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前,偶然读到一本书,这是我慕名已久的一本书,著名学者余秋雨教授作序推荐,这本书就是美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 著《相约星期二》。
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著名专栏作家,《相约星期二》是一部纪实作品,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全球累计销量超过一千一百万册。
这样一本畅销全球的书,讲述了一位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罹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想尽己之力做些有意义的事。于是,他通过广播找到自己的得意门生米奇,相约每周二上门与他相伴,聆听他最后的教诲。
米奇每周二坐飞机跨越七百英里去看望生命垂危的恩师。莫里老教授在缠绵病榻的十四周里,每周与他的学生米奇谈论一个主题。在恩师身故后,米奇将老教授的醒世箴言整理成文,冠名《相约星期二》。
在这十四堂课中,老教授希望把自己多年来思考的一些东西传播给更多的人。他们的讨论涵盖: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金钱、爱的永恒、婚姻、我们的文化、原谅、完美的一天、道别,十四个人生课题。
无论是年轻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思考,如何度过自己有意义的一生,在自己的生命走向尽头的时候,能够像老教授一样平静地面对,内心安宁祥和。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有很多句段被我划线。这是一本值得再次阅读的书。我摘选部分内容,分享莫里老教授的醒世箴言。
01
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会使你产生竞争的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
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利。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你能理解吗?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
余秋雨在序言中写到,什么样的人谈人生才合适,想来想去应该是老人,不必非常成功,却一生大节无亏,受人尊敬,已经产生强烈的告别意识。
莫里老教授正是余秋雨所说的这样的老人,他不惧年龄,不惧生死,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还在体验人生课程中躲不掉的重要一环,体验生与死的临界点。
学生米奇问: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
莫里老教授说,在死亡面前真正懂得了与生活讲和。
死亡是一种自然,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
境界,让死亡也充满韵味。
死亡,让人生归于纯净。
02
不管你生活在哪儿,人类最大的弱点就是缺乏远见。我们看不到自己的将来。其实,我们应该看到自己的潜能,让自己尽量去适应各种发展和变化。
莫里老教授在和他的学生米奇说完这段话的时候,目光越过米奇的肩头落在远处的窗户上,他说:“相信我,当你快要死的时候,你会认识到这是对的。我们都有同样的开始——诞生——我们也有同样的结局——死亡。”
看到这一段,我深深理解莫里老教授话语中的深刻寓意。在生命的起点和终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不同点在于一生中活着的每一个时刻。用心投入到自己所能做好的每一件事中,爱自己也爱别人,尽全力去发现自己的各种潜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03
临死前先原谅自己,然后原谅别人。
莫里老教授说,记恨和固执都是毫无意义的,这种情绪会让人抱憾终身。
我们不仅需要原谅别人,也需要原谅自己,原谅自己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不让自己陷在遗憾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莫里老教授一直希望自己工作能更出色,希望自己能多写几本书。可是越来越严重的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病症已经让他无法实现这些愿望。他学会了与自己和解,原谅自己的无能为力,不再自责。
我想了一下,生命中有没有需要自己原谅的人。还真有,那就是曾经给我的工作设置种种障碍的前上司。现在,我已经忘记了她的名字,是真的忘记,怎么都想不起来。
04
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
这是怎样一个有趣的老人。莫里老教授可以这样云淡风轻和他的学生米奇谈论他身后安葬事宜。可以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越是临近生命的终点,他越是把自己的身体看作是一个外壳,仅仅是一具装有灵魂的外壳。
莫里老教授临终前几天,思考一个人的最低需要和最高需要,发现两者首尾相衔。他和学生米奇讨论,如果他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 一天,他会做些什么?想来想去,他说,最满意的安排应该是这样的:
早起后,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共进午餐,每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遇到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
然后,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享受久违的大自然。
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或者鸭子,余下的时间就是尽情跳舞,直到跳到精疲力竭。回到家,美美睡上一个好觉。
莫里老教授一再重申,如果就个人需要而言,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与人,并去接受爱。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相爱或者死亡。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05
死亡终结了生命,但没有终结感情的联系。
作者在书中写到: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如同一只点燃的蜡烛,它不断融化你的神经,使你的躯干变成一堆蜡。
莫里老教授知道自己的生命不足两年时,他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不甘于枯竭而死,他决定勇敢面对死亡。他要把死亡作为最后一门课程,成为他生活的主要课题。既然每个人都要面临一死,为什么不能死的有价值?他希望可以成为一本人的教科书,在他身上研究死亡过程,从中学到点什么。
莫里老教授要证明一件事:来日无多和毫无价值不是同义词。
他,做到了。带着尊严、勇气、幽静和平静离去。
作者在书的结尾写下这样一段话:我们没有一个人能擦掉生活过的痕迹,同样也不能重新再生活一次。然而,莫里教授教会我们生活中没有“来不及”这个词。他直到说再见的那一天还在改变着自己。
最后,感动莫里老教授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面对死亡始终保有开朗乐观豁达的心境。《相约星期二》教会我从容面对自己的生老病死,教会我重新审视自己,这是一次重读人生必修课的机会,感动我,也必将感动读过这本书的所有人。经典好书,什么时候读,都不会太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