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司汤达《红与黑》(节选)导读

一、内容概括

长篇小说《红与黑》的副题为“一八三0年纪事”。它深刻反映了1825至1830年间王政复辟后期法国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和“19世纪最初三十年间……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于连·索黑尔是法国小城维里埃尔一个木匠的儿子,自小崇拜拿破仑,不满自己低微的社会地位,一心想飞黄腾达。小城由市长德·雷纳尔、贫民救济所所长瓦勒诺和教士马基隆三人控制。瓦勒诺觊觎市长的职位,与雷纳尔钩心斗角。19岁那年,于连·索黑尔经谢朗神父举荐到德·雷纳尔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凭借其不屈的性格、英俊的外貌和杰出的才华,很快征服了德·雷纳尔夫人。恋情败露后,他被迫离开市长家,到贝藏松神学院当了教士。因宗教派斗争,经皮拉尔神父介绍前往巴黎,成了极端保王派头目德·拉莫尔侯爵的秘书。因工作出色,受到侯爵器重,同时又以自尊和高傲博得了侯爵女儿玛蒂尔德小姐的欢心。马蒂尔德怀孕后,侯爵只得承认既成事实,给了他名分、金钱和产业。正当于连即将踏入贵族社会之时,德·雷纳尔夫人在逼迫下所写的揭发信,毁灭了他的“锦绣前程”。激愤之下,于连开枪射伤了市长夫人。被捕后,他被新任市长瓦勒诺等人判处了死刑。本节选自《红与黑》(上卷)第三十章。描写的是于连去巴黎之前,再次与德·雷纳尔夫人相会的清形。

二、作者简介

司汤达(原名亨利·贝尔,1783-1842)

法国作家。被公认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于格勒诺布市小资产者家庭。自幼对启蒙主义思想家非常崇拜。1799年后跟随拿破仑军队三次转战欧洲大陆。波旁王朝复辟后,他侨居意大利米兰,后以“烧炭党人同情者”的罪名被驱逐,回到巴黎。1824年前后,发表了被认为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宣言的美学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提出“表现人民的习惯和信仰的现实状况”的现实主义主张。此后,发表了小说《阿尔芒斯》和《法尼娜·

法尼尼》等。1830年出版的著名长篇小说《红与黑》,被称为法国乃至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三十年代后,司汤达曾任驻外领事,形同流放。晚年相继创作了长篇小说《吕西安·娄凡》(又名《红与白》,未完成)、《巴马修道院》以及中短篇小说集《意大利逸事》等。歌德赞美司汤达对生活具有“周密的观察和对心理方面的深刻见解”。他的小说,大多取材于现实政治生活,习惯于用爱情题材表现反对封建复辟的政治内容。人物性格典型鲜明,尤其擅长人物内心冲突的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

三、《红与黑》被认为是一部“政治小说”

(1)主要描写了即将灭亡的封建贵族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残酷斗争,并揭示出当时斗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2)小说也揭示了在激烈的社会动荡中,上至贵族、教士和资产阶级暴发户,下到一般的平民百姓,都在为获得权利、金钱等而不折手段地进行钻营的社会风气。

(3)作者也揭示了有上进心的青年于连在这种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风起下被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毁灭的过程。他的性格是矛盾的:对社会的反抗和对社会的妥协是结合在一起的。这是因为他奋斗的基础是个人主义,最终目的是要爬到上流社会。“爬上去”构成了他全部行动的动力和激情。正是由于他的奋斗缺乏更为高尚的目标,因此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四、第三十章这个片段表现了三个层次的意思

一、德·拉莫尔侯爵与皮拉尔主教谈话中显示了侯爵的虚伪自私、主教的圆滑世故。

二、从作品的情节中显示出了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尖锐。

三、终点描写了于连性格上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顾一切的特点。于连再次征服德·雷纳尔夫人的过程,实际上是他自己战胜怯懦心理的过程;同样,纯洁的爱情与征服的野心联系在一起,也显示出了于连高尚与卑劣交织的矛盾性格。

五、艺术特色

从片段中也可以看出该小说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首先,心理描写上极为出色。

作家往往用行动来展示人物的心理过程和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揭示人物心理的细微变化,对心理过程的展示十分细腻。在这章中,于连的心理活动是紧紧围绕着他去幽会雷纳尔夫人的行动展开的。去还是不去,雷纳尔夫人对他的态度如何,被人发现疑惑怎么办及见到雷纳尔夫人后他的心理活动等,贯穿了他行动整个过程。正是在行动中作家揭示了于连既真诚又虚伪,既矛盾又勇敢的复杂性格特征。而雷纳尔夫人的心理变化也是在她的行动中逐渐完成的。

其次,小说的片段表明,作家还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塑造鲜明的人物性格。

如德·拉莫尔侯爵彬彬有礼话语后面的无礼与傲慢,皮拉尔主教的巴结与机敏,谢朗神父的严厉与正直,于连的热情与天真,德·雷纳尔夫人的话语中所蕴涵的恐惧与渴望的矛盾等。

再次,作家也极为擅长在特定的情境和情绪下安排故事情节,推进事件发展的进程。

第三十章描写的是于连在不知道雷纳尔夫人对他态度如何(此前雷纳尔夫人已经对她与于连的关系感到羞愧并向教士进行了忏悔),市长已经对二人关系有所察觉,市长家里的人对他充满敌意等特定境况中,偷偷进入雷纳尔夫人的卧室与其相会的,这样情节本身就带有紧张的特点。而作家在故事叙述中又加大了这种紧张的力度,从而造成小说紧张的情绪氛围。这种“紧张的氛围”曲折反映了1830年前后法国社会气氛的本质特征。

六、知识链接

批判现实主义。这是欧洲“19世纪一个主要的而且是最壮阔、最有益的文学流派”(高尔基语)。它要求作家按生活本来的样子描写和反映当代的现实生活,注重细节真实;具有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精神;思想核心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艺术上采用“典型化”的方法,强调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你可能感兴趣的:(17 司汤达《红与黑》(节选)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