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工】学得好不好,学生“说”了算

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学评价研究举足轻重,但始终又是一块“短板”,其中,评价方式单一固化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且擅长采用量化评价,即通过抽样分析、问卷考试、实验操作、数据统计分析等对学生进行评价。因而,学生学得好不好,往往是“考试”说了算、“分数”说了算、“标准答案”说了算、“老师”说了算……要从深层次上推进教学变革,就有必要从评价视角、方式方法等方面寻求突破。

“说”的评价视角与质性研究

说,最为常见常用的表达形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说”的作用十分重要。

首先,“言”为心声。数学是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内隐的思维需要“外显”、敞亮开来,才能更好地把握真实的学习状态。学习的一般路径是从感觉开始,再经历思考和内化,最终能表达(“说”)出来,其中,“说”处在较高层次和水平。能说的人,思维一定敏捷。说起来滔滔不绝的人,一定是“满腹经纶”。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在《新数学教育哲学》一书中提到,十多年前美国在对数学教育的现状和前景分析时指出,数学教育研究和发展所面临最大挑战第一条便是“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为此,他还提出,在数学教学和学习中,要努力让学生“出声地思维”,也就是要十分重视学生“说”与表达。

其次,少“言”寡语。这是对教学现状而言的——现实的数学课上学生自由说、说充分、说到位的时间明显偏少。笔者曾对11节认可度还算不错的数学课的“课堂总结”环节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平均用时1分33秒;全部采用师生问答形式;生均回答4人次(除1节课为集体回答除外,其余个别回答累计41人次);所有回答中,仅有2人提到“符号化”“转化”“简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元素,其余均简单地停留在一般知识要点的复述上。作为展示学习效果的课堂总结环节,如此“简单”和“肤浅”,值得我们深思。郑毓信教授认为:每一次数学学习都承载着丰富的“意义”,而“意义赋予”或“建构”最终都必须由各个学生相对独立地去完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应积极鼓励学生由“被动地听”转向“主动地说”,转向“数学地谈论”。

再者,微“言”大义。学习过程中一旦把“说”的机会给了学生,教师就能从学生的言说中捕捉到各种信息,并能据此做出教学判断——该怎么跟进?怎么调整?怎么引导能让学生说得更好一点?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在学习中所说的每句话,都有其教学的意义。我们要通过“说”来提升他的内部思考和逻辑水平,提升表达能力。比如,三年级学生还不能用抽象的语言表达分数的含义,但是他可以通过某个实例的解释(比如,我有一个饼,平均分成三份,吃了其中的一份,就是吃了这个饼的三分之一),朴素而深刻地“描述”分数的意义。2018年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中,有一个获奖项目叫做“学进去,讲出来——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徐州样本”,这个项目的亮点就在“讲出来”,学进去了还能讲出来,就是本领,就是素养。

第四,“言”近旨远。对数学学习而言,通过语言描述、图画表达来更好地理解数学、爱上数学、轻松地学好数学,是落实数学学科育人的重要路径。郑毓信教授提出:新的认识活动往往会导致认知结构的分化、扩展和重组,因而,“发展一定大于学习”。学会了3+2=5,这可以称为“学习”,但在学会3+2=5的过程中,还学会了画图、演示,学会了从3+2=5可以扩展到4+6=10,10以内的加法运算可以延伸到20以内的加减法……“美丽的风景在远方”,这种内心里萌生出的感觉是多么美好啊,这就是“发展”!故而,与单纯强调“问题解决”相比,我们应该明确提出如下主张:“求取解答并继续前进。”即要从简单的对知识、技能的习得深入到对数学思想的感悟,上升到数学思维品质、思维品格、思维习惯的高度。

强调“说”的教学意义,从根本上来讲,是要推动学生想说、能说、会说、说好,让“说”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和支撑。“说”与“算”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算”具有很明显的结果导向(过程单一,结果唯一),而“说”更侧重于过程导向(因人而异,丰富多样,结果在过程中孕育,过程就是“结果”)。这就使得从“说”的视角来评价学习,具有很强的质性研究的意味。当然,宽泛地看,这里的“说”也并不局限于只是用嘴巴讲话,也应该包括“书面”“动作”等表达形式。

基于“说”的质性评价研究

1.让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只要师生愿意说、乐意听,只要看到“说”的世界无限广阔,便能形成“人人可说,随时可言”的实践导向,正如钱钟书所说:“从飞沙、麦浪、波纹里都能看到风的姿态。”学习起始准备阶段,可以把课前调查、学习单完成情况进行整理、汇报,还可以把质量较好的张贴在教室内外的墙壁上,利用课余时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学习过程展开阶段,要通过同伴交流、小组合作、集体汇报,突出丰富多样、动态变化,过程越丰富,体验越深刻,学习效果才会越好;学后回顾反思阶段,更加要把“学进去”的再“讲出来”,并由此反观学习效果。至于课余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学生呈现出来,成为重要的学习资源,正所谓“八面来风”。

2.方式方法“不拘一格”。首先是表达形式多样,可以是口头讲述,比如访谈;可以用文字叙述,如写课后感;可以用图画来描述,如数学绘画日记;还可以用动作演示,如数学实验、数学魔术等。在时间地点上可以自由安排,刚刚上完课,就可以现场找几个学生聊聊,也可以有意安排进行专题采访。放学回家后,大家都回忆一下学习中的“难忘之处”“困难之处”“挑战之处”……在对象安排上,可以是针对个别学生、部分群体,也可以面向全体。

3.重视分析和评价引导。让学生“言说”,只是开展学习评价的起点和基础,最重要的是透过“说”来把准学情,实施更有效的教学评价与引导。

你可能感兴趣的:(【搬运工】学得好不好,学生“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