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傍晚,我在咖啡馆里码字,享受着美好的独处时光。
大概过了半个小时,邻桌来了五位大人带着两个孩子,男孩约5岁,女孩约3岁,大人们点好餐,齐刷刷地坐在椅子上看着手机,两个孩子没人照看,男孩不停地喊着妈妈,坐在男孩身边的女人极不耐烦地说:“喊什么喊,过去带妹妹玩”。
男孩看妈妈不理不睬,开始自娱自乐,他爬上椅子,再从椅子上下来,然后再爬上去,再下来,妈妈视而不见,偶然间训斥男孩,要老实一点。
突然听见孩子哇哇大哭,原来男孩从椅子上摔了下来,男孩妈妈终于放下手机,怒气冲冲把孩子拉起来,朝男孩的屁股上狠狠地打了几巴掌,一边打一边说:“谁让你这么淘气,活该,看你下次还敢不敢?”
男孩哭得更厉害了,这时男孩的爸爸把男孩抱在怀里说:“别哭了,爸爸给你放画片”,男孩眼睛盯着手机,哭声渐渐小了,坐在一旁的小女孩也闹着要妈妈手机看动画片,女孩妈妈敷衍着孩子,眼睛始终没有离开手机屏幕。
女孩和男孩一起拿着手机看动画片,咖啡馆里终于安静了下来。
吃完饭,大人们纷纷掏出了手机,全神贯注地坐在那里摆弄着自己的手机,两个孩子开始在咖啡馆里追逐打闹,服务员提醒孩子父母要照顾好小孩,防止打闹摔倒,妈妈们说,小孩子天性顽皮,难免吵一些很正常。
过了一会儿,听到小女孩的哭声,原来追逐时不小心摔倒,头碰到了桌角,流血了,女孩哇哇大哭,男孩又被妈妈打了两巴掌,男孩也哭了,两个孩子此起彼伏的哭声,扰乱了整个咖啡馆的宁静。
因为孩子受了伤,大人们才匆匆地带着孩子离开,他们离开,终于让喧闹的咖啡馆恢复了安静。
不知你的身边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父母因为沉迷于手机而忽略了孩子,只顾自己开心。
微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研究显示父母过渡沉溺手机,会影响亲子关系。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候玩手机其实是一种“冷暴力”,是对孩子感情上的冷漠。玩手机的父母缺少与孩子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及互动,单纯呆在一起但不去关注孩子,孩子就有被忽略的感觉,甚至认为在父母眼中,自己还没有手机重要。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心理学家鲍姆林德曾经对父母教养模式与儿童个性特点之间的关联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提出了四种父母教养方式。
在这四种类型中,“忽视型”的教养是一种导致孩子出现很多问题的教育方式,这种类型的父母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中,很少干预孩子做的事情,也不了解孩子的优缺点,既不关心孩子,忽视孩子的要求,也不对孩子提要求,不过问或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
这类父母往往对孩子漠然、拒绝,亲子之间缺乏交往和沟通。忽视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表现为冷酷、攻击性强、情绪不稳定,更容易早恋和形成网瘾。
近几年来,因手机引发的意外事件,也是屡见不止。
2018年8月5日下午,北京一对8岁双胞胎姐妹在山东青岛沙滩走失,8月6日中午11点,搜救队在事发海域找到一名女孩遗体,下午15:45,青岛警方通报,另外一名女孩在海里被搜寻找到,已无生命体征。两个活泼可爱的、多才多艺的小女孩,在青岛神秘莫测的大海里溺亡,令人心痛。
事后,孩子母亲接受采访述说,两个女儿在海滩上玩耍,她在不远处看一会手机抬头看一眼孩子,看一会手机再抬头看一眼孩子,没想到却酿成了大祸。
生活中,当我们责怪孩子们沉迷于手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究竟在做些什么?如果父母成天离不开手机,又怎么能够给孩子做一个良好的榜样呢?
在火车站、机场等候的时候,我们常常看到许多人都在低着头玩手机;参加聚会时,聊天的人很少,更多的是大家摆弄着手机。
如今,我们生活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手机的发明,给我们带了很多方便,同时也带了许多弊端,手机已经成为大家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工具。
仔细想一想,我们有多少父母,能做到陪伴孩子时完全不看手机呢?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从今天起,父母们尝试着放下手机,全身心地陪伴孩子,用我们的爱陪伴孩子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