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A学习力」《认知天性》No.12,风吹铃动【成长思维、专家练习、记忆构建、我的蝶变与律师进阶之道】

说明:今天阅读的内容有点多,如果你读过《终身成长》、《刻意练习》,你会发现这些知识点你都知道。

拆页十三

来自第七章《终身学习者基本的要素》

P190

理查德•尼斯贝特指出,环境“乘数”可以把很小的基因因素放大,产生巨大的效果:基因决定了一个孩子只是比其他孩子稍微好奇一些,但如果环境能满足他的好奇心,那么这个孩子就可以比其他孩子聪明许多。反着看这条理论,既然无法快速提高智商,那么有没有策略或做法可以当作认知“乘数”,放大目前的智力水平呢?的确有三种:抱有一种成长心态、像专家那样练习,以及建立记忆线索。

想要终身成长,请像专家一样思考

老话说:“自以为能或不能,都有道理。”如果说真有什么比才智更重要,那当然要算态度了。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研究引发了诸多关注,因为她正好证明了只是信念,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与成绩,也就是说,你要相信智力水平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中。

德韦克和她的同事的很多研究成果都得以重现和拓展。在一个早期的实验中,她为纽约市七年级成绩较低的学生开办了一间工作室,向他们讲授有关大脑的知识以及有效学习的技巧。半数人拿到了一份有关记忆的幻灯片,另外半数则知晓了努力学习会如何改变大脑:当你用功学新东西的时候,大脑会形成新连接,假以时日就会让你变得更聪明。后一组人被告知,开发智力并不是让智力自行发展,而是要通过努力和学习在大脑中形成新连接。在完成工作室的课程后,这些孩子重新回到课堂之中,但他们的教师并不知道其中一些人学到了刻苦学习可以改变大脑。

在学年结束时,与秉持传统观点、认为智力水平在出生后就已定型的前一组“固定心态”的孩子相比,那些采纳了被德韦克称为“成长心态”、相信智力在很大程度上受自身控制的后一组学生成了更主动的学习者,进步也更大。

好奇心驱使德韦克展开了研究。她一直想知道为何有人在面临挑战时会变得无助并走向失败,有人则能尝试新策略,加倍努力,从而应对失败。她发现,这两种人之间存在着一个根本的区别,那就是他们看待失败的原因不同。那些将失败归咎于本身无能的人一一说“我就是不够聪明”的人——会变得无助;而那些认为失败是努力不够或策略不对的人则会深入发掘,尝试不同的做法。

德韦克发现,有的学生以成绩为目标,而有的学生则以学习为目标。对于前一种人来说,他们努力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对于第二种人来说,他们努力则是为了学到新的知识或技能。追求成绩的人会在无意识中限制自己的潜力。如果你在意的是证明或显示自己的能力,你就会挑选那些自己有信心克服的挑战。你想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很聪明,因此你会一遍遍地重复自己擅长的东西。但如果你的目标是提高自己的能力,你就会选择难度不断加大的挑战,而且会把挫折理解为有用的信息,从而集中注意力,更具创造力,也更加努力。“如果你想反复演示某件事,'能力’就好像在你的体内静止下来一样;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能力,那么它就会活跃起来,变得具有可塑性”。德韦克说。以学习为目标激发的思路和行动,与以成绩为目标激发的完全不一样

矛盾的是,对于某些明星运动员来说,关注成绩反而会导致发挥失常。人们常称赞他们是“天生的”运动员,而他们自己也认为成绩是由天赋决定的。如果他们真是所谓“天生的”运动员,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那他们又何必努力训练呢?他们应该不用训练才对,因为需要训练正好证明了他们的天赋不够优秀,根本达不到标准。关注成绩而忽视学习与发展让人不敢冒险,而过于关注自己的形象,就会害怕别人说自己必须竭尽全力才能取得不错的成果。

P194

学习执行力比学习技巧更重要

无论见识过哪个领域——钢琴、象棋、高尔夫的专家,你或许都会惊叹,他们的能力必定是天分使然。但是,专业人士的表现也并不总是出自某些基因因素或智商优势。在安德斯•艾利克森看来,他们的优异表现多来自数千小时积累的刻意练习。如果说反复做某事可以被称为练习,那么刻意练习就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它是目标导向的,通常要独自进行,而且要反复努力超过目前的水平。不管在哪个领域,专业人士的表现都被认为归功于大量复杂模式的缓慢积累。专业人士要具备知识,知道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模式就是用来存储这些知识的。以一名国际象棋冠军为例,他在研究棋局的时候,可以想出许多走法,每一种走法都会在心里积累下来。其中的努力、失败、思考与不断尝试就是刻意练习的特点,它们打造出了新的知识、生理上的适应性,以及复杂的心智模型,从而让人超越以往的水平

米开朗琪罗在西斯廷教堂的穹顶上绘制了400多幅真人大小的画像。据称,他在完工时写道:“如果人们知道我为了精于此事付出了多少心血,整个事情看起来就不那么美妙了。”在崇拜者眼中,这是超常天赋的体现,实际上却是4年艰苦卓绝的虔心工作造就了这一杰作。

刻意练习通常毫无乐趣可言,而且对于大多数学习者来说需要在教练或培训者的指导下进行。他们可以帮助学习者找出需要提高的环节,把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特定的方面,并提供反馈以确保判断和认识的准确性。刻意练习中的努力与坚持会改造大脑与生理机能,使之适应更出色的表现,但你只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刻意练习不会带来优势或益处,让你在其他领域拥有专长。一个关于用练习改造大脑的简单例子就是治疗手局部肌张力障碍。这种综合症会出现在一些吉他手和钢琴师身上,他们的反复练习会改造大脑,让大脑以为两根手指已经融为一体。通过系列具有难度的训练,他们可以逐渐恢复单个手指的能力,使两根手指重新分开活动。

专业人士有时会被认为拥有一种神秘的天赋。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有些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能先观察一套复杂的行为,然后通过记忆复现这套行为中的每个环节,做到分毫不差。莫扎特只需听一遍曲子,就能把乐谱写出来,并因此出名。但艾利克森说,这种技能并非来自第六感,而是因为专业人士多年来在相关领域里积累了知识与技能,培养出了超常的感知与记忆能力。大多数专于某一领域的人到生活中的其他领域,也只是表现平平的人。

艾利克森从研究中发现,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平均要在专业上投入一万小时或十年的练习时间,而其中最为出色的人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独自进行刻意练习上。这里主要想说明的是,专家级的表现需要高质量的练习,而不是靠遗传因素。另外,对于普通人来说,想成为专家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任务,只要你有动力和时间,并能强迫自身去实现这一点。

今日任务:

放大智力水平的做法有三个:抱有一种成长心态、像专家那样练习,以及建立记忆线索。

请根据拆页中的内容,写1-2个案例来佐证作者的这个观点。并将案例和拆页中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形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我的蝶变与律师进阶道路

小学到中学以来,我的学习成绩最多中偏下,一直都是靠做学生干部来显山露水的。比如我们99届浙江省也跟着施行“3+X”高考改革前一年,我当年的高考成绩只有499分,其中三大主科之一的数学只考了86分,150分卷啊,最终沦落到民办大专院校,足见我的成绩垫底。而这,也是我自证预言,始终认为自己不是学习那块料的原因。

04年因为兴趣自考了浙大法律本科,16-18年三年奋战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先后从尝试这项据说国家最难的考试到如愿以偿拿到C\A证,在这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中,我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了不同的看法,尤其是近三四年间不断接触到学习心理学、大脑可塑性、心智与认知等方面的零碎知识,让我对学习技能的后天提升拥有了很大的信心:学霸是可以练成的!

如今看来,如果我能够用职场几年的思维来看待失利的高考,不把数学成绩差等归结于能力不行,能用屡败屡战的法考信念去构建自我学习能力的把控与优化,也即抱持一种终身成长的正确态度,或许我早就能够拿下“学渣”的错误标签。

特别是三次法考,成绩从286到322(C证属于放宽地区315的合格线,2017年是末代司考)、298(A证全国通用,2018年是法考元年,改革为客观题过线180才可以参加主观题报考,再过线108算合格)。只有亲历过的人,才懂得自己对于法律知识和技能而再也不是能力验证的学习目的蜕变是多么的不同!从此学习只有收获,没有成败;只问耕耘,莫谈天赋。我能感觉到自己压抑(或说埋没)那么多年的潜力正被正常调动和发挥出来,在体内不断滋长,我有时甚至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什么物理、化学,什么技术工程师,只要肯揉入钻研,任何人都会取得超越目前水平的巨大发展——虽未予以验证,但这代表着我抛却了自我设限的固定型思维。

这次我在参加省律协的10天集中培训,继续为我的律师生涯投入而专注地学习——奇怪,我地目标不再是比较自己跟别人的能力差距了,我沉醉于自己每天悟进一点点,日学日新,关注点很自然就转向自己在学习这个自我实现的目标。

给我们上课的都是资深律师,课程非常精彩,我竖起耳朵,生怕错过一个字,因为我在全神贯注抓取这些专家、高手们刻意练习,数十年积淀而来的心理表征——不仅仅是他们告知了某个法条的诠释与适用,或者某个离奇大案要案的攻克与化解。我坦然这样的功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重点在于我应该像他们那样用正确的方式与技巧持续专注于某个精细化特定领域的长期、高强度训练,并且耐得住寂寞:

1、像吴律师那样,把一份奇葩名片、一件奇装异服、一句出庭谐语、一次泡茶经历、一串凌乱汇报、一宗失败谈判、一种不良习惯、一个假朋友圈……有关于助理律师工作、生活中的点滴错漏,用心记下,成了一本《法制出版社》珍藏的书。

2、像周律师那样,醉驾定罪的关键——乙醇(酒精)到底如何鉴定:血样强制提取、试管规格、标签识别、酒精棉消毒的讲究、储存条件、转运衔接、时间节点、鉴定工艺、报告行文、侦查机关惯用情况说明的反驳等关键证据在程序和实体上的纰漏质证,简直是如数家珍,俨然已成半个法医。

3、像潘检和高律一样,什么刑法修正案、罪名构成要件及刑期限定,共同犯罪及加重减轻情节这些基本法律适用就别说了,整部法条都能准确背诵;惊叹的还是对于那么多的法律沿革(从背景案例到草案删改、热点争论始末、到最高院司法解释与省、市法院对应庭的会议纪要、到那么多学者、法官的名字、著作和学理观点研究)无一不晓;他们对于所擅长的刑事案件会见、取证、取保、无罪辩护的要素、要点、法门、尺度把握已臻化境,应对每一个罪都是电路集成板那样的复杂图式。

4、像叶院、黄律一样,什么全国首例电动车主被诉赔快递小哥交强险一案、余杭交通事故一体化在线调处理赔司法大数据、奖惩规章的记分法宝、法定假的11招应对花样、工资设计与社保合规的N种技巧都是信手拈来;对某个地区或某类案由成千上万实务案例的大数据分析或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攻论文写作拿才叫人拍案奇赞!他们对于专精领域的特别理念、分析切入、多维打击已经无懈可击,法律服务产品标准化、流水化、可复制,已经完成了检索、生成、反思、细化等系统加工,能够确保记忆数据库像超能计算机一样秒懂提取、匹配,他们多年来摸索的精进做法与策略,正式成就专长的“成倍系数”,使他们的天赋与智商被放大成异于常人。

……

对于学习观念的颠覆与方法论的探究,就是如此这般地为我的职业化铺路,我对未来又信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RIA学习力」《认知天性》No.12,风吹铃动【成长思维、专家练习、记忆构建、我的蝶变与律师进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