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之“贤贤易色”

读论语之“贤贤易色”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段话的“贤贤易色”如何讲很是一个问题。杨伯峻《论语译注》翻译为“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钱穆的论语新解译为“一个人能好人之贤德胜过其好色之心”。论语英文全译全注本翻译为“一个人能够看重贤明的人而不以女色为重”。这里大多把“色”看成女色了。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认为“这个‘色’字,很简单,就是态度、形色”。我认为这个解释是中肯合理的。论语中关于“色”字,一共二十七次,比如“巧言令色”“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无喜色”“无愠色”“色思温”等等,其主要都是说的态度或者脸色之义。这里第一个“贤”字,做动词用,尊重之义。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指贤能的人。

南怀瑾先生说,“贤贤易色”意思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

这个意思同“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也是一个道理。关于贤贤易色,有这样一个成语故事——“曾子避席”可以作为一个补充说明。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同孔子的弟子曾子有关,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原文是: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这个故事讲的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曾子听到老师要给他讲最深刻的道理,马上就变得很恭敬,端正,请老师讲,这就是贤贤易色的道理。

反思我们,又几人能够把道理真正的当作道理,只有自己需要了,就是道理,不需要的就不是道理,所以这个世界争斗、算计不断。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论语》之“贤贤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