田插秧的辛劳,就发明了秧马,当地农民不用弯腰插秧了。他很快又发现了美味水果荔枝,于是便有了脍炙人口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这爽口的诗句传到京城,气得章惇拍案而起:贬贬贬,贬到儋州去!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岛。
海南岛和大陆隔着海峡。60岁的苏东坡真的是驾着小舟,“江海寄余生”了。渡海过去没多久,苏东坡就发现了好吃的东西叫生蚝。这东西遍地都是,随便架个火一烤就能吃,特别好吃。苏东坡还给儿子写信显白。可见,有趣的灵魂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生活得有滋有味。
苏东坡在海南教当地土著人学文化,给穷人治病,并融洽了当地居民和汉人之间的关系。正如孔夫子说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101年,刚上位的宋徽宗召苏东坡回京,在回来的路上,染上了瘟疫。行到常州,在船上,这个风烛老人信心满满地对三个儿子说:“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并写下人生中的最后一首诗:“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在经历了沧桑世事,经历了一生的颠沛流离,老人的浩然之气用尽,轻声细语,平平静静地走了,享年65岁。
林语堂先生在他的《苏东坡传》里写道:“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所以,“会吃会玩还会作,嫁人就嫁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