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版资治通鉴【82】萧何不小跑,就要遭大祸

十二月二十二日,刘邦开始给一批功臣剖符封侯。其中萧何封酂侯,食邑最多。其他功臣都问:“臣等披坚执锐,多者身经百战,少的也几十战。如今萧何没有汗马之劳,就是拿着笔墨,发发议论,功劳反而在臣等之上,为何?”刘邦说:“你们知道打猎吗?追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而发令指示猎物在哪儿的,是人。诸君上阵擒敌,那是功狗,萧何发令指示,是功人。”群臣这才不敢讲话了。

张良也是谋臣,没有战功。刘邦让他自己在齐国挑三万户。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和陛下在留县相遇,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陛下用我的计策,偶尔也有侥幸成功的时候,我能够得到留县做封地就够了,三万户,臣不敢当。”于是封张良为留侯。封陈平为户牖(you)侯。陈平也推辞说:“我没有那么大功劳。”刘邦说:“我用先生的计谋,战胜克敌,不是功劳是啥?”陈平说:“如果不是魏无知引荐,我怎么能见得到陛下呢?”刘邦说:“像你这样,真是不忘本啊!”于是重新赏赐魏无知。

3、

刘邦认为天下初定,而自己的儿子们还年幼,兄弟又少,而秦国正是因为孤立无援才灭亡,于是决定大封同姓宗族为王,以镇抚天下。正月二十一日,将楚王韩信的土地一分为二,以淮河以东五十三县,封堂兄将军刘贾为荆王;以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封弟弟文信君刘交为楚王。二十七日,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封哥哥宜信侯刘喜为代王;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三县封给他发迹之前在外面情妇的儿子刘肥为齐王。凡是说齐地方言的地方,都归齐国。

4、

刘邦认为韩王信有武略,所称王的地方,北边与巩县、洛阳接壤,南边迫近宛县、叶县,东边有淮阳,都是军事重镇,不能放心。于是以太原郡三十一县为韩国,把韩王信迁到太原以北,定都在晋阳,让他戍边,防御匈奴。韩王信上书说:“韩国为北方边境,匈奴经常入寇,晋阳离边境太远,请求将首府北迁到马邑。”刘邦同意了。

5、

刘邦已大封功臣二十余人,其余的人,日夜争辩功劳大小,决定不下来,还没有具体加封。有一天,刘邦在洛阳南宫复道上,远远看见诸将在沙地上坐着谈论,刘邦问:“他们在聊什么呢?”

张良说:“陛下不知道吗?他们正在谋反呢!”

刘邦说:“天下刚刚安定,他们为什么要谋反呢?”

张良说:“陛下起自布衣,靠着他们这些人,才得了天下。如今陛下为天子,所加封的,都是你的亲属和老友;所诛杀的呢,都是过去跟你有仇怨的人。如今军吏们各自计算自己和别人的功劳,怎么算,这全天下的土地,也不够让每个人都得到封地。这些将领怕您不能给每个人都封赏,又怕不知道什么时候得罪过你,给不了封地,干脆找个罪名杀了,所以他们就聚在一起,干脆谋反算了!”

刘邦问:“那怎么办呢?”

张良说:“陛下平生所憎恨的,而且人人都知道您憎恨他的,是谁呢?”

刘邦说:“雍齿和我有仇怨,多次让我窘迫受辱,我想杀他,只是念他功多,所以不忍心下手。”

张良说:“那您就赶快先封雍齿,这样就人人心里都踏实了!”

刘邦于是摆酒,封雍齿为什方侯。并且催促丞相、御史,赶紧给每个人定功劳,行封赏。大家喝完雍齿的喜酒,都放心又开心了,个个都说:“雍齿都能封侯,我们肯定没问题了!”

司马光说:

张良是高祖的谋臣,委以心腹,知无不言,他们怎么会知道群臣谋反还不报告,等着高祖亲眼见到诸将议论,问怎么回事,他才说话呢?因为高祖初得天下,多次以自己的爱憎来行诛戮赏赐,危害公平,群臣都有一种抱怨和惊惧的心理。所以张良因势利导,巧妙的改变刘邦的心意,让皇上没有以公济私的过失,群臣没有猜测疑惧的阴谋,安定国家,利及后世。像张良这样,真是善于进谏啊!


6、

列侯都以封爵完成,又下诏,定一等功臣十八人位次。大家都说:“平阳侯曹参,身上受伤七十多处,攻城略地,功最多,应该排第一。”谒者、关内侯鄂千秋说:“群臣所说都不对!曹参有野战略地之功,那都是一时之事,不是千秋万代之功。皇上和西楚相持五年,其间军队丧失,部队失散,只身逃亡,不知道多少次!而萧何总是从关中派遣生力军来补充,不用皇上诏令,几万人的新军就已经到了。皇上军粮短缺不知道多少回了,吃着上顿不知道下顿,而萧何转运关中,从来没让军粮断绝。陛下多次丧失了山东的土地,而萧何始终保全关中以待陛下,这都是万世之功。曹参这样的功臣,少一百个,对汉朝也没什么损失;就算是得到了曹参这样的人,国家也不是靠他来保全。为什么要让曹参这样的一时之功,压倒了萧何那样的万世之功呢?我认为:萧何第一!曹参第二!”

刘邦说:“善!”于是赐萧何“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刘邦又说:“我听说‘进贤受上赏’。上等的赏赐,要给那推荐贤才的人。萧何虽然功高,但是因为鄂先生,才让我们大家都认识到!”于是就着鄂千秋原来的采邑,提升他为安平侯。当天,又封赏萧何全家父子兄弟十余人,都有食邑,又再给萧何加封二千户。

华杉说:

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是皇上给大臣的非常特殊的礼遇,萧何接受这个礼遇,是天大错误,天大遗憾。

剑履上殿,是上殿见皇上的时候,可以带剑,可以不脱鞋。入朝不趋,趋,是小步快走。咱们见地位高的人,快步或小跑迎上前,这是表示谦卑的礼貌,那么入朝不趋,就是见皇上也可以慢吞吞踱着方步向前了。

这个礼遇,为人臣者,是绝对不应该接受的,如果给张良,他一定不接受。皇上高兴给你特殊礼遇,你不能都接着。因为他今天高兴,明天等你真的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时候,他可能看着就不舒服了,而且每看见一次,就不舒服一次。

况且这“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历史上是非常不祥之事,一般都是权臣根本不把皇上放眼里了,准备取而代之了,逼着皇上给的,因为这待遇就相当于礼仪上跟皇上平起平坐了。整个汉朝,有这个特权的都哪些人呢?曹操、曹真、董卓、司马懿、萧何!所以你看萧何面对刘邦,他怎么能接受这个待遇,把自己的位置不知道往哪儿摆了,这是他不知止的地方。后来刘邦对他很多猜忌,给他造成很大危机,都是在接受“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这一天埋下的祸根。

孔子说:“为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就属于“不逊”,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成了小人。我们和大人物关系亲密之后,很容易放松自己,把老板当朋友,跟老板开玩笑,当众喊领导小名儿显示自己和领导关系特殊,这就是不逊,就会给自己找难受。因为即便老板没意见,别人会嫉妒你,会进谗言,你是有缝的蛋,就会被苍蝇盯。资治通鉴后面还有很多死在这上面的故事,我们把话头先留在这里。

历史智慧,很多是避祸保平安的“智慧”,这真是无可奈何的“智慧”,君臣都在博弈论中“囚徒的困境”,由于建立不了更好的博弈机制,就都要防着对方“先下手为强”。这确实让人难受,但是历史就是这样。出类拔萃之人,避祸保平安太难了,被防备,被嫉妒,是最大的罪,尾巴一天不夹紧,就要被修理。萧何是幸运的,他后来只被修理了尾巴,很多人都被修理了脑袋。


7、

刘邦回到栎阳。

8、

夏天,五月二十二日,尊太公为太上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华杉版资治通鉴【82】萧何不小跑,就要遭大祸)